2016年10月21日,“2016農業產業化創新·北京論壇”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錫文就“農業供給側改革”做主旨演講。
過去的十幾年,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非常輝煌的成就,糧食產量實現12連增,農民收入也在快速增長。但同時糧食的進口量和庫存近幾年也都在持續增長,表明我們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
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業效益不高,二是農業競爭力不強。
2015年我國進口糧食2500億斤,其中大豆進口1630多億斤,小麥、大米和玉米進口800多億斤。大豆的生產效益低,產量少,供求缺口大,不得不依靠進口,而小麥、大米和玉米產量并不缺,甚至過剩,但由于價格遠遠高于國際市場,所以無人購買,甚至出現了“國產糧食進倉庫,進口糧食上市場”的局面。因此,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農業供給側改革要把握兩個重點:①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②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圍繞效益和競爭力的目標來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就需要做到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體制創新,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
如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01市場機制決定價格
政府為了農民的利益,所定的價格對于加工企業和消費者來說過高,導致他們到國際市場上尋求產品,使得國內農產品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我們要施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體制改革。以玉米為例,由于它存在替代品,想要保住市場就要保證我們的價格接近國際上替代品的市場價格,并通過其他渠道繼續進行補貼,讓農民保住一定的利潤。
02加快農業科技進步
通過科技進步,縮短進程,提升效益,提高農業競爭力。以大豆為例,它之所以淪落至此,就是因為缺少科技含量,進程太慢,畝產過低,導致農民不愿意種,產量和播種面積持續下滑。因此,必須加快科技進步,把科技創新、科技進步始終放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位置。
03推動農業經營體系創新
改變我國現有的分散、粗放的小規模經營方式需要條件和時間。需要創造什么條件呢?首先,加快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步伐;其次,提高農業的技術水平;最后,通過社會化體制做起經濟。至于時間,則要在大歷史背景下進行審視、考慮,以足夠的耐心去等待規模化現代經營的實現。而在此時間段內如何創新,需要多大規模,才能讓現代農業發揮最好效益,可逆向思考。以農機為例,通過它的跨區作業,擴大其服務區域規模,實現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
04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
9月13日,就我國對本土的農業補貼水平過高,美國已正式向WTO提起訴訟。這也說明,我國在農業方面的補貼主要在“黃箱”,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的國際貿易,因此,我們的補貼要從“黃箱”轉移到“藍箱”、“綠箱”上去。即,我們要轉變思路,把對農業用電、用水、電價、水價上的補貼轉為對電網改造、農田水利建設的方面上去,從而進一步加強我們的農業。
05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
從我國的基本現實出發,到2030年仍將有4億多人口在農村,這使得新農村不但要建設,而且要建好。讓更多的人不光在土地上刨食,還能從其他方面尋求更高收益,如發展農產品加工、特色農業、旅游農業、農家樂、民宿等。據統計,我國國內旅游人次已超過40億,不少是在鄉村旅游,為農村帶來了近4000億的收入。因此,促進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是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中農富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