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雄軍:城鄉社區治理:減負增效增強居民歸屬感

[ 作者:王雄軍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7-07 錄入:實習編輯 ]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份《意見》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出臺的關于城鄉社區治理的綱領性文件。《意見》要求著力補齊城鄉社區治理短板,要改善社區人居環境,加快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優化社區資源配置,推進社區減負增效,改進社區物業服務管理。《意見》明確提出了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為開創新形勢下城鄉社區治理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

  《意見》的意義:近期價值、中期價值、遠期價值

  中國經濟時報:《意見》出臺的背景、意義是什么?

  王雄軍: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城鄉社區治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城鄉社區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單元,關系到國家政策的根本立足點和落腳點、關系到居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執政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經歷了全面深刻的轉型過程,特別是伴隨著大規模的城市化和人口流動,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出現深刻調整,城鄉社會治理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環境。在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城鄉基層治理,探索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制度、經驗,也遇到了許多困惑和挫折,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關于城鄉社區治理的比較成熟的理念、思路。在這個背景下,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意見》,這是關于城鄉社區治理的綱領性文件,是對過去幾十年城鄉社區治理的理念、思路、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未來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總體部署和戰略安排,對全面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法治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促進城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促進城鄉社區治理協調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意見》將“堅持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作為基本原則,目前我國城市社區治理和農村社區治理存在起點不同、階段不同等現實問題,如何協調二者之間的發展?

  王雄軍:城鄉社區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社會治理面臨的基本現狀,也是完善城鄉社會治理需要解決的難題。長期以來,城鄉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較大差距,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特別是在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中,人口和資源向城市集聚,城市經濟活力較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較高。與此同時,農村面臨經濟發展滯后、青壯年人口流失、經濟活力不足、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較弱等問題。此外,在經濟組織方式、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等方面,城鄉之間也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城市社區治理和農村社區治理在治理的目標任務、治理機制、治理方式等方面,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側重點。

  在這種背景和環境下,《意見》將“堅持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作為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基本原則。一方面,要適應城鄉發展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在社區治理的制度設計、政策規劃、能力建設、資源投放等方面,堅持城鄉統籌,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間均衡配置,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城鄉社區治理的不同特點、各自的資源稟賦、目標任務,統籌謀劃城鄉社區治理工作,注重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優勢互補、共同提高,促進城鄉社區治理協調發展。

  社區建設:基于心理認同的社區共同體

  中國經濟時報:傳統意義上的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是建立在社區居民共同的生活經歷和文化背景之上的。當前,“陌生人”社區已經成為城市社區的主要形態,在此背景下,如何重新形成居民群眾的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

  王雄軍:傳統的社區治理,特別是鄉村治理,是以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為基礎,治理的主要內容是調節熟人社會的社會關系,塑造熟人社會的社會結構。現代城市社區的社會治理,是基于工業社會的生產方式,治理的主要內容是調節社會化大分工環境下陌生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塑造陌生人社會的社會結構。隨著生產方式和文明形態的變化,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革,社區治理的理念、方式,也需要進行改革和創新。特別是信息化、網絡化的迅猛發展,對經濟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產生深刻影響,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將呈現出更加復雜的變化。除了傳統的以地理空間為載體的城鄉社區外,還出現了打破地理空間的網絡社區、虛擬社區等。

  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社區治理確實受到了很大沖擊,需要探索建立新的治理機制和治理模式。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地理空間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載體,是人類活動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質基礎。雖然在信息化、網絡化背景下,基于地理空間的社區治理,其重要性可能有所下降,但是作為國家治理的基本單元,其始終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當然,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社會環境下,社區治理的目標任務、治理機制、治理方式等,也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和調整。新時期的社區治理,要以當前的生產方式為基礎,關注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的新特點和新趨勢,立足中國的現實國情,充分尊重和挖掘傳統的治理資源,借鑒西方優秀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機制。

  新時期的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要基于新時期社區治理的理念和思路。具體而言,新時期的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包括多個層次、多個方面。如,對新時期的社區價值的認同,包括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對社區良善風俗和共同價值觀的認同等;對新時期的社區治理規則的認同,包括對德治與法治的認同,對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的認同,對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認同等;對新的治理機制和組織方式的認同,包括對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府在社區治理中的核心主導作用的認同,對基層自治、社會協同的認同等。總體而言,傳統的社區認同,主要基于社區居民共同的地域歸屬、文化歸屬、血緣(親緣)歸屬;新時期的社區認同,地域歸屬、血緣歸屬的屬性會下降,而利益共同體歸屬、文化價值觀歸屬等特性會保持和延續。

  社會主義社區治理的終極目標:幸福家園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通過貫徹落實好《意見》,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王雄軍: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性、綜合性工程,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下,社區治理還會有不同的目標任務,需要建立不同的治理機制和治理模式。《意見》提出了城鄉社區治理的總體要求,并在健全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水平、補齊城鄉社區治理短板等方面作出了總體部署。但是,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水平,是一項復雜工程,城鄉社區治理要堅持《意見》提出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一方面,充分發揮黨和政府在社區治理中的主導作用,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導向,健全體系、整合資源,提高服務居民、造福居民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鼓勵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2017年6月2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色婷婷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播放极品女神被高潮 | 色妞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 亚洲A在线V免费观看 | 五月天婷婷在线亚洲综合一页 | 中文字幕免费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