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隨改革進入深水區,各種矛盾和問題開始集中反映出現。觸及利益調整比觸及靈魂更痛苦更困難。所以,中央建立深改組強化領導力,強調要以抓鐵有痕的決心來推進,強化壓實責任以加大工作力度。當前影響改革深化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1.法律法規方面的制約
改革是生產關系的變革,所謂優化要素配置最根本的是生產關系的調整,核心是在所有制基礎上明晰產權關系以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作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在任何國家都受到法律的保護。隨著法治中國建設的不斷深入,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不斷完善。但是,立法工作與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與創新創業的實踐需求還不適應,其一是實踐中遇到的深層次的矛盾解決還缺乏法律依據,立法相對滯后于實踐;其二是一些法律條文已明顯不適用于發展了的實踐,成為實踐創新以及創新成果轉化運用的阻礙;其三是創新實踐所涉及的領域、所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在現有的法律法規中有所涉及卻沒有明晰的確定,缺少相關的下位法或相應的司法解釋。其四是上位法的原則性與下位法的操作性之間,存在較大的自由空間,具有執法權限部門在操作中偏于從緊從嚴,導致一些創新實踐原則上合法,現實中難以落地。這在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權能、以及村級組織相關法律地位等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也因此成為學術界、司法界、理論界研究的熱點,成為實踐創新的焦點。
2.制度方面的相互糾纏
中央推進的“放管服”改革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是實現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水平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但是,長期以來各級政府偏重微觀管理,分工的細化、權限的明確,既有利于細化任務落實責任,但也形成了條塊分割、領域分割的局面,相關部門各把一關、各管一段、各主一塊。如農業產業鏈產前、產中、產后分屬不同管理部門,生產體系、支撐體系、服務體系及相關衍生新興業態分屬不同領域管轄,產業發展規劃、布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村莊建設規劃、美麗鄉村創建規劃、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等等由不同部門編制,一些行政許可、行政審批互為前置條件。每個部門、每個條線都有相應的政策、制度、規范、流程等,相互間的溝通、協調,達成統一的意見、形成共識、步調一致的行動,難度很大,行政成本很高,系統內部耗散很大。加上事權的不斷下沉,基層干部處理具體問題和矛盾時,求助協商的困難更大,不僅影響效率,更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和服務型政府的形象。
3.發展理念與發展路徑的交集
從農業大國邁向現代化,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夢魘,必須在走向快速城市化的同時,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在這個階段,既要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實現城市經濟的轉型升級,又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以城帶鄉、以工輔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在建設高水平全面小康進程中不讓一個鄉村、一個農戶掉隊。在這里習慣的城市思維、城市發展的缸吸現象、城市經濟實現跨越發展實現趕超的客觀需要,與牢固樹立三農是我們黨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理念,加大對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的投入,切實解決農村全面小康建設中對資源要素的迫切需求,無論在理性層面還是情感層面,無論是在發展規劃編制還是發展路徑選擇,無論是在政策謀劃中還是在政策執行時都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沖突、利益權衡。
4.部門責任與利益的搏弈
根據中央“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浙江創新了“四張清單一張網”和“最多跑一次”兩個抓手,部門責任邊界更加清晰,職能更加明確透明,有利于壓實責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辦事效率。但也帶來了兩個層面的問題,其一是“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的法治觀念進一步強化,如何守住法律紅錢,又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在實踐中不斷推進創新。人們趨利避害的本能,常常令人對“看齊意識”和“頂層設計”予以僵化的理解,把實踐創新淪落為工作方式的創新。其二是嚴守責任邊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責任邊界的明晰意味著責任追究的可能,對于履職沒有容錯機制,隨著作風建設的深入,隨著紀檢檢察體制的健全和完善,對失職、瀆職的零容忍成為新常態,這也不免帶來了負面效應,即不越雷池半步的謹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固步自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自得其樂。由此形成部門“中梗阻”的新變種。
作者單位:湖州市農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號 知行三農 2017-07-1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