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鄉村旅游方興未艾,這不僅直接帶動了部分地區旅游扶貧事業發展,也從側面印證了千年以來國人一脈相承的田園情節。但在熙熙攘攘的熱潮下,我們同樣也要有提防鄉村旅游走偏的意識自覺,如此鄉村旅游的發展紅利才會惠及更廣泛的地區以及更多的人群。近日,在“鄉村復興論壇·留壩峰會”上,歷史學者、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全國青聯常委魏新就當前鄉村旅游的發展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深受農耕文化影響,自古中國人就對鄉村有一種特別深厚的感情,鑒于中國地大廣博,對于很多從小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關于鄉村認識也各有不同。魏新感言,時下很多人對鄉村的想象仍然是片面的,包括每年過年返鄉之際出現的大量關于鄉村題材、反映農村現狀的文章。“現在我們的鄉村是一個什么樣的鄉村,應該讓大部分的中國人有深刻的了解”。那么通過什么方式去了解?無論是那些規劃好的鄉村旅游路線,還是昔日熒屏熱播反映鄉村題材的電視劇,亦或是如今各種移動終端APP上即時分享的短視頻,這些是否就是時下農村的真正模樣?時代在進步,鄉村在發展,我們關于鄉村的想象也要不斷隨之改變。
魏新認為,如今人們紛紛從大城走進鄉村,鄉村旅游的魅力早已不再只是停留在吃上一桌美味地道的農家樂,或是呼吸幾口新鮮空氣,而是“向鄉村重新學習生活”。而所謂的“下鄉”學習,一是向鄉村學習生活的節奏,“現在經常在朋友圈里刷屏的二十四節氣,在城市是感受不到這個節氣的,大家對它的感受也沒有那么強烈。但是到了鄉村之后,會發現二十四節氣在大自然中的表現是那么突出。為什么古人一代代要按照二十四節氣去生活,因為這種律動是最符合人的生活節奏”。
二是向鄉村去學習生活方式。“我在進入留壩縣的時候特別感動,我看到山上的小房子冒出了裊裊炊煙,這個在城市里是很難看到的,炊煙升級就意味著黃昏就要來到。對城市來說,人們對一天的變化其實很難用眼睛去觀察,在城市,我們可能會關心很多原本并不應該關心的東西。但到了鄉村我覺得我們能夠感受到生活的本質與純粹”。
三是向鄉村去重新學習生活智慧。很多一輩子都在田間地頭的農民,雖然讀的書不多,但是他很有智慧,他說的話也非常有哲理;在留壩的張良廟里,有很多的摩崖石刻,很多人都題下了各種各樣的字跡,包括最有名的“英雄神仙”,但我最喜歡的是里面的“知止”二字,這兩個字也是張良之所以能夠善終的原因。“知之而后定,定而后能靜”,在鄉村我們能夠感受到這種“知止”的古人智慧,在留壩我們能夠感受鄉村生活的智慧。我覺得這是我們向鄉村重新學習生活的意義所在。(記者 魏金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