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三農”工作,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中央一號文件連年聚焦“三農”,黨中央專門制定出臺了《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
泗陽縣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把貫徹落實《條例》作為縣鄉村三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遵循,作為全縣各級黨員干部的政治責任,系統謀劃,精準發力,扎實推動泗陽縣“三農”事業高質量發展。通過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現代化,目前精品桃果、綠色蔬菜種植面積超15萬畝,工廠化食用菌日產量500噸,建成2000畝以上單品高效農業基地30個,創成國家首批現代農業產業園。突出抓好農房改善以及醫療、教育和城鄉同質供水等民生“1+3”工程,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全縣“四好農村路”覆蓋率達90%,城鄉同質供水和省級標準化衛生室實現全覆蓋。大力推進公共空間治理和創業就業,持續實施“家門口”就業工程和“萬人幫企送萬崗”活動,每年新增自主創業1萬人、吸引農村返鄉就業1.2萬人,累計收回集體土地和河道灘涂5萬余畝。雖然泗陽縣“三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困惑。
第一,充分發揮財政涉農資金強農固本的最大效益。近年來,中央持續加大財政支農力度,鄉村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農村民生得到了極大改善。但基層所面臨的現實難題也不容忽視,如中央和省級財政支農專項資金逐步推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但地方政府完成規定任務后,統籌整合涉農資金的剩余空間不大,無法根據當地實際,有針對性地投入拉動作用強的基礎設施配套、產業體系補短板等項目。以泗陽縣為例,近三年省級以上財政轉移支付全縣農林水資金年均5億元,在完成省下達的約束性任務和指導性任務后,真正可以統籌整合的上級涉農資金僅有5000萬元左右。為此,建議進一步優化財政支農資金結構,突出精打細算、精準高效,完善“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只下達地方政府約束性任務,少下達或不下達指導性任務,由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實際,統籌整合上級涉農資金集中解決產業體系短板等問題,真正把有限的財力花在刀刃上。
第二,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蘇北是江蘇的短板地區,可用財力非常有限,還處于保開門、保運轉的階段,泗陽縣2018年人均一般預算收入2378元,僅占江蘇省人均一般預算收入的21.5%,但人均一般預算民生支出高達4083元。過去我們通過每年近2000畝的土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交易,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生領域不斷增長的剛性支出壓力,但省際間節余指標交易政策實施后,現在我們每年僅能交易800畝,同時還要購買西部地區土地指標,既減少了交易規模,也增加了支出壓力。為此,建議進一步完善土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減少江蘇跨省調劑指標規模,為蘇南蘇北省內交易留出空間,所得收益全部用于農村民生工程。同時,作為貧困地區,人才資源流失趨勢也較為明顯,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更大的發展壓力。如全縣近幾年每年考取本科的學生都在4000人以上,但近三年回流的高校畢業生每年不到300人,大量高校畢業生流入大中城市和發達地區。2018年全縣教育支出11.53億元,占一般預算收入的45%,其中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僅2.84億元,其余均由縣級財政兜底。建議加大對人才凈流出地區的財政支持保障力度,在轉移支付、專項資金等方面給予一定傾斜。
第三,大力破解農村“缺人才”的現實問題。人是生產力發展中最關鍵的要索,但“缺人才”已經成為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缺“四支隊伍”:一是農民人才隊伍。近年來,為激發農民的主體積極性,我們在每個鄉鎮建立職業農民講習所,按需點單,田間開課,免費進行技能培訓,每年培訓約6100名新型職業農民,實施超1000個創業創新項目,現有新型職業農民2萬多人。但面對鄉村振興的更高要求,農民職業化還處于較低水平,農業仍然缺乏職業吸引力。建議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職業農民規范管理、教育培訓、創新創業、政策扶持和激勵使用的政策體系,特別是在產業政策、新增補貼、土地流轉、設施建設、稅收保險等方面進行差異化政策安排,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二是農技人才隊伍。目前基層農業科技隊伍還相對薄弱。同時也缺少可以長期扎根農村、從事農村技術研究推廣的“土專家”“田秀才”,無法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建議進一步強化農技人才選拔培養機制,采取更為靈活的選聘選任方式,吸引更多優秀年輕高學歷人才進入農技推廣隊伍,對鄉村農技推廣人員給予特殊崗位津貼。三是干部人才隊伍。圍繞打造“一懂兩愛”“三農”干部隊伍,基層作出了一定探索,但更多的是“存量”的優化,對于“增量”的吸引力還不夠大,很多優秀人才不愿意回鄉村任職,大學生村官流動性也比較大,亟待樹立更為鮮明的政策導向。建議在全國范圍開展“三農”人才培育工程,探索建立縣以上機關事業單位新錄用人員到鄉鎮工作兩年的歷練機制,并強化村干部隊伍激勵保障機制,探索經濟待遇參照事業單位工資待遇,列入省級財政預算;在選拔任用機制上探索村干部職業化,推行5年任期制,鼓勵大學生、退休人員、企業家、本土鄉賢等參選村干部。四是醫衛人才隊伍。當前,農村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呈高發趨勢,農民健康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大現實問題。但當前鄉村醫衛力量明顯不足,存在年長的村醫較多、年輕的村醫較少、專業資格專家較少、高學歷醫生較少的“一多三少”問題。建議進一步加大農村定向醫學生培養力度,探索實施基層醫衛人才縣管鄉用制度,鼓勵引導農村醫療機構培養和引進高層次人才,有效解決農民健康問題。
第四,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近年來,我們按照“確權、賦能,搞活”總思路,在夯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全面深化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金融制度改革,喚醒各類生產要素潛能,釋放鄉村振興活力。特別是在改革過程中,立足實際,創新思維,探索實施了“一模式、一保險”,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模式,即在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推廣扶貧資產收益模式。將歷年來各級財政資金、幫扶資金形成的扶貧資產納入產權制度改革范圍,產權明晰到村、收益到村。折股量化和收益分紅到低收入戶,目前已全面完成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集建工作。“一保險” 即發揮保險公司對農業的支持保護作用,針對桃果主導產業,創新開發桃價格指數保險。每畝保費300元,保費由縣財政、桃農按7:3的比例承擔,賠付由縣財政、財產保險公司按5:5分擔,有效幫助桃農抵御價格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目前已承保面積1.32萬畝,賠付135.44萬元。建議加快完善農業保險相關法律,加大政策支持和宣傳推廣力度,構建多層次的農業保險體系,逐步提高保費補貼比例和保額,鼓勵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如探索開展生豬價格指數保險、開發與政策性農險互補的商業性農險等,更好地幫助農民抵御風險,促進農業平穩健康發展。加大土地改革力度深度,加快破解鄉村發展“無地可用、有地難用”的困局,建議出臺更加靈活的政策,進一步擴大農村集體土地、農民宅基地和農村承包地入市交易的范圍,允許東部省市全域開展農民宅基地入市抵押登記試點。同時制定政策明確金融機構對農村承包地抵押放寬擔保條件,并給出承包經營權抵押處置的規范路徑,真正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作者系中共泗陽縣委書記;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0年第1期,此為原稿,與書刊有出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