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12月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也明確地把“農業高質高效”當成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根本要求。
一、怎么理解農業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核心是“高質高效”。對此仍有深化認識的必要。韓長賦(2018)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體現為六個“高”: 產品質量高(綠色優質、多樣化農產品供給)、產業效益高(產業融合)、生產效率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經營者素質高(高質素農民、有吸引力的職業)、國際競爭力高(價格優勢、品質優勢、服務優勢)、農民收入高(小農戶也能分享產業增值收益)。這“六高”反映的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不同側面。但將其綜合起來看,農業高質量發展是有助于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發展政策的根本目標從“二目標”向“三目標”的轉變。
“二目標”是什么?就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和政策長期堅持和追求的二個根本目標:第一個就是要保障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穩定供給(糧食安全隱含其中);另外一個是要促進農業生產者收入的提高。從建國之后到改革開放,一直到當下,這兩個根本目標都是一直強調的。但是中國農業發展到了2010年后,過去那種長期以資源(土地和水)和工業品(化肥農藥等)的大量持續投入來支撐的農業增長和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農業發展必須向綠。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和政策目標實際上逐漸發生了一個明顯變化,即由“二目標”向“三目標”的轉化,就是在繼續強調保障農產品穩定供給(確保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者收入這二個根本目標增長的同時,增加了第三個根本目標,也就是要保持農業可持續性的目標。
農業可持續性的基本思想是指施加于農業生產資料(土地等)上的任何技術措施,如化肥、農藥、種子、機械等等技術的使用,既不對農業生產資料及產品質量本身,也不對農業以外的生態環境系統產生破壞性影響,也就是農業沒有或很少負外部性,從而使得農業作為一個總體,成為可以連續和重復的過程的這樣的一種狀態。保持農業可持續性并非自然而然的事。例如一些省份存在嚴重的耕地質量問題,這就是典型的是農業不可持續。
因此,不管農業如何發展,發展的結果能夠穩產保供,能夠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收入,同時也能夠保持農業可持續性,這也就是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追求的一種理想狀態。這三個目標體現的是目標、效益和競爭力三位一體的統一。
二、怎么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以世界農業發展實際來衡量,中國農業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它用世界較少的耕地養活了世界最多的人口。這個成就怎么強調也不為過。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中國農業“大而不強”,離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目標還有距離也是不爭的事實。
1.農業高質量發展瓶頸和短板
以農業高質量發展更高的標準來看,短板和瓶頸約束突出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產方式特別是生產組織方式,仍然還是小農戶為主的格局。小農戶是客觀存在,“大國小農”是短期內不可改變的事實。但不可改變的事實背后存在的問題值得關注,比如說其效率和效益相對比較低下,過去長期存在過量的用肥和用藥,就是在小規模生產的情況下出現的。由于這種小規模過量的用肥用藥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農產品的質量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第二,糧食安全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壓力。盡管糧食連續十多連增,已經達到了6.5 億噸以上的供給能力,但糧食進口量仍然在增加。2020年是1.4億噸,2021年1到10月份糧食進口量已經達到1.3多億噸,逼近2020年全年的水平。另外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過去所講的糧食安全戰略,要保障口糧的安全。但現實情況是在糧食進口總量增長的同時,包括小麥和稻谷在內的口糧糧食進口近些年也在增加。這里面有很多問題是非常值得關注。核心在于糧食安全的壓力仍然存在。
第三,資源環境壓力。消費需求總量上漲質量升級,我們要保持國內糧食等基礎農產品的穩產保供,資源環境壓力仍然巨大。這其中尤其是耕地資源壓力最大,目前最大的問題在于耕地數量好于耕地質量。
第四,隨著種植業和糧食生產成本不斷攀升,保本增收的政策空間收窄,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還會一定程度上惡化,農民,特別是種糧農民的持續增收目標實現難度大,農民群眾種糧積極性較低,等等,這些也是構成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和短板因素。
2.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方向
農業高質量發展與農業現代化關系緊密。實現農業現代化,要有高質量發展作為目標支撐,同時農業現代化目標也需要通過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抓手和推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現代化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是未來中國農業發展的“一體兩面”。
農業現代化主要是農業作為特定的產業的現代化,核心在于生產方式的轉化,關鍵在于依靠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來改善農業物質生產條件,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水平。
就農業現代化本身而言,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演化具有“八化”的特征:生產主體的規模化(或者叫集約化);生產手段的機械化(包括智慧農業、數字農業都是傳統機械化的延伸);生產方式標準化生態化(農業綠色發展);生產運作資本化(包括金融進入農業);產品銷售品牌(標準)化;產品延伸加工化,產業形態融合化。加工和產業融合,俗稱農業接二連三,都是產業鏈經營和農業多功能化利用和開發的具體表現形式。最后農業產業作為一個整體,其發展和演化過程中是有組織化的成為一個有規律運行的系統。
我曾形象地將這“八化”稱之為中國農業“興”字型的現代化。“興”字的一橫就是規模化、機械化,“興”字上面三點分別是生態化生產、資本化經營、品牌化營銷,“興”字下面的二點代表接二連三,分別代表加工化和產業融合化。
用發展的眼光看,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在繼續沿著“興”字型農業現代化路徑發展的同時,還需適應時代發展和技術進步,與時俱進地不斷破除短板。就當前的實踐看,破除機械化、數字化、綠色化、功能化、共享化、服務化等六個方面的瓶頸和短板問題十分重要。
一是農業機械化率的提升的問題,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已經很高。但是在南方,比如像湖南,洞庭湖平原區域機械化水平可能高一點,但稍微往南一點,山區丘陵地帶的機械化率仍然較低。但丘陵山區又是我國重要的廣義食物的重要生產基地,這些地方怎么辦?現在提出來要在丘陵山區推廣宜機化改造,把丘陵山區的宜機化改造跟高標準農田建設緊密結合,這將是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整體水平的重要方向之一。此外也要在向多農產品機械化方面加大努力。
二是農業數字化推廣問題。數字化作為廣泛應用最新的互聯網技術來改造提升農業的物質、技術和裝備,從而推動數字經濟和現代農業的深度融合,對于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意義重大。應該說這件事情在很多的地方還是一個文件上的語言。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在山東、浙江的一些地方,數字農業的發展還是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的。從這些地方的實踐看,農業數字化在減肥減藥、減勞降本和提高農產品質量方面的成效比較突出和明顯,從而十分有助于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三是農業綠色化路徑問題。綠色化已經上升到了中國農業發展和現代化的第三大目標。2016年中國出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規劃綱要,“十三五”時期中國農業綠色發展也成為最大亮點。但農業綠色發展在平衡農業發展的長期目標和短期的需要、提高農業綠色技術可及性及經濟性等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是農業功能化開發利用問題。農業不只是農產品的生產,體現出來的也不僅僅是農產品的有限價值。農業與其他要素組合在一起,構成廣義的鄉村價值。農業和鄉村價值的充分開發和利用是下一步“三農”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要著力解決農業和鄉村多元功能和價值開發利用的體制機制、開發手段和技術等等問題。
五是農業共享化目標構建和實現問題。農業共享化是著眼于農業全產業鏈視角提出的,核心問題在于農業產業鏈上的不同利益相關者利益合理分配。這其中尤其要關注的是如何讓那些處于產業鏈底端的農業生產者隨著農業增長不斷提高收入問題。
六是農業服務化的目標和定位問題。突出問題在于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與農業增長的關系以及農業服務作為一個產業與作為農業生產主體的關系問題。無論是在小規模東亞模式的農業當中,還是在美國、加拿大等大規模的農業當中,農業生產服務都是必須的。從世界范圍來看,即使是美國那樣的公司化、企業化規模很大的農場,也不能夠把農業生產經營需要的所有內容都內化到農場內部來。這是農業生產服務業發展的根本誘因。尤其在我國,由于小農戶暫時還不能退出,但是掌握在小農手上的那些生產資料又要被動員和利用,在土地租金較高流轉受限的情況下,通過包括采取托管等農業生產服務業發展,保障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十分必要。但問題在于,不能試圖以農業生產服務治農業長期發展之“百病”,更不能以此阻礙農業適度規模化發展的長遠目標實現。
3.農業高質量發展要由載體來實現
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有適宜的載體。長時程地看,小規模農戶的家庭農業將長期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需要強調的是,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培育出適宜的主體也是十分必要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近年來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一個政策著力點。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由一系列市場主體也包括農業生產者這個主體構成的。就農業生產主體而言,從培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適宜載體要求出發,把適度規模、專業化從事農業的家庭農場作為核心來對待和培育十分必要。
為什么家庭農場是核心?從我們前些年承擔的農業部家庭農場監測數據分析結果來看,我們認為家庭農場是符合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實現要求的。研究表明家庭農場是農業合作社發展的參與者和助推器,是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原料的有效提供者,是使用農業先進實用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的示范帶動者,是生態農業技術的使用者和農業綠色發展的實踐者,還是為周邊小農戶提供農業生產服務的供給者。無論是從數據看還是從現實看,家庭農場往往既承擔著生產主體的功能,同時也承擔某些生產服務的功能。
綜合地看,中國農業要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增加經營效益,從而增強國際競爭力,真正實現“質量、效益、競爭力”三個維度的農業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說都必須培育形成這樣一支農業生產經營隊伍, 這支隊伍兼具生態自覺意識、具有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他們能夠對不斷變化的市場迅速的實施沖擊反應式調整,能夠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是依賴政府的政策支持,自主發展能力強,區別于傳統小規模農戶的農業生產行為。適度規模化的家庭農場符合上述隊伍特征和要求。從高質量發展需要的承載主體角度看,要花大力氣培育家庭農場以及那些雖不叫家庭農場但具有家庭農場同樣功能和特征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隊伍。
三、農業高質量發展要與鄉村產業發展規律相結合
農業是鄉村產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農業高質量發展與鄉村產業振興關系密切。我曾將鄉村產業(除了在鄉村的制造業)形象地稱之“六頭”經濟,包括地頭經濟(種植業)、豬頭經濟(當然也含馬牛羊畜牧業)、樹頭經濟(花果林產業)、水頭經濟(水產養殖業),石頭經濟(過去開采,由于生態保護、碳排放、碳中和的要求,正逐步退出農業農村產業范疇)。還有一個是基于上述所有產業基礎上的、近年來在鄉村產業里面發展十分火爆的新的人頭經濟。由此可見,六頭經濟大都可納入廣義的農業范疇。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也可以延伸到絕大多數鄉村產業,具體就農業高質量發展而言,它自然也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高質量發展也是鄉村產業振興的根與魂。
包括農業在內的鄉村產業在資源開發利用上已經整體進入“由基礎農產品生產和供給主導,向既重視基礎農產品生產和供給又重視農業農村多功能性產業化和鄉村價值深度開發”轉變。這個重大轉變,使得鄉村包括農業在內的產業發展具有了一些新發展規律,或稱之為新發展趨勢。
第一個規律或趨勢是人越來越成為鄉村產業振興最大生產力。任何鄉村產業的發展和振興都必須要注意到人,都要有鄉村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否則的話這個產業不可能存在也發展不好。李小云老師在云南河邊村做的鄉村建設實驗,把人頭經濟的規律發揮到極致,那個地方可能本身離城市也比較遠,離主流的消費人口也比較遠,但能夠做到那么大,也很好地詮釋了人越來越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最大生產力的規律或趨勢。
第二個規律或趨勢是鄉村產業發展形成的產品和服務需要通過流通半徑的擴大與更廣泛的消費者結合。唯有如此才能夠實現鄉村產業發展所形成的產品和服務,市場空間才能夠擴張,價值才能夠增殖。把很遠距離的產品銷售給城市,實現遠距離生產的產品與城市居民需求的結合,是一種長鏈化的追求。但事實上在鄉村產業發展過程當中,還有短鏈化的食品概念,它是指把當地產量不大的產品在地經營,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來當地消費。
第三個規律或趨勢是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其產品市場競爭力,必須要適應消費者心理需求的變化,實現由單純的賣產品向既賣產品也展示產品生產過程的轉化。正常情形下,中國大多數農產品進入了買方市場的時代。買方市場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消費者選擇最主要的是依據產品質量與品牌,但從根上來說,對質量的關注消費者可能更加關注的是所買產品的生產過程,而不簡單地依據品牌對產品質量的表征。這一點是基層政府、農業主管部門以及農業生產者、經營者都必須高度關注的一個現象,要注意充分運用好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適應這樣的要求。
第四個規律或趨勢是鄉村產業發展和振興效果的好壞,最重要的檢驗標準是產業經營效益的高低。農業專業化提高效率,要通過融合化來產生效率、追求效益。另外一個很重要問題就是效益形成以后,還有一個怎么去分享的問題,實現共同富裕,重點在分享。在產業發展過程當中一個合理的利益鏈接機制的形成十分重要。一些地方在實踐中讓在地的居民直接通過資源入股的方式使其成為產業的生產者和投資者,與外來投資結合,這樣的利益分享機制也是一種很好、很值得推廣的方式。
第五個規律或趨勢是發展鄉村產業必須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將生態和綠色鑄造為鄉村任何一個產業發展的基因和靈魂。
這些包括農業在內的鄉村產業發展和振興的規律和趨勢,當然也是在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中需要充分重視和尊重的。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年第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