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振興鄉村,是新時代中國必須破解的現代化發展難題,而文化振興對于鄉村振興來說具有先導性。鄉村文化振興是一項自覺性很強的社會文化實踐活動,鄉村文化振興的理想目標指向、現實目標指向和價值目標指向三者的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了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指向體系,正是這一目標指向體系規定和引導著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發展方向。當前,我國鄉村文化振興實踐正處于實施推進階段,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黨建引領,保證鄉村文化建設“不跑偏”“不走調”;創新驅動,助推鄉村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村民共建,致力于鄉村文化創生體系的優化與賦能。
在鄉村振興的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具體實踐中,鄉村文化振興往往得不到人們的足夠重視。究其原因:一則文化盡管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但文化本身卻看不見摸不著又難以量化,文化建設往往給人的最大感覺是千頭萬緒又無從著手。二則文化更多是在潛移默化中習得,文化建設往往是久久為功的事,短期內很難獲得明顯成效,因此在許多人看來,文化建設遠沒有經濟、政治、社會等其他方面的建設富有成效。我們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鄉村文化振興到底處于什么樣的地位、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我們又該如何認識、把握和實施推進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本文在就這些鄉村文化振興的基本問題進行理論審視與思考的基礎上,著重從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提出背景、目標指向和推進思路三個方面入手,系統分析和探討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規律、特點和實踐路徑選擇等,試圖為我國鄉村文化振興實踐提供必要的學理支持。
一、鄉村文化振興的提出背景
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提出背景,是指我國鄉村文化振興提出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現實環境條件,換句話說,就是我國鄉村文化振興是在一個什么樣的社會歷史環境條件下提出來的。只有這個問題得到科學合理的澄清和闡明,我們才能更加有針對性地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鄉村文化振興實施方案,更加科學有效地推進我國鄉村文化振興實踐。從社會歷史發展視角看,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提出,既是現代化歷史進程中我國鄉村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我國鄉村文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回顧與反思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歷史,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來把握這段歷史,如反帝、反封建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中國社會大變革、大轉型和大發展的歷史,等等。但是有一點是值得我們重視的,那就是這些不同視角的詮釋都有著同一個話題,即中國傳統社會的現代轉型與現代化。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傳統社會的現代轉型與現代化問題貫穿中國近現代史始終,一切社會矛盾和問題在此基礎上得以展開,一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在此基礎上得以理解,一切社會重大歷史事件在此基礎上得以評判。正是在現代化的歷史演進與發展進程中,在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鄉村振興、鄉村文化振興歷史地相遇了。
首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振興鄉村,是新時代中國必須破解的現代化發展難題。近代以來的中國,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共同作用下,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歷史與現實、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中國與世界等之間的矛盾及其運動,演繹并譜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傳統社會現代化的歷史史詩。一百多年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在“鄉土中國”的文化土壤里,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運用“移植”“嫁接”“雜交”“自我繁育”等諸多不同的方式培植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苗”,澆筑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鍛造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部件”,在篳路藍縷中艱難地探索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推動著我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化社會轉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通過變革不合理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關系,建立起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廣泛統一戰線,最終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國,為我國社會現代化奠定了國家發展基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依靠農業支持工業、鄉村支持城市的發展方式,滋養著現代化的“根苗”、強健現代化的“筋骨”,推動我國城市和工業實現了快速的現代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又通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破除了原有城鄉關系賴以存在的制度和體制條件,推動了對以工業化趕超和重工業化優先戰略為特點的城市現代化模式的糾偏,城市單維度的現代化逐步被突破。而伴隨這一突破,該階段的城鄉關系特點呈現為城鄉間生產要素活躍流動,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中華民族完成了從‘站起來’向‘富起來’的歷史性轉變,為‘城鄉互動’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政策條件”。2006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正式廢止,意味著在我國延續千年之久的一項傳統稅種——農業稅的終結,我國進入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鄉村的發展新階段。也正是在此背景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始頻繁出現在黨的重要會議和文件中,并很快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積極響應和組織實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則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關系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切實解決現代化進程中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補足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均衡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已經成為新時代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推進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戰略安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因此說:沒有鄉村社會的現代化是畸形片面的現代化,這不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要追求的現代化;中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絕非權宜之計,它是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根本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黨中央審時度勢在我國現代化發展戰略布局上的一次重大調整。總之,我們要“跳出”鄉村看鄉村,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發展視角,從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視角,從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的視角,從“共同富裕”目標和黨的百年奮斗目標實現的視角,來認識和把握我們黨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問題。
其次,文化振興對于鄉村振興具有先導性,是其他“四大振興”的精神動力。從一般意義上說,“文化”是一個社會及其成員的理想、價值和意義所在,是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存在與發展的“精氣神”“軟實力”。文化沁潤在社會有機體之中,表征著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的文明程度,涵養著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左右著一個社會的民風、民俗和社會習慣,形塑著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精神風貌和理想價值追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社會成員對自身存在方式、存在狀態、存在意義和存在價值的認定與選擇等。因此說,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小至一個社區、一個群體,文化作為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中所創造出來的“精神成果”和“文明之在”,是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屬人的社會精神存在物,文化表征著、孕育著和支撐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發展,并借助于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認知態度等精神力量及其作用,或引導或推動或延緩或阻礙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與發展,是社會成員從事一切社會活動的價值、意義所在,也是生活在一定社會之中的人們所共有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從鄉村振興實踐的特定意義上說,“文化”是“文明”的“里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是鄉風文明得以實現的重要實踐基礎。沒有鄉村文化的振興,不僅鄉風文明無從談起,而且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中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諸方面,也因為得不到文化支持而缺乏精神支柱。正是基于以上認識,筆者認為鄉村振興必須大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文化振興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志,也是鄉村振興的集中體現,只有鄉村文化得到了振興,才是全面的鄉村振興。鄉村振興不僅需要有先進文化引導,需要鄉村文化振興,而且還需要借助于“鄉村文化振興”這個中介,全面實施和有效地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實踐目標的實現。因此,鄉村文化振興應該得到足夠重視,任何無視或忽略文化建設的鄉村振興都是不得要領和錯誤的。
當前,我國鄉村文化振興實踐在廣大鄉村的組織實施與推進,迫切需要我國學界在系統闡明鄉村文化振興提出的時代背景基礎上,就新時代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三個基本問題作出科學回答:鄉村文化振興在我國傳統鄉村文明現代轉換中,究竟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地位、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鄉村文化振興在整個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大振興”中,究竟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地位、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鄉村文化振興在整個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中,究竟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地位、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假如在認知層面上,我們對上述三個基本問題缺乏全面而又科學的理論審視與思考,必然會帶來鄉村文化振興實踐上的定位不準、思路不清、推進不力、重視不夠等諸多現實問題,這不僅會導致鄉村文化振興實踐在我國廣大鄉村的實施、落實和推進緩慢,黨的一系列文化惠民政策難以在鄉村真正得到落地的問題,而且還會導致先進文化在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乃至整個鄉村文明發展中的引領、凝聚、激勵和化人等功能作用難以得到有效發揮,我國鄉村文化所特有的滿足鄉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為鄉村居民提供安身立命精神家園的文化價值等難以得到發揮和實現等問題,這都會直接影響到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實施與推進,也關系著我們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
二、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指向
鄉村文化振興是一項自覺性很強的社會文化實踐活動,“農村文化實踐從來不是自生自發的結果,而是文化供給和需求相匹配的結果”。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指向,是指鄉村文化振興在具體實施與推進過程中所要達成的目標要求,這是一個基于鄉村文化的供給和需求實際制定的、由一系列實踐目標構成的價值目標體系。它內在于我國鄉村文化振興實踐之中,規定著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方向、價值追求和路徑選擇等,具有階段性、關系性和結構性等多重特征。所謂階段性,是指鄉村文化振興實踐是具體的、現實的和歷史的,不僅呈現出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而且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也呈現出階段性特點,反映到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指向上,就是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指向具有階段性的不同。所謂關系性,是指鄉村文化振興實踐是一種關系性存在,或者說鄉村文化振興實踐是在一定的社會實踐關系中得到具體規定與現實呈現的,這也意味著在不同的社會實踐關系中,鄉村文化振興實踐的目標追求、實踐進路和路徑選擇等各不相同。所謂結構性,是指鄉村文化振興實踐是一種結構性存在,或者說鄉村文化振興實踐是由多重實踐單元耦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結構與功能的實踐系統,這就決定了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指向具有多元復合的結構性特征。正是基于這種認識,筆者認為,鄉村文化振興實踐的階段性、關系性和結構性等特征賦予了鄉村文化振興實踐多重的意義、價值和實現目標,決定了鄉村文化振興實踐的目標指向不是單一的而是由多元目標指向構成的目標指向體系。這一目標體系,既有當下、近期和遠期的差別,又有鄉村社會各組成單元、各社會群體、各生產和生活部門等文化實踐目標指向的不同,同時還有不同目標指向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支持與共同分有。正確認識和把握鄉村文化振興目標指向的階段性、關系性和結構性等特征,是科學定位鄉村文化振興目標指向的基本前提,而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指向是否能夠得到科學準確的定位,直接關涉鄉村文化振興實踐的成效。
基于新時代我國鄉村社會發展實際及其對鄉村文化發展提出的客觀要求,以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對鄉村社會文化發展提出的客觀要求等,筆者認為,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指向應該從三個層面來認識、理解和把握:第一,從我國鄉村文化現代化的分析視角看,實現傳統鄉村文化現代化,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發展相匹配的較為成熟與完善的現代鄉村文化精神體系、鄉村文化規范體系和鄉村文化具象體系等,是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理想目標指向。第二,從服務于我國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分析視角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一系列的文化建設實踐活動,提振鄉村居民的“精氣神”,增強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力,充分發揮鄉村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服務社會功能,全面推進鄉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思想、文化、精神、道德、價值和智力支持等,是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目標指向。第三,從滿足鄉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分析視角看,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推進鄉村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鄉村文化事業、打造鄉村文化產業和繁榮鄉村文化市場等,切實有效地解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鄉村之間的文化產品生產與供給的不均衡和不充分問題,積極回應與滿足鄉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致力于新時代鄉村居民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構建,是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目標指向。需要說明的是:鄉村文化振興的理想目標指向既是屬于“未來”的,又是屬于“當下”的,它不僅接引現實目標指向,而且還根植于現實目標指向之中,并通過現實目標指向在實踐中的不斷達成實現自身;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目標指向從來不是孤立抽象存在的,它蘊含于理想目標指向和現實目標指向之中,表征和規定著理想與現實目標指向的實踐價值追求。這樣,鄉村文化振興的理想目標指向、現實目標指向和價值目標指向三者的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了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指向體系,也正是這一目標指向體系規定和引導著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方向。由此可見,鄉村文化振興不僅關涉我國鄉村社會的全面振興與發展,關涉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改善,而且從更廣泛意義上說,關涉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斗目標的實現。鄉村文化振興不僅是我國鄉村社會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鄉村社會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究其實質是:實現傳統鄉村文化現代化,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發展相匹配的鄉村文化,為鄉村居民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
從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指向和價值追求看,我們所要建設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發展相匹配的鄉村文化具有人民性、現代性和鄉土性等鮮明的時代特征。
其一,人民性。人民性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鮮明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根本要求。在鄉村文化振興的目標指向體系中,無論是理想目標指向、現實目標指向,還是價值目標指向,最終都要落腳到鄉村社會現代化、鄉村經濟社會發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與鄉村居民生活條件的提升和改善上。歸根結底,一句話:鄉村文化振興實踐客觀地存在一個為了誰、依靠誰和惠及誰的問題,這是鄉村文化建設的基本立場問題。在鄉村文化振興實踐中,鄉村居民應該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最大受益者,鄉村文化振興實現和維護的應該是鄉村居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諸方面的根本利益。鄉村居民也絕不是鄉村文化建設的被動參與者和袖手旁觀者,鄉村文化振興應該從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及其對精神文化的現實需求中尋找真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方法和具體途徑等,任何偏離和有損鄉村居民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做法與行為,都是與我國鄉村文化振興的理想價值追求格格不入的,也是我們在鄉村文化振興實踐中必須避免的。
其二,現代性。現代性既是現代社會發展進步性和時代性的重要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所要努力達成的重要指標。在當代中國,我們所要努力追求和實現的現代性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積極倡導的內容。眾所周知,“現代化”一直是近代以來先進中國人夢寐以求的追逐目標,當今時代,在我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最強音。客觀地說,就當前我國鄉村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看,一方面,我國鄉村社會現代化的任務遠沒有完成,實現傳統鄉村文化的現代轉換與轉型,不斷提高我國鄉村社會及其文化的現代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和市場化等多重現代力量與文化的強力作用下,我國傳統鄉村社會及其文化的持續發展面臨著諸多矛盾問題。面對我國鄉村社會發展亟待解決的諸多矛盾問題,我們不得不說,我國鄉村社會已經進入到一個全面接受現代化洗禮和通過變革與轉型重新煥發蓬勃生機的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著眼于新時代背景下鄉村居民安身立命精神家園的構建,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鄉村文化中汲取營養,接續優秀鄉村文化傳統、傳承優秀鄉村文明,積極主動地承接現代城市文明、現代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影響與輻射,培育具有現代性的鄉村文化,已經成為鄉村文化振興亟待解決的新課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筆者認為,鄉村文化振興從根本上說既不是單純地復興或回歸鄉村文化傳統,也不是現代城市文化簡單粗暴地植入鄉村,而是鄉村文化傳統在經受現代化洗禮基礎上的返本開新和創新發展,即承繼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生長出新的價值,進而塑造適應現代社會、具有內在動力的鄉村文化”。
其三,鄉土性。鄉土性是千百年來我國鄉村居民生產生活歷史與現實的真實反映,是鄉土中國的文化底色。它根植于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與傳統農業、農村和鄉村社會相適配,并以具象化的文化形式存在于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文獻典籍、人文地理、風土民情、民間傳說、文化心理和生產生活方式等文化文明之中,表征著鄉村居民的理想價值追求和社會生存樣態,是農耕文明的生命基因和歷史記憶,是鄉村社會地域性、生活性和民族性的集中體現,是鄉村社會由內而外自然流溢出來的一個鮮明文化特征。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伴隨著城市和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具體實施,我國城市與鄉村之間、工業與農業之間的發展差距逐步拉大,以至于在此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甚至在今天一些國人的觀念里,依然認為鄉村是“土氣”的,代表著傳統、貧窮與落后,城市是“洋氣”的,代表著現代、富足與文明。事實上,無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還是已經充分實現現代化的其他國家的實際情況都表明:現代化并不意味著工業取代農業、城市取代鄉村,也不意味著區域化、差別化和多元化發展格局在協同化發展過程中趨于消失。現代化是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區域與區域在更高發展水平上的共在、共進和協同發展,不存在現代化進程中農業、農村、農民和鄉村社會完全消失的問題。在現代社會里,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現代性與鄉土性作為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建設力量是相區別而存在、相促進而發展的。“在我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國情下,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并存,這也是客觀規律”。鄉土性不僅是鄉村社會鮮明的文化特征,也是鄉村社會這種獨特的人類生存樣態得以在現代社會中持續存在與發展的根本所在。對生活在現代都市化社會中的人們來說,鄉村社會及其文化的鄉土性意味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古老的文明和充滿神奇的土地……其實,這就是令現代人魂牽夢繞的、有詩和遠方的“生命原鄉”。
三、鄉村文化振興的推進思路
鄉村文化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鄉村文化振興實踐的規劃、實施和推進過程中,一方面,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具體規劃設計者和組織實施者,縣鄉基層黨委、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和村“兩委”,要牢固樹立全局觀念和系統實施、逐步推進思路,在準確把握我國鄉村文化振興政策和吃透中央和省市相關文件精神的同時,應結合當地的文化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務實創新、真抓實干,創造性地把黨和國家有關鄉村文化振興的總體部署和目標要求等層層分解細化并分步驟組織貫徹實施。另一方面,無論是在國家社會的總體實踐中,還是在鄉村社會的具體實踐中,鄉村文化振興實踐都是第二性的,也就是說,鄉村文化振興實踐不能脫離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實際,不能脫離鄉村社會的生產生活實踐,不能為文化振興而文化振興,為文化建設而文化建設,鄉村文化振興實踐必須自覺融入鄉村社會的經濟社會發展之中,自覺服務于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和民生改善,滿足鄉村社會文化發展需要和鄉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只有這樣,鄉村文化振興實踐才能“實而不空”,接上“地氣”,才能真正把鄉村文化建設融入鄉村社會各項實踐中去,實現文化與生活、文化與社會、文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更好地發揮先進文化滿足村民群眾文化生活需求、服務鄉村社會發展和全面提升鄉村文明程度的社會功能。這樣,鄉村社會實踐不僅因為得到“先進文化”的加持,因此被納入一個良性健康的文明發展軌道,而且鄉村文化振興實踐也在與鄉村社會實踐的相互協調與互動中不斷獲得新內容,與此同時,鄉村文化振興目標也因此在鄉村社會實踐的歷史發展中不斷得到落實和實現。當前,我國鄉村文化振興實踐正處在實施推進階段,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黨建引領,保證鄉村文化建設“不跑偏”“不走調”
鄉村文化建設是一項思想性、政治性和群眾性很強的社會文化實踐活動,需要農村基層黨組織強有力的組織、引導和有效監督,需要廣大農村基層黨員發揮先進模范帶頭作用,沒有鄉村基層黨建的思想、組織和制度創新,就沒有新時代背景下黨的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鄉村文化建設不僅得不到科學布局、系統實施和有效推進,而且還很容易“跑偏”“走調”。在鄉村文化建設問題上,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心骨”的鄉村基層黨組織,尤其需要通過富有成效的鄉村基層黨建,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黨中央有關鄉村振興重大戰略部署上來,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文化意識,通過黨建實踐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駕馭和提供新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和能力等,并結合鄉村發展實際,充分發揮村“兩委”的關鍵性作用,因地制宜、科學地制定鄉村文化振興的近遠期發展目標和發展規劃等,帶領鄉村居民創造性地開展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路徑探索,努力把黨和政府的富民惠民政策宣傳落實到位,“成為幫助農民致富、維護農村穩定、推進鄉村振興的堅強戰斗堡壘”。客觀地說,在我國廣大農村,當前還有相當一部分干部群眾,對鄉村文化振興及其重要性的認識是不到位的,甚至有人錯誤地認為,只要鄉村產業發展了,鄉村經濟搞上去了,鄉村振興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他們認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人才振興和經濟發展。然而問題在于:如果沒有組織振興和文化振興,即沒有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沒有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沒有鄉村社會思想、文化、道德和鄉風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的有力支持,沒有良好的社會治理環境、現代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環境的創設與營造,人才怎么引進?產業如何發展?經濟如何繁榮?生態如何改善?鄉村又如何振興?因此我們說,鄉村“五大振興”是一種相互支持和協同共進的關系,它們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各自發揮著不同的功能作用。就組織振興和文化振興來說,首先,組織振興和文化振興在功能作用上具有先導性,它們為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和生態振興提供的是前提性的組織保證與精神性的智力支撐。其次,組織振興和文化振興作為鄉村基層社會上層建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是第二性的,因此要自覺服務于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和生態振興,并從服務中獲得源源不斷的振興發展動力。最后,組織振興從根本上規定了鄉村文化振興的性質和方向,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因此,沒有組織振興和文化振興作為先導的鄉村振興與沒有黨建引領下的鄉村文化振興,在實踐上同樣是不可想象的。
(二)創新驅動,助推鄉村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中華民族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化和農業文明,其持續時間之長和發展水平之高在世界各民族當中也是絕無僅有的。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古老的鄉土中國經過近代以來艱難曲折的社會變革與轉型,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快速發展,中華民族延續與傳承上千年的農耕文化和農業文明歷史地進入到一個全面接受現代化洗禮,通過實質性的解構與重構向現代鄉村文明轉換的歷史新時期。當前,鄉村文化振興所要解決的最為根本的問題是:一方面,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鄉村的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的大趨勢和大背景下,推動和創新政策供給與政治、經濟、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等,不斷挖掘和激發鄉村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與外在激活力,通過文化再造與重建為早已失魂落魄的衰落鄉村“鑄魂”,以此助推新時代我國鄉村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的繁榮發展和鄉村振興;另一方面,更加重視和凸顯文化在鄉村社會發展中的功能作用,通過“文化+”產業、旅游、教育、環境、社會和服務等,充分挖掘和全面提升鄉村文化的經濟、政治、社會、生態和育人等多重價值,實現鄉村社會物質和文化再生產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與文化效益的有機統一。這既是一項在多元文化交融互通基礎上我國傳統鄉村文化復興與改造的文化實踐活動,又是一項結合鄉村自身實際把富有成效的鄉村文化建設自覺融入鄉村社會具體實踐之中,實現鄉村社會“文化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同時也是一個充分利用和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提煉地方文化精神特質,激活區域優秀文化因子和建立鄉村文化自信的文化提升活動。所有這一切都客觀要求我們牢固樹立“以文興村”的鄉村振興理念,緊密結合我國現代化建設實際、鄉村文化發展實際和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等,做好“文化+”這篇大文章,不斷通過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助推鄉村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逐步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和鄉村社會的全面振興。
(三)村民共建,致力于鄉村文化創生體系的優化與賦能
鄉村文化是屬于“鄉村”的文化,它與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是從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生長起來的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鄉村文化又是屬于“鄉村居民”的文化。從古到今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祖祖輩輩與土地打交道,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勞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農耕文化和鄉村文明,從這個意義上說,鄉村文化又是一種以“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為底色的農耕文化。總之,我國鄉村文化是一個深深扎根于“鄉土”,具有鮮明的鄉土性、地域性和農耕性等特點,并伴隨著鄉村內外環境的變化和鄉村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歷史性變遷不斷生成與演變的文化創生系統。鄉村文化發展對于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來說,既具有一定的自發性又具有自覺、自為的能動性,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統一。如何在遵循我國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以及鄉村文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鄉村文化的現代性重建復興鄉村,徹底改變長期以來我國鄉村文化系統的結構性衰敗和功能性喪失問題,將是鄉村文化振興實踐所要面臨和解決的時代難題,而致力于村民共建,加強鄉村文化創生體系的優化賦能工作則是當前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首先,既然鄉村文化是關于鄉村居民生產生活的文化,鄉村居民理應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鄉村文化振興理應貫徹村民共建原則,確立鄉村居民的主體地位,積極培植鄉村居民的主體意識,從解決鄉村居民生產生活中最為關心的現實問題出發,滿足鄉村居民的正當文化需求,維護鄉村居民的正當文化權利,致力于鄉村居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改善,“要尊重廣大農民意愿,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積極引導鄉村居民養成科學合理的現代生產和生活方式等,滿足鄉村居民對高質量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充分發揮鄉村居民在鄉村文化發展中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其次,任何一種類型的文化,不管是城市文化還是鄉村文化,其得以產生與發展的根本原因都不在文化得以產生的城市或鄉村的外部而是內部,盡管不同類型文化之間可以在互通互融中相互學習、吸收和借鑒,但絕對不能臆想從外部簡單植入與類型置換。也就是說,現代鄉村文化只能從現實存在的鄉村中孕育發展起來。因此,在鄉村文化振興實踐中,我們要充分重視村民自治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健全黨組織領導、村委會主導、村民群眾為主體的鄉村基層社會治理框架,發揮村“兩委”的關鍵作用和各種村民群眾組織的建設性作用,特別是要重視、發揮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和新發展體制的積極創建者——新農人與各種新型農業合作社的文化創生作用,以及新鄉賢和民間藝人在先進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引導、支持和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心系“三農”、服務鄉村,“深刻把握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做到“以文弘業、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高質量文化產品,助推我國鄉村全面振興。總之,我們只有通過村民共建,做好鄉村文化創生體系的優化賦能工作,調動廣大村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在新時代背景下有效整合和充分發揮鄉村內外的文化建設力量,在對區域性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創新和發展基礎上,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鄉村文化振興之路。
(作者系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廣西社會科學》2022年第9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