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陳錫文:鄉村振興究竟應該怎么干?

[ 作者:陳錫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4-07-09 錄入:王惠敏 ]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十四五”規劃綱要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出全面部署,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一系列關于鄉村振興的新舉措。《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自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直接以“鄉村振興”命名的法律,標志著鄉村振興戰略邁入有法可依、依法實施的新階段。現在各方都在學習研究、支持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但“鄉村振興戰略”這六個字意味著什么?鄉村振興戰略該如何理解?城鄉能否融合?鄉村振興究竟該怎么干? 

1.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是什么?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形成城市和鄉村兩大發展格局,這兩者之間其實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城市和鄉村都不能在現代社會里單獨存在。城鄉之間的關系就好比一個人的整體,人有五臟六腑、五官四肢,無法比較誰比誰更重要,因為作為一個有機體,每一個器官都重要。從這個角度看,城和鄉具有不同的功能,各自都有其重要地位,但是都不能替代對方。

比如城市的基本功能是集聚人口、集聚資金、集聚創造力,讓城市成為帶動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極。而農村既要生產糧食、保證國家和民族的糧食安全、農產品供給;又要保護生態環境,為城市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屏障、生態產品;還要保護好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所特有的傳統文化,農村的功能同樣是城市替代不了的。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要想推進整個國家走向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邊的功能都要發揮好。

從人類社會發展,或者從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歷程去看,如果城鄉的功能都發揮好了,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就比較好;反之,只重視發展一方面的功能,而忽視另一方面的功能,它的發展一定是殘缺、不健康的。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現在最突出的問題還是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而這種不平衡和不充分最突出的體現是在農村。所以黨中央在這個時候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義深遠。

2.鄉村的最主要的功能體現在哪里?

具體來說,鄉村最主要的功能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大功能,就是必須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這是鄉村特有的功能,是城市所沒有的,也是這個國家不能或缺的功能。城市越發展,城市集聚的人口越多,鄉村所承擔的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職能就會越來越重要。

第二大功能就是鄉村承擔著為整個國家包括城市和鄉村,提供生態屏障和生態產品的功能。城鎮在整個國家版圖上所占的比重不會太大,比如中國擁有600多個城市,1500多個縣城,2萬多個建制鎮,這些城鎮所占用的建成區面積,截至目前大約為12萬平方公里,相比較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而言,城市所占的比重相當低(2%到3%之間),也就是說國土的97%以上屬于鄉村。正是從這個角度去講,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安全的重點任務顯然不在城市,承擔起這個職能的主體是鄉村。

鄉村應當承擔的第三個重要功能就是傳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域的優秀傳統文化。城市是人口和要素集聚的地方,也是各種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地方,所以城市的文化是融合型的,多元化、多樣化是其主要特征;而鄉村文化更多地體現在這個民族、這個地域的歷史傳統,是一種比較純粹的文化。所以國家、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能不能夠傳承下去,很大一部分責任也在于鄉村。

3.什么才叫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

什么才叫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本質是什么呢?

過去叫“生產發展”,現在叫做“產業興旺”,大不一樣了。過去可能主要關注農業生產方面,現在講產業興旺不光指農業,還有各種各樣的新產業、新業態、一二三產業融合。

過去講“生活寬裕”,現在叫做“生活富裕”,確實是大不一樣了。制定十五規劃的時候,我們農民人均收入才兩千多塊錢。現在是多少?去年全國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2363元,比過去增加了一大截,所以我們現在可以有底氣喊,要讓農民富裕起來。

過去講“村容整潔”,整潔就行,不要到處都是垃圾亂堆、污水橫流;但是現在我們提“生態宜居”,生態就是讓村莊能夠融入青山綠水當中,能夠融入田園當中,能夠可持續發展,能夠讓人們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喝到干凈的水、看到純凈的藍天,現在要求比過去更高了。

過去講“管理民主”,現在講“治理有效”,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區別大了。管理主要講管理者,治理是指整個社會各個階層一起參與,把社會治理好。

只有一句話沒有變,12年前叫鄉風文明,現在仍然叫“鄉風文明”。在我的理解中,鄉風文明這件事,雖然12年過去了,但進步不太大,在這個方面需要下大努力去做,才能真正做到鄉風文明。

4.如何發展現代農業,小農戶怎么辦?

我們要發展現代農業,要構建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過去講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的農業經營主體,好像就是一條路:通過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和集中,來發展土地的規模經營,讓某一個經營主體經營的土地比別人多,這叫規模經營。

實際上現在正在形成兩類不同的新農業主體:有一類主體經營的是自己的土地,土地可能是自己承包來的,也可能是到其他承包農戶那里租賃來的,因為土地是自己在經營,所以產出的農產品是自己的。還有一類經營主體,主要不是經營土地,而是對經營土地的農民提供服務。比如農民有什么需求,是需要秋天翻地還是春天播種,是夏天植保噴藥還是秋后收割,一直到收割后要不要烘干入庫,這類服務主體正從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經營者中脫身出來,成為專給農民提供服務的主體。這是中國農業正在發生的一種非常深刻的顯著變化。

現代農業并不是消滅小農戶。在黨的文件中第一次看到小農戶這個概念,改革開放文件上雖然沒有提到小農戶,但是小農戶的存在是客觀的。根據農業部門的統計,到2016年年底,流轉了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土地總面積大概是4.7億畝,占到農民承包土地總面積35%。把自己家承包的土地流轉給別人的,有的全部流轉了,有的部分流轉了,大概有7000多萬的農戶,占全部2億3千萬戶承包農戶的30%,這個比例也不算低了。但是65%的農村承包地,仍然是誰家承包、誰家經營;而且有70%的承包農戶沒有流轉土地,選擇自己生產,所以這是我們的基本現實。

從這個角度講,所謂的現代農業不是簡單的把大批小農戶消滅掉、把土地集中給少數人種。因為如果把大量小農戶消滅掉,把大量的農民從耕地上趕出去,把土地交給少數人種,效率雖然提高了,但是被迫離開了土地的大量農民,他們靠什么生存、靠什么發展?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由此帶來的副作用可能不是農業能夠提高一點效率可以補償的。所以發展現代農業一定要走一條中國自己的道路。

5.如何促進農民就業和收入增加?

三十多年來,我們確實走出了一條路,通過提高農業的效率,提高農產品的價格,從而讓農民增收。但是人均土地太少了,僅僅靠這點地,富不了,于是怎么辦呢?過去是辦鄉鎮企業,后來是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但是現在看來,這還不夠。

有時候農民會問,原來政府鼓勵我們外出務工經商,現在又鼓勵我們返鄉創業,到底要我們怎樣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情況有了新變化,城市發展到這個水平的時候,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一年吸收幾百、上千萬的農民工進城。在這個階段,農民的就業怎么辦?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多渠道增加收入。

如果把耕地看作是農民的第一就業空間,那么這個空間我們用足它,但是還不夠,于是就開辟出第二就業空間——城鎮和非農產業。但是從現階段看還不夠,于是要開辟第三就業空間,就是讓農民人在農村,但是主要不依賴耕地。能不能創造這樣的就業崗位呢?現在看來,很多地方都在創造,比如電商、網購、鄉村旅游等。

6.如何打造高質量的農村干部隊伍?

現在不少地方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了,農村的干部確實存在著青黃不接的現象。不同于城里的公務員可以一級級往上升,農村干部當到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天花板就到頂,升不上去了,因為鄉鎮的公務員也是逢進必考,農村基層的書記、當村委會主任很難考上公務員,于是仕途到此為止。所以,到底該怎樣對待農村基層干部,以及怎么激勵他們的才華、把他們放到合適的位置上,這一點非常重要。

靠德治引導年輕有為的農民回鄉創業、回到農村去,加入“三農”工作隊伍,這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還要針對農村的實際情況,給農村基層干部足夠的激勵,讓他們發揮才華,這是非常重要的。

7.農村一二三產業的用地與耕地紅線矛盾怎么破?

在農村,除了耕地之外,還有其它很多已經利用了的非農地,尤其是建設用地,包括鄉村的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村莊里的道路等等,還有很多實際上是閑置的,所以希望更多地整理那些閑置的土地。

有的可以就地整理出來之后,報有關部門審定,發展二三產業,比如建糧食的烘干廠、農業機械的倉庫、辦農家樂等等,如果認為符合環保要求,就可以用。基本原則是,第一要節約用地,第二要堅守住紅線,第三要挖掘潛力。所以關鍵要向當地國土部門咨詢,把國家政策好好用足。

8.農民進城,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要收回嗎?

2015年國務院發出了《關于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文件,其中明確提出,不能把收回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農民對集體收益的分配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說,農民要進城落戶,就看看符合不符合當地城市的要求,跟這“三權”沒有關系。

其中有兩句話特別重要,第一句是“宅基地制度改革不得以買賣宅基地作為出發點”,第二句是“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使用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前提條件。”所以農民進城后,只要原來擁有的宅基地是合法的,那么可以繼續保留。

9.從哪些層面來理解鄉村文化?

要了解一個特定民族的文化,無論在哪個國家,都必須來到鄉村。因為城里的文化是融合。那么鄉村文化如何體現?大概可以分三個層面理解。

第一個層面是理念,就是做人的道理,即待人接物處事的準則。這是人們經過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概括出來的一種民族品格。比如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理念,比如勤儉持家、敬老愛幼、鄰里和睦等,這些重要理念構成了中華民族在農耕文明時代相互之間處理人和事的理論。但現在經常在鄉村旅游中看到的,所謂文化層面的傳承,經常是一種表象的描述或臨摹。每一個儀式、每一個程式所表達的含義,沒有真正發掘出來。因此我們應當發掘鄉村文化中理念層面的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不斷地弘揚。

第二個層面是知識。知識的傳承是通過文化脈絡流傳下來。冬至、小寒等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的老祖宗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積累、傳承下來的,到現在都還是管用的。當然在這過程中,文人起了很大的作用,老百姓口口相傳,文人幫助記載下來。中國有大量的古農書,老百姓民間有大量的古農諺,這些都是關于生產技術的傳承,不僅老百姓如此,甚至在皇家也是如此。正因為有知識的傳承,才使得我國古代的農耕文明達到一種輝煌的程度。

第三個層面的文化是制度。很多人認為制度和法律有相當大的關系,因為制度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的,法律也有成文法和習慣法,還有很多鄉規民約。這些制度中很多規則性的東西,實際上對我們的生活以及基本的社會交往、經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認真去發掘的話,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寶藏。比如在中國古代,政府對于糧食市場的品種采取兩個手段,一個叫糴,一個叫糶,政府通過糴糶這兩個手段來保持市場的平穩。

10.中國農村問題現在遇到的關鍵瓶頸是哪幾個?

主要有四個。首先就是糧食供求。供求波動是一個短期問題,會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和政策的調整而不斷變化。

第二是農業要現代化。一方面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的基礎,但另一方面,要改變現在分散粗放的農業經營方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條件,也需要時間。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

第三個問題,即使中國城鎮化率達到70%,農村至少還有超過4億人口。這是不得了的數字,未來的農民和城市到底是什么關系,怎么讓農民在農村生活得更好,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最后一個就是基本制度問題,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的財產權利問題要講清楚,什么是必須保護的,什么是不允許做的,深化改革的方向、目標和基本要求是什么。在這個階段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講清楚什么是農村集體經濟。

這四個關鍵問題,如果回答不好就不能瞎來,一定要想明白了再干,所謂“謀定而后動”。如果政策出臺后,一半人支持,一半人反對,朝令夕改,就會出大問題,農村工作必須踏實穩當一點。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首席專家、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1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再在线观看中文字幕精品 |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高清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嫩草在线视频 |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 最精品中文字幕亚洲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