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和鄉村是中國的兩副面孔,城市建設和鄉村建設如同車之雙輪,鳥之兩翼,不可偏廢。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農村人口仍將大量存在,而且在2050年之前,很可能進入城鄉均衡互動的穩態。
二元結構是中國長期存在的基本國情。我們不能因為要搞現代化,就把農村“化”掉。城鄉一體化不是要消除二元結構,而是變惡性的抽取型、隔離性的二元結構為良性的互助型、開放性的二元結構。
農村經濟將長期存在
按照人口學家的中位數預測,中國2050年人口規模為14.9億到15.3億不等。我們且以2050年15億人作為測算依據。有三個城鎮化模擬方案:一個是保守方案。城鎮化率達到70%,那么仍然有4.5億生活在農村,相當于一個美國(3.09億),加上一個日本(1.29億),再加上一個加拿大(0.35億)。第二個是中等方案,城鎮化率達到80%,仍然有3億人口在農村。第三個是樂觀方案,城鎮化率達到90%,仍然還有1.5億人生活在農村。
到2100年,在可預期的生育政策調整下,中國人口規模約為13億人,即使城鎮化率達到95%,即使不考慮中國能源、地理、水、光、熱等基本國情條件,也仍然會有6500萬人生活在農村,以農為業。即使我們保住了18億畝耕地,農村人均耕地也只有27.7畝(1.85公頃),只是當前美國勞均耕地的1/67。很多人以美國為樣板,去改造中國農業,這是不切實際的。中國和美國當前的勞均耕地差異是357倍,也就是人家一塊地保住一個人生活,咱們得保住300多個人生活。美國農業永遠不是中國農業的模仿樣板。
上述測算,還只是在“化”掉農村的城鎮化方向上做出考量。實際上,另外一個規律,即逆城市化規律也在發揮作用。考慮這一因素,那么2050年可能是3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并且呈現出穩態。這30%的人口可能不以農為業,但一定是以農村為家。這種穩態如果持續到2100年,中國就是1.9億人口生活在農村。
因此,我們必須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兼顧建設城市和建設鄉村,而不是簡單地用城鎮化來“化”掉鄉村。
中國只能是小規模農業
除了簡單的人口統計模擬外,中國的地理環境——如地形、氣候、耕作條件等基本國情,也決定了我們將長期采用小規模農業,長期保留以家戶制為基本生產和生活單位的農村。
中國的地形為“七山二水一分田”,我們只有12%的土地適宜耕種。美國的國土面積幾乎和中國一樣大,但是耕地卻是中國的3.6倍,人口卻不到中國的四分之一。美國為了盡可能地節約勞動力,可以浪費土地;我們是盡可能地集約使用土地,不惜投入過量的勞動力。中國的丘陵與高山地區適合小規模農業,開不了大機器。水稻生產本身就是一個以小規模經營為主的農業品種。還有蔬菜、水果,都要靠人工采摘。
美國加州的橙子、紅提是很出名的,但也要人工采摘。本地人雇不起,就開放邊境,讓墨西哥人非法進入美國打工。總之,蔬菜水果、牧業、漁業都是勞動密集型的,只適合小規模耕種。
中國還有占國土面積41%的草原畜牧業。在這么廣袤的土地上,無法集中居住。我們去內蒙古、新疆、青海調查,發現牧民的來回游動是最好的生存方式,定居是不行的。一是因為牲畜會來回踩踏,導致草場退化。第二,游走半徑小了,對牲畜和人的健康都不利。所以他們并不適合城鎮化。
此外,還有水、光、熱分布極不均衡的問題。所有這些客觀條件決定,中國的小規模農業和大量人口生活在農村,是近百年內不會改變的基本事實。統籌城鄉,是長時期的戰略性任務。
逆城市化潮流的出現
盡管2.7億農民工選擇了城市和發達地區,但又有相當大一批人口開始回流鄉村,這體現為“4+4”兩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四股逆城市化人口潮流。第一股力量是大學生。大學生村官在2015年會達到40萬,還有其他類型的大學生下鄉,會在2020年之前累積達到200萬,在農村形成新的知識和勞動的結合。第二股力量是告老還鄉者,很多人從城市退休之后又回到農村,他們帶來很多社會資源和豐富閱歷與經驗,將對農村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第三股力量是都市農民,周間在城市上班,周末到農村休閑并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這種“都市農民”在歐洲、日本、美國也是常態現象。第四股力量是年老回鄉或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一項20年農民工的跟蹤調查發現,2.7億農民工中,83%的農民工在家鄉有自建房。未來中年農民工人數將會迅速增多,超過1億的農民工將基本確定在本鄉工作生活。
第二種類型,是四股組織化的力量:資本下鄉;產業下鄉;部門下鄉;社會下鄉。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對此一方面是鼓勵,一方面是有所限制。
總之,逆城市化潮流,將導致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必然在未來某個時點走向穩態。我們要通過調控,讓惡性二元結構變為良性二元結構,讓經濟增長與道德水準提升同步,讓對農村的抽取之手為反哺之手。
聚落類型決定中國人的居住形態
學界一般認為,中國有九種聚落類型:散居(包含定居和非定居)、自然村落(南方稱作沖、寨、社、岙等)、村莊(更為集中的村落)、行政村。以上四類都在村一級建制之內。此外,還有集中居住的村鎮、集鎮(社區)、鎮(市鎮、城鎮、鄉)、城市(小區、社區、街道)、城市群。
這九種聚落類型決定中國人大體上有五種居住形態:第一是大城市與特大城市;第二是中等城市;第三是小城市及小城鎮。第四是小村鎮,至少40%的人口生活在小村鎮。第五是分散居住,尤其是西部和草原牧區,應該說中國國土面積大于99%的面積是農村,而且絕大部分是分散居住的。全國城市的建成區面積只有4.3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0.45%。我們若只把視野聚焦到這不到0.5%的國土區域,就犯了一葉障目的錯誤。
城鎮化道路之爭與就地村鎮化
城鎮化道路之爭圍繞著五種居住形態,產生了五種觀點。第一,大城市化的觀點,主要是經濟學家們持有的。第二,小城鎮的觀點,主要是社會學家們持有的。比如費孝通在1984年就提出小城鎮大戰略。第三,異地城鎮化,這是目前較為普遍的現實。據統計,大約有1.7億農民工處在“離土又離鄉”的異地城鎮化狀態。有統計說,中國有3.9億人處在“半城鎮、半農村”的兩棲狀態。第四,就地城鎮化,主要是安置1億“離土不離鄉”的當地農民工,還有大量城中村的農村人口。第五,就地村鎮化。這樣將會出現多元城市生態。大城市化、中等城市化、小城鎮化這三股潮流將依次興起,最終呈現穩態的多元城市形態并存的格局。大城市將會經歷人口集中加速、人口集中減速、人口凈流出的過程;與此關聯,中小城(村)鎮也將經歷人口凈流出加速、人口凈流出減速、人口凈流入的過程。
照顧到中國城鎮化的不同狀態,我們應設置不同等級的城鎮化的統計口徑:U0是狹義口徑城鎮化(按照戶口統計),U1是常用口徑城鎮化(按照居住地統計的常住人口),U2是計入小村鎮化的廣義口徑城鎮化(即把適度集中居住的地區,也當作城鎮來建設,并納入統計)。按U2的廣義口徑,中國可能已有80%左右的城鎮化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努力重點就不應是一味地推動造城運動,逼農民上樓、進城,而是讓農民“把根留住”,真正著力于建立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
總之,大量農村人口,長期從事小規模農業,是我們必須尊重的基本國情。我們需要的不是消滅二元,而是將劣性二元轉化為良性二元,從而實現真正的城鄉一體化。多元城市生態,需要就地村鎮化。城鄉人口雙向流動的潮流不可避免,而且已經出現。政府及社會力量應與廣大農民工、在鄉農民形成巨大合力,在建設美好城市的同時,建設好美麗鄉村。建立三層次城鎮化統計口徑,走出追求數字的城鎮化誤區。城鎮化的努力重點,不應再是追求數量,而是提高質量。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統籌城鄉關系上取得重大突破,才能真正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