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應貫穿于“十三五”建設的始終。無論從總量上還是社會發展的需求上,農民都應成為“雙創”活動的主要力量。只要把農民的力量發揮出來,社會就多了一份和諧,農家也多了一份收入。
近年來,“返鄉農民工”一詞成為各個村鎮的熱門話題,對村鎮來說,農民工大規模返鄉,既給村鎮帶來壓力,也帶來了全民創業的動力。農民工是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多年來,一部分農民走出土地、走進城市、走向市場,積累了一些資金,學到了一些管理知識,掌握了一些生產技術。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農民工就業固然困難較大,但出路也很多,返鄉的農民工不是包袱,而是財富,并且還能創造財富。特別是那些在外闖蕩多年,有文化、視野開闊的農民工,回來后有強烈的創業愿望,必將成為全民創業的重要力量。
現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是大勢所趨,我來了,我站出來了,我就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順應時代,我們就應該為農民工回家創業提供更好的條件,讓他們更好地飛翔。在拓展農民工創業平臺方面,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強調指出,將依托現有開發區、農業產業園發展返鄉創業園和孵化基地,可見已經抓住了解決問題的“牛鼻子”。尤其是在“互聯網+”如火如荼語境下,國家鼓勵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渠道下沉,更將帶動網絡創業浪潮,對于農民工而言可謂實實在在的紅利。我們能為他們做的就是加強創業培訓,把返鄉創業農民工納入社保、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真正“雪中送炭”,才更能發揮效應。
為農民工插上飛翔的翅膀,還讓他們變得輕松起來,必須全方位地為他們減輕負擔。首先要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所想所思;要減輕他們的勞動負擔,為他們就業創業提供更多的便利;要多給他們一些勇氣和鼓勵,讓他們能夠自信地站出來,讓他們的才能和潛力充分迸發,為城鄉一體化多作貢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荊門日報 2016年1月1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