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農村人才的“跑冒滴漏”——以西部V縣為例
客觀上,18億畝耕地上,容不下5億左右的勞動力,農村富余勞動力必須大量轉移出去。主觀上,農村發展又需要,留下一批文化程度比較高,接受新知、新技術比較快的。而接受新知、新技術比較快的,更容易在城市找到工作。這就出現了農村人才大量流失的問題。
一是鄉村干部流失。
鄉村干部是農村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要素,一個優秀基層干部,可以帶動一個村、甚至一個鄉的發展。但是,由于發展空間、收益等原因,鄉鎮、村社優秀干部流失嚴重,許多干部剛成長起來,就走了。
由于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外出,村民自治根本無法進行,村級行政組織作用不能有效發揮,又引起農民思想渙散,對農村發展失去信心。體制的不合理,使人才流失,而人才流失,又加劇了體制僵化。
二是收益逼迫流失。
基層政府因為決策失誤和政策違規,導致農村人才流失的現象相當嚴重。農民需要科技,但政策性的科技推廣,忽視了農民作為發展主體的積極性。加之,農業生產的主力——“386199”,絕大多數缺乏必要的科技文化知識,“科教興農”帶來相反的結果。而政策性集資、籌勞加重了農民負擔,進而加劇了農村人才流失。越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鄉村,人才流失越嚴重。
三是外出務工流失。
改革開放至1995年為第一階段:受觀念、環境的影響,流失規模小,主要是通過考學、招工、提干等方式流失;1996年至1998年為第二階段:國企改革加速,地區和城鄉發展不平衡,引起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向往城市,出現了大規模的外出務工潮;1998年至今為第三階段:這個階段,農村人才流失呈規?;?、多元化的特點,很多青壯年農民集體外出,多則三五年,少則一年,有的農戶甚至放棄土地,全家外出打工。
青少年輟學人數也大大增加,而高校擴招又引力農家子弟,大規模涌向東部、中部和西部發達城市高校。這個階段,農村人才流失高達80%以上。
特別是青壯年流失,成為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發展的致命內傷。老人、婦女、兒童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而他們本身的文化程度低,文盲和半文盲接近40%。受此影響,“科教興農”無法落實,使鄉村生產生活的有機鏈,被剝離和分散,使進退維谷的農村經濟,雪上加霜。
四是人才掠奪流失。
在農業生產年人均純收入,長期不敵一個月打工收入的情況下,農村人才被城市、優勢產業、強勢部門大面積掠奪,農村成為城市的人才輸出地,而農村發展所需的人才,卻不能得到補充。
發達城市挖落后城市人才,縣城挖鄉鎮人才,鄉鎮挖村級人才。A鄉改革開放以來考入大學、中專的1000多名學生,無一返鄉。高中畢業返鄉者,97%左右外出打工、經商。留在農村的,要么成為鄉鎮干部,要么以非農為生。
五是輟學考學流失。
在鄉鎮學校撤并過程中,村小悉數被取消,只有極少數保留了教學點。師資流失,使農民子女的教育質量下滑,進而引起鄉村輟學率升高,教育斷層。
據V縣教育局統計,鄉村學校輟學率高達40%,其中小學約20%,初中約50%,女童的輟學率高達45%。雖然在農民的心目中,教育依然是一件大事。
但農村學生在學校學的知識,嚴重脫離農村生活實際,使得農村學生成為學業的“失敗者”。除輟學外,農民文化水平總體偏低,使廣大農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再教育的機會,更不具備自學能力。
中國鄉村發現轉自:微信號 市縣領導參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