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購買農產品的第一決策是安全。有了安全,才有后面消費的提升。”中糧集團總裁于旭波在18日召開的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經濟峰會”上這樣表示。
他認為,當前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階段,他建議提高農產品市場準入門檻,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質量檢驗體系,加大優質農產品和品牌企業的推廣力度,嚴厲打擊違反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規定的行為。
以下是發言實錄:
謝謝主席。我想省點時間,就用中文講,因為剛才給我有很多的壓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就想結合中糧的一些體驗,在這談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結構性的矛盾問題,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產業鏈銜接不暢,個別品種階段性過剩,品種之間產生了結構性的矛盾,所以無法滿足消費結構的升級需要。品種上的問題,剛才屈部長已經說了,我們在玉米、稻谷這些產品上發生了很大的過剩,玉米的庫存也超過了兩億噸。在大豆、菜籽等其他的農產品和食品方面,特別是牛羊肉,國內進口數量很大,所以應該說產品結構供給不平衡的矛盾還是非常嚴重的。整個農產品的進口量超過了一億噸,造成這個現象背后的原因來看,應該是在價格政策方面出了很大的問題。中國在過去十幾年的時間,一直采取了農業價格支持政策,應該說對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非常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也是取代了市場這一調節供求關系的無形的手,導致資源在價值鏈各個環節當中的錯配。這樣高價格刺激的是數量,增加的同質化的大陸產品的生產供應,大路貨越來越多了,抑制了適銷對路的品種生產和品質提升。較高的支持價格,也使得農產品原料和產品價格倒掛成為形態,影響了價值鏈下游的企業正常經營和健康發展。市場主體大家說更多的糧食貿易企業更多關心的是儲備和建庫,而不是市場和客戶,加工企業因為原料的供應和價格原因,不能滿負荷生產,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價格高企,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產品的進口。
現在中央政府采取了及時的政策,大豆棉花剛才韓主任已經說了,玉米的收儲政策,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取得很好的效果。中糧在這里強烈呼吁,進一步加快農業市場化改革,及時把大豆、棉花和玉米上的改革經驗推廣到其他的農產品上。這樣為市場創造很好的機制,真正的理順上下游的關系,有利于市場主體緊盯市場,進一步合理的分配產業鏈各環節的利益。同時,也有利于農業的長遠發展,有利于長遠的貿易關系的建設和市場秩序的建立。
第二個方面就是農業競爭力的問題,我國農業從種植到養殖,綜合競爭能力和發達國家還是有相當的差距。雖然我們的科技貢獻率也達到了56%,但是綜合來講,我們在動植物整個單產,科技的水平,剛才休.格蘭特也說到了,包括在育種等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雖然有自然稟賦上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在中國今天,農業的組織化水平影響了規模化、自動化、信息化,包括競爭力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組織化方面應該要做更大的推進。
同時價格支持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高產品種的開發,所以在品種上市場價格下來之后,更多刺激我們育種企業開發適銷對路的技術。所以在市場主體方面,應該是更多的在加強農業合作社,包括全國性的農業龍頭企業,市場化的品牌企業,這樣的企業規模,真正為農民提供一攬子的服務,帶動農民,帶動農業,提高生產規模,提高生產力水平。
最后一個是質量安全的問題,應該說現在質量安全的問題為什么要提出來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呢?質量安全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消費者的信心,它在進入市場,在采購的時候,它的決策第一個是安全。有了安全,才有后面消費的提升。從今天來看,食品安全的問題已經到了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階段。我們希望提高農產品市場準入的門檻,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和質量檢驗體系,獎優罰劣,加大優質農產品和品牌企業的推廣力度,嚴厲打擊違反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規定的行為。企業在市場當中更多的來承擔主體責任,真正的把這個市場推向一個健康良性的發展狀態當中。我匯報到這兒,謝謝。(記者 佟明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