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嚴把標準公正用人拓寬視野激勵干部,造就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選人用人部門應堅持以實績為導向,在戰斗中鍛煉人、戰役中選拔人、戰場中用能人,一方面營造公平公正的政治生態環境,讓干部保持健康的成長心態;另一方面,讓他們在重要崗位摔打磨煉、增長才干、取得戰績;再者,選用什么樣的干部,關系這個地方干事創業的風氣,關乎當地事業發展的好壞與快慢。
1.在“戰斗”中煉人。戰斗是實現目標的主要手段,反映一個人在不同環境、不同條件、不同因素下的基本素質和應戰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出經驗。日常工作考察的是執行力,要把新錄用公務員放到日常、平常、經常中鍛煉,一方面,培養分辨事務輕重緩急的本能,正確處理好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既不重要又不緊急、既重要又緊急等四類事項之間的關系,提升駕馭全局的能力,練就沉得住氣、把得住舵、善作善成的本領;另一方面,磨煉心性,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準確無誤、做到不平凡,做出極致、做出品牌,將一般性認識上升為規律性和藝術性方法,成為“黃牛型”干部,讓日常工作更細更實更嚴謹。在專項工作中出實效。專項工作檢驗的是學習力,干部調整到新的工作崗位,對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并非與生俱備、一蹴而就,也不一定與大學所學專業對口,這就需要對所從事的工作及時進行充電。比如,在鄉村振興戰略中,需要了解當地歷史底蘊、文明習俗、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內涵等;在城市建設中要學習城市規劃、城市結構、城市交通、審批程序等;在環境生態治理方面,要熟知相關環保指數、環境指標、污染因素等,要把經驗豐富的干部放在脫貧攻堅、環境保護治理、招商引資、后進村整頓、重大項目建設、突發性案件處理等基層一線和中心工作中,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催生學習的內生動力,通過真實踐、真認知,加快由理論向實踐轉化,不斷強化思維廣度、實戰力度和專業深度,成為“專業型”干部,讓專項更專、強項更強。在特色工作中出亮點。特色工作需要的是創造力,要把敢擔當敢作為敢負責的干部放在改革攻堅前沿、新業態體系、創新創業等領域中鍛造,充分激發他們的潛力,以身試水、突破難點、啃下硬骨頭,在探索中形成獨特的工作方法和思想體系,出成果、豎品牌、創典型,成為“獅子型”干部,讓特色更特、優點更優。
2.在“戰役”中選人。戰役是由多項戰斗組成,直接受戰斗的成敗所影響,既考驗才,也考驗德,只有在一系列的“戰斗”中才能看清一個干部的綜合素質和政治立場。構建重才的識人體系,選能人。每一項工作,從不同層面、不同方位、不同階段反映著干部的才干和優點,對口業務部門要通過日常工作考核、專項效果評估、創新項目拉練等途徑綜合考評干部戰績,橫向比影響力、比認可度,縱向比成績、比實力,以實績為導向評先表優,將優秀的干部推薦給組織部門,加大推薦權比重,強化結果運用。樹立尚德的鮮明導向,選對人。有的人在基層的時候干得不錯,一旦走向更高的位置就出了問題,這是為什么呢?其本質在于思想狀況出現了問題,如果說在一次戰斗或一次戰役中,展現的是一個人的才干,但是經過若干次戰役后,他的思想動態便會暴露出來。記得有一部四川剿匪片,里面有一位團長是國民黨的投誠人員,試想如果他對上級作出的決定有想法、有異議、有自己心中的小九九,違心應付一兩次或許可以,但他會一直積極投誠嗎?顯然不會。因此要通過若干次戰役來檢驗一名干部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既要看才,更要看德,只有德才兼備的人,才能提拔到更加重要的崗位上。建立干部紀實成長檔案,選準人。干部考察材料有時寫得不準不形象,究其原因,一方面,與考察形式不多、考察地點固定、考察時間緊迫、座談對象結構比較單一等因素有關,且座談對象大多揀考察對象好的方面講,無法全面地去認清一個干部;另一方面,平時考察工作未做到位,等到研究提拔時才去翻找他的成績,這樣提拔起來的干部既不能服眾,也不能反映真實情況,更不能徹底檢驗他的黨性修養。通過建立成長檔案,做了哪些事情,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政治上是否過硬,是不是該提拔,適合做什么性質的工作,翻出來一看,讓大家一目了然、心服口服。
3.在“戰場”中用人。戰場是戰士取得勝利和戰績的主要陣地,根據戰士的戰功簿進行懲罰獎賞,體現了一個地方、一個時期的用人觀念和主流意識。在“戰場”上嚴把關口。抗日戰爭時期,涉及到共產黨如何對待日本人,如何對待國民黨,如何對待汪精衛投降派,如何對待人民群眾等政治立場問題,曾一段時期,政治路線由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我們黨把擅于聯蔣抗日的人用到了一線、用到了最恰當的地方,通過這些人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最終取得了勝利,如果把反蔣抗日的人用到關鍵位置就會事與愿違。我們在用人的時候就應該突出政治關口把關,把政治屬性放在第一位,既要把有能力的人放在重要的戰場,更要把能較好貫徹上級意志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在“戰場”中選拔干部。解放初期有很多元帥將軍不是從正規軍校畢業的,而是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紅安縣那么多將軍,很多都是貧困家庭出生,所以我們在選拔干部時可以針對一些崗位不設前提、不設門檻、不設條件,不是把干部放到崗位上再去培養,不看你的身份、背景、年齡大小、學歷高低,就看誰在戰場上表現勇敢、成績顯著,誰就是真英雄。一個縣城每年招錄幾十個本科生、研究生學歷的公務員,哪個能提拔,就看他的實戰能力,不能說那個鄉鎮的年輕人就他一個,他盡管不行也要提拔他,這樣沒有把他放在一群人中進行比較,而是在一種局部的眼光中考察人,也容易讓其他優秀的年輕干部得不到重用,我們應該在“戰場”上建立一整套完備的工作機制來培育干部、選拔干部、重用干部。在“戰場”下補齊短板。有的人會打仗,聽組織的話,政治素質好,每一次戰斗他都比別人勇敢,在提拔的時候大家都服氣,但就是個文盲,作為管干部的部門怎么辦呢?那就該想辦法來為他掃盲,通過學習、培訓、教育、交流等方式彌補這方面的短板。培養選拔干部就是要把適合完成任務的人放在主要崗位上,然后針對他的短板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填補,這樣干部隊伍才會永葆活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