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紅軍長征經過湖南汝城沙洲村時,與村里的百姓結下了深厚情誼,一段“半條被子”的感人故事也廣為流傳。現在,這個曾經窮困的小山村,借助紅色旅游,用了短短幾年時間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04-16央視網)
汝城沙洲村借助“半條被子”的感人故事,在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講話精神中,圍繞“紅色旅游”資源,以旅游業的發展帶動蔬菜產業的發展,在2018年實現了整村脫貧,人均收入達到了12000多元。
開發“資源”做大致富增收大文章。沙洲村借助“半條被子”的感人故事,挖掘紅軍長征的故事,滿足外界群眾對紅色文化的需求;同時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加強危舊房改造,圍繞發展紅色旅游產業,為村民培訓廚藝、導游講解等技能,引導群眾開辦農家樂;利用閑置的民居,開辦商業一條街,豐富紅色旅游的內涵。同時成立合作社,發展蔬菜水果產業,為發展紅色旅游提供支撐。在多條腿走路中,增強了群眾發展的內力,開啟了致富奔康的新篇章。
“資源”的成效在于開發。紅色文化是民族文明的靈魂,綠色生態是實業振興的根。然而一些貧困地區既守住紅色文化資源,又守住青山綠水,卻在等靠要中無所作為,至今依然“濤聲依舊”。其原因是思維陳舊,既不在對上爭取主動作為,也不圍繞“資源”的開發上做好基礎性工作,交通不優,環境較差,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鏈條不長,讓外界游客來無法感受紅色文化對心靈的啟迪;既無外觀可看,又無實質內容可探索。因而只能守住“資源”苦苦等待,難以發揮群眾致富增收的帶動效應。
汝城沙洲村的做法值得借鑒。他們借助“半條被子”的感人故事,抓住長征精神,不斷豐富紅色文化的內涵中延伸產業鏈長,拓寬產業增收的路徑,捂熱紅色旅游,豐厚了群眾的腰包。因而各地要借鑒沙洲村的做法,抓住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這個寶貝,深挖“資源”的內涵,在完善基礎設施中優化旅游發展的條件,培訓導游、廚藝,開辦農家樂;同時延伸產業鏈條,利用閑置的民居開辦商業街,提供吃住游玩一條龍服務,讓景區有內容,留得住客人。同時圍繞旅游業發展蔬菜、瓜果等配套產業,在拓寬群眾增收致富中,實現群眾就近就業,并帶動周圍群眾增收致富,真正把“資源”變成群眾的增收優勢,才是資源的價值所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