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張鳴:崩塌鄉村中的三代無根之民

[ 作者:張鳴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05 錄入:王惠敏 ]

摘要:鄉村不可挽回地崩塌了。鄉里人的身份,變成幾輩子都磨不掉的低賤印記,這一切,都是因為時代嗎?

第一代出來的農民,原本已經到了歇歇養老的年歲,但他們歇不下來。嚴格地說,他們不是被這個時代淘汰的,而是被一個扭曲的市場,一個不合理的制度環境所拋棄的。

八九十年代出來打工或者闖世界的農民,已經老了。很多人都在說,他們干不動了。但是,他們還在干,還沒有到完全動彈不得的時候,還不能回到家鄉等死。他們上一輩的經歷告訴他們,那個滋味很不好受。有災有病,最好的辦法,是用一根繩子把自己吊死。

這一代農民中的佼佼者,做包工頭的,做小老板的,命好的,早早積攢了一點房產,現在還混得下去,大批命不好的,破產的破產,落魄的落魄,曾經風光無限的包工頭,討不來承包費,沒有跳樓自殺,已經是幸運兒了。這些人,再想去打工,都沒有人要,因為他們干不了什么。

但是,無論是這一代的農民工還是包工頭和小老板,都曾經風光過。混得最差的,也都攢錢在家鄉蓋起了新房,很多都是小樓。那些包工頭和小老板,有的有自己的店,自己的廠,在城里買了房,從外表看,跟城里人已經沒有多少分別了。

這一代農民,是篳路藍縷的開山者。沒有偉大的設計師為他們做好了規劃,他們是自己闖出來的。沒有制度環境,甚至缺乏生存條件,冒著動輒被收容遣送的風險,頂著城里人的歧視。連電臺報紙上,連篇累牘的,都是要他們回到農村的呼吁和譴責。他們出來打工,修鞋,擺攤,干所有城里人不樂意干的苦活累活,拿最微薄的工錢,硬是撐開了中國改革開放后現代化的一片天。所謂中國現代化的人口紅利,都是他們付出的。

盡管地位卑微如狗,干活累得更像狗,但是這一代農民很充實,也很賣命。畢竟,他們出來的歷史背景,是集體化的時代,幾乎人人都經歷過一個工分8分錢,甚至負8分錢的日子。那個日子,能夠吃上一頓飽飯,就像掉進天堂一樣。雖然苦和累,被人看不起,但畢竟能吃飽了,還能攢下一點錢。所以,他們很充實,也挺滿足。他們根本沒有那個心思跟城里人比,只有少數混成老板的,才會動心思娶城里老婆,用城里人為他打工,過一把顛倒過來的癮。多數的農民,想的就是攢錢,回家蓋房子,給兒子娶媳婦。這個很實在的夢,應該說,他們多數人都實現了。

落后國家的現代化,城市化是一條主線。所以,鄉村的破敗,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城市化,農民進城謀生,還有自己的社會資源,宗法和地緣的網絡,以及文化儲備,還能為他們提供支持。但是,經過土改和集體化之后的鄉村,農民再進城的時候,城里精英跟他們的紐帶已經完全斷掉了。城鄉二元的制度壁壘,又使得進城的農民,無論混得多么的好,都不可能被城市接納。但這一輪現代化的浪潮又是如此的兇猛,鄉村迅速淪為城市附庸,被用行政的手段榨干。留在農民務農,要想活下去,唯一的辦法是大規模的集約經營,這就逼得農民只能離開土地,進入城市,而且是那些最繁華的都市。

被拋荒的土地

第一代出來的農民,原本已經到了歇歇養老的年歲,但是,他們歇不下來。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第一代農民包工頭和小老板垮了,但第二代第三代并沒有取而代之。嚴格地說,他們不是被這個時代淘汰的,而是被一個扭曲的市場,一個不合理的制度環境所拋棄的。迄今為止,在城里干苦活累活的農民工,還是第一代,他們的子弟,寧可做個保安,掙幾個清閑錢,半死不活地過著,也不肯多掙點,去吃那個苦受那個累。

從前說是鄉村破敗,現在的鄉村,則是崩塌。能出來的,都出來了。除了行將就木的老人和留守兒童,再就是村干部了,他們可以靠吃政府的補貼過日子。出來的第二代第三代農民,對于鄉村已經相當陌生了,很多人根本不會干農活。可是,在出來混的城市,他們又落不下來?,F在提倡的城鎮化,進行的戶籍改革,是要引導農民一步步來,最好去那些已經衰落的中小城市和縣城。但是,在這些地方,早就是地方勢族的天下,資源早就被壟斷了,市場完全不能發育,農民進去了,也沒有機會掙錢,還是得往沿海,往大都市跑。而這些地方,進來的農民,根本無法立足,連孩子上學都千難萬難。所以,有人說,某些地方政府之所以熱衷讓農民進城,無非是想讓他們拉動縣城的房地產市場,繼續分享賣地的好處。甚至有人說,讓農民進城無非是在榨干了農民的身體之后,再來打他們土地的主意。

假期才能與父母短暫團聚的留守兒童

第一代出來打工的農民,盡管已經老了,但只要能動,他們還只能待在城里打工。用掙來的錢,補貼不爭氣的兒孫。他們的兒孫輩,如果沒有出來做保安的話,多半已經上了三本的大學,但畢業之后,卻找不到工作,如果不自甘做蟻族的話,就只好啃老。第一代只有用他們的辛勞,換取在兒孫輩面前的存在感,否則,就會被丟棄。但是,對于他們來說,上一代悲慘的命運,早晚就是他們的。

在中國,農民不是職業稱謂,而是身份的象征,一個永遠烙在背上的烙印。不管他們到了那里,鄉村的崩塌,都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命運。早在被城市化沖擊之前,鄉村的社會網絡和文化資源,已然缺失,在這樣的背景下,鄉村的崩塌,讓所有從里面出來的人,變成了無根之人。就算一個農家子弟足夠聰明,足夠賣力,命又足夠的好,變成了博士,有了城市戶口,但其中的男子,依然會被人們稱為鳳凰男,背后的歧視,是不言而喻的。連做了官甚至高官的人,被反貪風暴吹落的幾率,都比別人高幾倍。

曾經,中國的鄉村會比城里優越,很多朝里的高官,致仕之后,會回到鄉村,鄉下比起城里,更有文化。一直到民國時期,我的祖父在上?;斓貌诲e,退休之后,依舊會回到老家,蓋一座莊園養老,努力做一個好鄉紳。然而,在今天,這世界徹底變了,鄉村不可挽回地崩塌了。鄉里人的身份,變成幾輩子都磨不掉的低賤印記,這一切,都是因為時代嗎?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騰訊大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动漫 | 亚洲日韩欧洲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七月丁香婷婷婷综合 |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带亚洲 |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 | 亚洲AV元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