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城市里生活習慣的我們,每每春節之時,沿襲著哀歌的唱調無限放大自己記憶中的鄉村與當前鄉村的強烈對比差,個個成了無家可歸的游子、浮萍。讀著這些悲愴的文字,感覺好有道理呀,特別最近三年沒有怎么回老家農村,我對鄉村的認知就是通過這些文字了解。今年春節回到老家農村后,發現鄉村并不像我們筆下那么邪乎。
好多人都說自己的回不去農村故鄉了,其實回不去農村故鄉不是今天才不回去的,而是當初你選擇上學、讀書時,就已經注定你回不去農村了,尤其你的成績越優秀、你通過讀書走出的農村的可能性越大,你離故鄉就越來越遠。
為什么?“現代社會里知識即權力,因為在這種社會里生活的人依靠他們的需要去做計劃,通過知識提出辦法,組織新的實驗,從知識里得來支配他人的權力;鄉土社會是靠經驗的,他們不必計劃,因為時間的過程中,自然替他們選擇出足以依賴的傳統的生活方案,各人依著欲望去活動就得了。”(費孝通語)
可見,已經融入現代城市中的人們其生存方式都已經和農民有著本質性的差別,他們又怎么可能適應鄉村的生活方式?又怎么可能回到鄉村呢?
這次春節回魯西南老家農村,感觸較大的是無論什么樣的家庭情況,都對未來充滿期望,對于生活也更加從容,雖然老家里的塵土和過去一樣大,鞋子一天就不見了本色,可仍舊沒有阻擋大家對未來的期望。當然,老家農村處于轉型時期的中國,在充滿生機的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甚至是根本性的問題。
生活在城市,看起來很美
記得2015年剛過春節,鄰居堂哥問我未來農民是否進縣城生活,以此決定是在家為他即將結婚的兒子蓋房,還是到縣城買房,老家蓋房的投資可以在縣城買上半套房。雖然我根據國家政策向他解釋未來農民進城生活的可能性很大,可他最終還是決定花掉將近半生的積蓄為兒子在老家蓋了二層樓房,由于去年的建材材料相對便宜,他家的房子竟然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用堂哥的話說可以住上一百年、抵抗8級地震,而我們那里有歷史記錄的地震也就3級。
像堂哥一樣選擇在老家建房子,仍然是農村的主流。由于自1985年之后出生的男孩就不再分配宅基地,現在的村子里到處是拆掉的老房子,有種進入到城中村拆遷的現場感,一棟棟在原有宅基地上拔起的二層樓房好像在告訴眾人——我們在農村繼續生活下去的決心很大。
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把眼光留在鄉村,一些手頭相對寬綽的人除了在村里蓋房,也到縣城全款買了房子,可值得深思的是這些在縣城買房的人卻很少住在縣城,在他們看來,在城市里水電花錢都可以理解,可連面粉、蔬菜也要花錢購買,實在不能接受,畢竟在縣城生活意味著家里的農田無人耕種,一方面花錢買吃的,一方面卻把自己家的耕地荒廢,在他們看來,這不是赤裸裸的敗家嗎?
不過擺在要進城生活的農民面前,更為現實的問題是收入從哪里來?村子里的年輕人很少會把種地作為收入來源,自改革開放以來,村子的里人都有外出做建筑工人的傳統,每年農閑季節,80%的青年男子都外出到工地務工,經過過去十年中國房地產的高速發展,作為建筑工人收入水漲船高,可近年來的房地產不景氣,大家的收入減半,如果到縣城生活,現在找不到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雖然我們的政策倡導實現農村土地的流轉,可并不能根本上解決農民的收入問題,,在經濟學上,土地雖然對于農民已經成了“雞肋”,可在心理上,土地仍然是農民的家園,仍然是他們面對現代化城市的最后一道緩沖,除非讓現在的農民在技能上實現“轉型”。
上學成了選項之一
山東是教育大省,老家農村處于魯西南地界,經濟并不發達,我們80后之前的幾代人自小接受的觀念就是讀書考大學是唯一出路,否則就只能在家受苦種地,于是每個能上到高中的學生,其家庭無不以砸鍋賣鐵的精神來支持上學,那時我們在學校里成績考差一點兒,都會感覺人生沒有任何希望了。
對于教育的看法,已經在老家農村發生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在2000-2013這些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為農民提供了很多就業甚至“發大財”的機會,老家農村還在2000-2008期間出現長達八年的“讀書無用論”的現象,經過這一輪的讀書無用論的洗禮,大家對讀書考大學的態度已經不再是“唯一出路”,而是孩子能考上大學就支持,考不上大學就學門技術,在老家蓋房結婚生子。
老家農村的人們對孩子上學的從容,背后當然是收入的增加,就業機會的增多!
下一代仍然是老家農村的主旋律
和過去一樣,每年的春節也是年輕人相親的季節,與以往所不同的是一些考上大學走出農村的人因為外面的高房價,卻選擇了回老家相親。
可是由于老家農村過去的重男輕女和計劃生育政策,當前的男女比例懸殊,結婚的成本也直線上升,2014年《濟南日報》還報道老家菏澤的彩禮一般是"萬紫千紅一片綠",就是1萬張5元鈔票,加1000張百元鈔票,這已是15萬元,至于"一片綠",就是一片50元的鈔票,新郎可以看著給。可不到兩年,老家農村的彩禮錢已經20萬-32萬范圍了。
如果男孩本人長得一般,即使準備三十多萬的彩禮錢也難以受到女孩的注意。過去在老家農村女人離婚讓父母家非常頭疼,可現在離婚的女人哪怕帶個孩子,仍然能找到未婚的男子,并能收到相當可觀的彩禮錢。
可憐天下父母心,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孩子永遠是“我們這一代人”生活的意義。
有人說,這二十多萬的彩禮錢會不會把一個家庭壓垮?過去會,現在已經不會了,據鄰居堂哥測算,二十多萬也就是五年的積蓄,辛苦五年為下一代建立起家庭,也是值得的。
信仰回歸,未來寄托于先人的護佑
記得90年代,我還在讀初中的時候,老家農村里的人已經不怎么關心過年祭祖的事情了,那時春節過年,連煙花都很少放了。這些年,祭祖成了年輕人回家過年的理由,煙花爆竹也成了對自己過去一年努力的總結,那些賺了錢的人家一定是放煙花最多的,我家旁邊的小賣部,僅臘月二十九一天就賣掉5個金杯車的煙花爆竹!
現在的老家農村,也熱衷于將祖先請到家里過年,擺上牌位,燃起高香,未來一年的生計也開始尋找先人的保護、保佑。三十那天,母親也讓我到村里的土地廟去拜下當地的神靈,祈求明年的發達,雖然她明知道我不會去,但她給我去的理由就是——和你一樣大的男人都去那里拜了!
不過什么樣的信仰,還都是現實的,發財已經成了農村永恒的話題。我小時候,家里的過節對聯、門神出現字詞最多的是“富貴”、“平安”,可現在卻是“發財”,財成為僅次于“下一代”大事!
這次回去,感受老家農村最大的地方是不再有孤單感。雖然現在和過去一樣,書在農村不多見,可是隨著山東的網絡村村通工程,家里只要有識字的都裝上了寬帶,他們也能在鄉村里檢索到我在北京檢索到的資訊,所接受的信息也更加多元多樣。過去的春節,每家每戶傳出的聲音都是春節聯歡晚會,而現在大家可以上網看新聞、可以查看自己喜歡的視頻。
家、故鄉、鄉村是一部寫不盡的大書,零零碎碎寫這么多,還沒有寫到喝酒、還沒有寫到家族酒宴………
可老家農村,仍然是我們輕易走不出的地方。比較明顯的是我們村在縣城買房的人所在小區都比較集中,在村里是鄰居,到縣城里還是鄰居。
在大城市生活久了的我們,回去看到鄉村的“破敗”,不是鄉村變了,而是我們變了。
最后呈上費孝通先生寫于1940年代的文字,與那些正在唱衰鄉村的人“共勉”——
學習工程和技術的人數是多了,他們而且已經有機會直接到西洋去學習。但是,當他們學習的時候,他們卻時常只注意自然知識和技術,生火怎么生法一類的問題,并不想到火應當生在什么場合里,對于社會的影響怎樣。等他們“學成”了衣錦榮歸后,他們會一轉而成為食于人,治人的人物,他們繼承者傳統知識階級的社會地位,是“在上者”。
中國知識分子是否有前途,要看他們是否能改變傳統的社會結構,使自然知識、技術知識、規范知識能合成一體,而把他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術來服務人民,使知識不成為一個社會階級的獨占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小強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