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下午,記者來到江西省安遠縣車頭鎮官溪村“農夫之家”農家樂。未進小院,“嗞嗞”茶油炸米粿聲已先入耳;一陣濃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自己家做的,嘗嘗!味道咋樣?”老板娘易元萍笑吟吟地端出一盤米粿,招呼記者一行。(人民日報)
農家樂,樂農家。春節真是一個奇怪的節日,比起情人節等很多時尚的節日而言,熱鬧的終歸是城市的燈火輝煌,然而,春節,最熱鬧的卻往往是農村。在網絡上流行這么一首段子,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鄉愁”。“昨日去農村,歸來淚滿巾。田荒走野兔,不見種田人。青壯搓麻將,翁嫗帶幼孫。兒童留守多,未見爹娘親。偶見兩書生,瘋狂游戲中。”這條段子,似乎讓一些人產生了共鳴。然而,實則卻恰恰相反,這個春節,只要真正沉到基層,就會發現,農村里的一股子的朝氣。往往最農閑的時候,是春節,然而,如今,也許這個觀念要變變了,最忙碌的反而成了春節。各地農家樂越來越依托著“旅游扶貧”,生意火爆。在筆者家鄉,一個打造“傳統民俗”的偏僻小鎮,一天竟然接待了5萬名游客,而其中,大都是沖著“紅火民俗”和“傳統年味”而來,一些日漸式微的“打鐵花”、“二鬼板跌”、“水滸演義”等傳統民俗,表演者竟然多達上千人,場面十分壯觀,讓人看到了農村的朝氣和力量。
這個春節,農家樂從一家樂到成千上萬個農家樂,充分說明了,在“你我中國夢,全面建小康”的勢頭下,其實農村也絕非軟肋,而是可以成為一張綠色發展的王牌。只要換個觀念,山青水秀的傳統鄉村其實隱藏著財富密碼。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農家山水往往是名人大家的鐘愛之地。而今天,各地“農家樂”名聲不脛而走,顧客紛至沓來。不敢說農村的黃金時代已經來臨,然而,卻可以非常認真地講,農村絕非很多心目中那個“土、窮、落后”一無是處的印象。在生意火爆的“農家樂”中,我們看到了商機,越是春節,越是農家忙碌,這不得不就是一種嶄新的時尚。在“新春走基層”活動中,挖掘出了一個忙碌的家庭,其實,這也只是成千上百個“農家樂”的縮影。
“農家樂”是“扶貧”的好招數,然而前提是,要傳承好鄉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保護好鄉村的文物古跡,不然,即使手里有個“聚寶盆”,往往因為不知道珍惜,而讓那些珍寶成了斷壁殘垣。“精準扶貧”恰恰可以在保護農村環境和鄉村文化上下功夫。
時下,一大批鄉村旅游項目已經形成品牌,并且成為拉動旅游產業的新力量。然而,比起城市而言,在鄉村擁有的大量的文物、自然旅游資源,卻往往面臨獎金短缺、如何開發等難題,紅火的鄉村旅游,熱鬧的農家樂,如何能夠做大做強,如何能夠讓天天都是“春節”,讓農家樂紅紅火火地辦下去,這其實,還需要做大做強,做成品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晉城文明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