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撫貧”才剛剛起步,有關農村的另一種聲音便在丙申年春節里喧囂起來。
先是農村的“天價彩禮”席卷網絡,作為一個農村人,一個生長在西北偏僻山村的孩子,我深深地知道,越來越浮躁的“天價彩禮”,已成為深山里的農民不能承受之重,卻又無可奈何。當越來越多的父母為當婚之年的兒子娶不到媳婦而輾轉反側時,哪怕是“天價彩禮”也定要打碎牙往肚子里咽,扒一層皮也要湊到。而這這種鮮活的例子,不論其他地方,單就我們那一隅之地也是比比皆是。
春節回家才得知,我們小山溝里的最高彩禮已經赫然26萬,為了娶這個媳婦,男方不得不負債累累。“倒插門”想必大家不會陌生,即便是這樣一種入贅婚姻,女方也是獅子大張口要出了12萬彩禮外加一輛車,對有錢人來說可能這是杯水車薪,可是對一個世代農民又無任何謀生手藝的人來說,這種付出是痛徹骨髓的,但又欣喜若狂。這種悲喜交加的心情當時會表現得非常明顯,但隨后這種心情定然又被日復一日的沉重勞作所淹沒。
當然比起這種因農村貧困生活而導致的娶妻難,繼而衍生因“天價彩禮”而變得愈加貧困的生活,網絡上的另面報道似乎有意在加重這種苦難。
據財新網2月16日的一則報道,農村掀攀比購車風:負債累累卻買車“爭臉面”。
農村的攀比之風固然有之,但絕非是普遍的大眾行為。這則新聞與其說是在揭露農村現代化進程中誕生的不正之風,倒不如說是在以另類口吻試圖給農村打上“土包子”的印記。攀比之風存在與城市和農村,也存在于窮人與富人。
當然我們也看到了,記者所得出的“負債累累卻買車爭臉面”論斷源于對當地村官的口中,且不說這種“爭臉面”是否屬實。單就村官的這番表述恐怕還有文章,國家“精準扶貧”政策下,必然會有大批扶持資金隨之而來,這種情況下有幾個村官愿意自己的村里都是“有錢人”,恨不得個個家里無下鍋之米才是最好,個中緣由大家心知肚明。
有人想讓農民富起來,可有人偏偏又喜歡自己轄區農村能再窮一點,說到底還是金錢誘惑力太大,窮山溝里能挖出“金礦”誰不動心?
那些地理位置優越的農村,農民早已奔向了小康生活,只是還有更多看不見的窮山僻壤里的農民用鋤頭刨那一分兩分地。他們拿什么攀比,拿什么炫耀?
把農村的攀比陋習過分放大,或者說把這種社會陋習強濃縮于農村一隅,無非是想營造出一種“富裕”的假象,來掩蓋真實的貧窮。這種給農村“貼金”式的輿論聒噪是別有用心者的“惡作劇”。或者說,這是貧富差距之大產生的輿論鴻溝,這種所謂的攀比之風爭論下是對農村人的嘲笑和自我富貴的炫耀,更像是一種輿論剝削。
然而即便農村再貧困,都市生活也抵擋不住春節期間“大逃離”。與其把春節期間的“豪賭”“爭臉面”,當成一種對故鄉情節的淪陷或者攀比之風,倒不如說是年輕人用城市一年的辛苦打拼換在故鄉的一次“放縱娛樂”,過年就是為了開心。至于那些輸光一年積蓄的報道,只能說當事人自己的問題,而這樣的“傻瓜”到底有多少,聰明人恐怕扳指頭都能數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辣椒評論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