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提出關于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感覺比較全面。全國做了10年,可新農村建設得真的不美麗。2013年中央提出“鄉愁”,結果鄉愁越來越少。2015年又正式提出“精準扶貧”,習主席說,“精準扶貧”不能像“手榴彈炸跳蚤”,說得好?!熬珳史鲐殹?,確實要認真,才能有效,才能脫貧。
精準在哪?精準的核心在于如何讓年輕人回村。如果這一點做不到,脫貧就如水中撈月。
近幾年我們做了一些成功的項目,之所以說成功,不僅是村莊變漂亮了,村里有了集體經濟,村民住上了新房。關鍵是年輕人回來了,鄉紳回家了,孩子們回來了(上學)。有小孩、年輕人與老人,鄉村才有生機。扶貧,人是關鍵,在思想與觀念上的扶貧比什么都重要。
從2005年到2015年,10年的農村建設,農民還是窮。為何?問題有三點:一是統籌。以前項目做不好,主要還是統籌能力不夠,解決了統籌,中國就沒有做不好的事。二是公民責任。全社會公民缺少責任心與正能量,空談誤國、脫離群眾的問題,非常突出。三是對鄉村根本不了解。對鄉村理解有誤,投入越多、農民越窮,而且越做、離年輕人回來越遠,他們不回村,脫貧一定是絕望。
關鍵詞的誤導
十幾年的鄉村建設,因為失敗而漸漸找到了方法,總結了一些鄉村建設的經驗。這幾年,我做了幾個成功的案例,其實就是把鄉村建設的方向與原則弄明白了。
一是農民收入。千萬不能把投資商的利潤與村民收入混在一起,以人均形式進行統計。因為只要一算人均,全村就脫貧。唉,其實該窮的窮,該富的富,這種方法是政府一貫的作風,害人不淺。
二是村的發展一定是以本村人為主體(包括投資者),否則就是引“狼”入室。農村的經濟、市場、服務不能與城市相比,村莊寧可慢一點,也要保護農民利益,這是原則也是底線。政府心太急,一急就折騰,折騰的結果是農民更窮。
三是鄉村小學、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鄉村內置金融、土壤改良、家庭養豬、修宗修祠、資源分類是鄉村系統性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是土地與房子進入市場抵押一定要適度。農耕文明的優勢是大國小農,遠離市場,自食其力,安居樂業,農業穩定,中國穩定。土地與房子應只可在村莊內部或鄉鎮范圍內流動。入市容易出市難,失去土地,農民就會從地主走向仆人。
對鄉村的誤解
農村與城市不一樣,農民與市民不一樣,鄉村與社區不一樣,營造與規劃不一樣,孝道與養老不一樣,道德與法律不一樣,自治與法制不一樣,文化與文憑不一樣……這么多都的不一樣,我們知道嗎?很多人不知道,不知而無道,無道而無知,這就是今天鄉村為何越建越窮的緣故。
今天的很多規劃與設計,強調的關健詞都是錯誤的。關鍵詞都理解錯了,規劃還有什么意義?農民哪能不窮?
今天政府做的項目不論好與不好,從來不評估,也不總結,還一意孤行,所以他們一直在沿著錯誤的道路大刀闊斧地前進。
1.產業。與農民說產業,顯然是不了解鄉村。幾千年的農耕時代里,農民精耕細作就是產業,這是農民最熟悉的、最擅長的產業。千萬不要誤導,讓農民去做他們不熟悉的事。城市人為什么種不好田,是因為城市人把種田當產業。而農民把種田當生活,與宗教信仰聯系在一起。農民追求的是安居樂業,城市追求的是無節制的財富與欲望。
2.就業。就業是城市人的專利,中國鄉村從來就沒有上崗與下崗之說,農民也沒有退休與養老之說。誰聽說過農民退休?誰聽說過農民待業?在鄉村,物盡其能、人盡其才,小孩、老人、婦女等各司其職,晴耕雨讀,講究仁義禮智信,農民在鄉村社會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生活。
3.市場。現在的鄉村規劃總愛說到商業、市場、業態,但這些原本就不是鄉村的。因為在傳統農業中,農民生產的產品主要是用于自己生活,多余一點點東西拿到集市上換一些生活必需品。所以,生產過剩、經濟危機、貨款抵押等等,與農民本沒有關系。沒有這些元素,自然就不存在所謂的市場。市場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競爭上崗,單位與單位之間市場競爭。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什么時候聽說過家與家、村與村之間競爭?鄉村還處在扶貧與哺育階段,我們千萬不要太天真,更不要簡單地把市場引入鄉村。
4.社區。社區是社會人(陌生人)居住的地方,是城市人的空間。村莊是熟人社會群居的地方,他們絕大多數有血緣關系。兩者是兩種社會形態,是陰陽平衡的關系,是天地關系,是夫妻關系,這是社區與鄉村的不同,規劃者與設計者一定要分清楚。目前因為分不清,絕大多數人把鄉村按社區建設,所以很多農村被建得像城市。在空間與生態上,鄉村要求極高,人類的科學與技術目前無法代替自然鄉村的空間結構與生態系統。正因為如此,鄉村生態與環境不能以人為本,而要以自然為本。
5.規劃。這個詞來自城市(西方),中國傳統上叫營造。規劃就像市場買豬肉,你看哪一塊肉好,就給你切一刀下去。規劃一個小區、一個新城、一個新的村莊,意思是在很短時間內建造。而營造是傳承鄉村、是自然而然地生長,是一個歷經千年百年形成的過程。規劃是西方文明,是以人為中心,我們稱之為圈養文明;營造是東方文明,是以田人合一為一個半封閉式的生物鏈,大家稱之為野生文明。
6.貧與窮。傳統中國對扶貧、救濟、慈善有一些原則,“救急不救窮”,“小斗養恩人,大斗養仇人”等。窮是指一個人喪失了志向與生命斗志,再扶也不行。貧由“分”與“貝”組成,是指一個社會中資源與財富不多,只要給機會,努力就可以分得更多的錢。
脫貧是指努力后分到更多的財物。甲骨文的“窮”字一看就能理解,意思是人待在家里等待別人給你錢,屬于“大斗養仇人”。今天的很多慈善與救濟就是讓更多貧窮農民逐步喪失自立自強。
7.耕讀傳家。鄉村建設一定要圍繞這四個字,這是中國文明的精神。“耕”,農民種田,這是鄉村建設的目標。千萬別讓農民不種田,就如同不讓工人去做工,社會就亂了。“讀”,幾千年來,鄉村一定要有小學,小學要小,千萬別把小學建大。小孩是老人的天使,有小孩才能留住年輕人。有了孩子,一個村才有活力。讀書是農民世代的精神寄托,在家里的中堂上有“天地君宗師”的文字,“師”就是教育,就是農民的信仰?!案F不丟書,富不丟豬”,中國的問題就出在把“中堂”變成電視背景墻,書房變成麻將桌。一般人可以沒文化,作為政府官員與設計師一定要把耕讀傳家當成重要的社會責任。
8.中堂。人與動物的區別是人追求精神,動物追求溫飽。中國農村的特點是家中有中堂,堂上有神靈,祭的是“天地君宗師”——尊天養地,愛國孝道,祭祖尊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就是農耕文明的全部。農民要脫貧,一定要先賦予精神,有方向的致富才能讓農民走上持續性的發展之路。千萬別去看城市文明,那是人類損人只利己,傷天滅地。城市,凡是越文明的地方,環境變得越來越差,越不適合人居。文化是鄉村建設的引擎,中堂是中國人的精神之氣。
9.孝道。城市講養老,鄉村講孝道,我非常反對在鄉村宣傳城市養老模式。孝道是老人到了一定年齡,家人陪伴,兒子與孫子互顧,這叫天倫之樂,這些是用錢買不到的幸福。老人只要能動,就不會退休,不會被社會淘汰。而在城市,到了一定年齡,身體好與不好都必須退出崗位。養老是老人的無奈,到了養老院,清一色的老人,每天看到的、聽到的只有死。所以,在鄉村推廣養老院,是對農耕文明最大的破壞(五保戶以外)。
10.土地。對農民來說,是國家賦予農民基本生活權利與保障,具有社會福利功能,原則上是不能進入市場的,大家看看《物權法》就知道。對村莊來說,有了土地,村民才能留下。土地如皮,村民如毛。地不在,民難留。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農民脫貧致富的正道一定是以土地為生存之道的,要全力以赴避開市場,安居樂業、小富即安,這才是農耕文明之道,也是農民脫貧正道。土地流轉與銀行抵押只能局限于鎮村范圍,超越了鄉鎮范圍,風險就不可控,弱勢群體就得不到保護。否則,農民直接面對市場、面對消費者,會讓農民短期致富,長期更窮。
11.民主。什么時候把鄉村民主選舉取締,中國鄉村才能進入自治、道德、倫理、家族的農耕文明。今天對鄉村社會影響最壞的就是村民選舉,人為造成的三年一選,使村干部不可能有長遠打算,這對鄉村的穩定性非常不利。選什么人當他們的領導人,這原本是村民自己的事,現在把美國選總統的方法引入到中國鄉村,每次選舉,政府如臨大敵,自找苦吃。中國幾千年一直遵循著中央集權與鄉村自治雙向互動式民主,中國的民主是城鄉相依相克、陰陽平衡的民主。農民脫貧,維護鄉村的民主權利與形式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沒有這個鄉村基本原則,脫貧就是一盤散沙,根本不可能。
12.風格。幾乎所有的脫貧致富與美麗鄉村建設都強調風格。風格,指的是一個地區特有的風貌(性格)。風格是由本地土壤、陽光、溫度、降水量來決定的,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溫度決定墻體厚度,降雨量決定房頂坡度,風速與降雨又決定屋檐伸出長度,日照量決定窗口的大小,地域材料決定建筑的品質,地方的文化與經濟決定建造質量……今天的建筑風格,很多都是對風格與文化的形成缺少了解。
真實的鄉村
脫貧致富,我們要遵守鄉村規律,尊重農民生活方式與生產關系。要認真研究農村與城市的區別,農民與市民的差異,市場經濟與小富即安的兩種形式,研究工業模式與自然經濟的互動,不同的地方鄉村田人合一與城市天人合一的境界,城市科技與農耕文化的相互關系等等。這些問題不理清楚,我們就會越做越難,也很難有成就感。
今天我們已進入到鄉村脫貧的盲區,走在了誤把傷害當反哺,把致窮當致富的建設之路。
2003年到2015年這10年,中央不是提出了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嗎?如今回頭看看,我們做到了嗎?農民富裕了嗎?村莊整潔了嗎?鄉村穩定了嗎?
種田不交稅、種田有補貼、大病統籌、上學免費、老人福利、糧食連年豐收……為何還是窮?一切都在往相反的方向,10年之后,有違中央的期待,農民沒有致富,現在我們又進入到脫貧致富的時代。
脫貧,請大家三思而行,多調研、多討論,不懂問問村干部,問問鎮干部。他們真的有理論,他們真的有文化,不信就試試。
試問,一百年前中國沒有規劃設計師,中國又是誰建的?
2016年2月29日于王府井
作者簡介:孫君,畫家,村長助理,北京綠十字發起人、總顧問,中國鄉建院聯合發起人,中國·農道聯盟秘書長。以鄉村教育與生態保護作為自己目標,是鄉村自治與環境問題研究者,鄉村建設的實踐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