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筆者到鄉下拜年,正巧遇到家中一位親戚感冒,去抓個藥還得跑到5里外的村衛生所。親戚說,衛生所簡簡單單,就是看個感冒發熱,醫生也就是當年的“赤腳醫生”。
親戚住的這個村莊,離集鎮還有不少距離,留守老人、婦女、小孩是村子的主力軍,年輕人幾乎都離開家鄉,外出賺錢了。如果村里有人生病了,只能靠當地一個快60歲的鄉村醫生診療。村民擔心,等鄉村醫生沒干了,誰能接他的班呢?
當前鄉村醫生隊伍出現青黃不接、老齡化、服務能力較弱等問題,農村醫療無法得到全面保障。部分鄉村醫生補助收入偏少,他們的勞動價值難以得到體現。
如何讓村里的老百姓放心方便的看病,這應該是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的問題,對于國家、省、市出臺的各項政策,當地部門要真正落實,用心去關注鄉村醫生的現狀,通過各項措施提高鄉村醫生待遇和完善鄉村醫生的養老退出機制,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有學問、有志向的年輕人充實到鄉村衛生所,讓老百姓不分地域都能享受醫療福利,鄉村醫療才有真正的保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閩西日報2016年3月1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