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6日- 8日,2016中國(新縣)鄉村復興論壇召開之際,小編對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常江教授進行了采訪。
次論壇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北京綠十字、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聯合新縣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共同主辦。論壇邀請國內外學術界理論研究和鄉建實踐者,圍繞當前鄉村復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與交流,旨在提出鄉村復興的專業解讀和具有實操性的鄉村復興建議。
鄉村復興是一個復雜的命題
通常情況下,鄉村復興很容易被理解為鄉村經濟繁榮!事實上,改革開放30余年來,三農問題已不是傳統農業社會、農村地域上的農民問題,而是面對工業現代化和迅速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因此“鄉村復興”應是傳統、文化、產業、環境和生態等的綜合復興,是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的合作,而不是工業文明對農耕文明的吞噬或厭棄。
加強中國本土語境下的鄉村建設
這次論壇不僅邀請了來自國內不同行業和地區的學者、專家和鄉村建設實踐者,也有來自美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和泰國等國的專家,共同研討村莊的未來和鄉村建設的理論、方法。他國案例可以提供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和方法的借鑒,我們應該學習他們對待農村的態度、村莊復興的思路,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本土村莊的研究,在本土語境下制定好村莊的發展規劃,從而開展有序、持續的村莊建設。
鄉村遺產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并行
鄉村建設的過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樹文化自信的過程。我們的城市因迅速發展惘顧了城市的個性和保護,在鄉村建設時應注意這一點,但現實中美麗鄉村建設變成村莊城市化,將所謂的城市文明簡單地移植到了鄉村,結果是城不城、村不村。因此鄉村復興首要保護鄉村遺產,唯有如此,村莊在發展過程中才能保有自己的個性和特性。
要有熱情,更要有長久的規劃和堅持的毅力
此次大會在河南新縣西河村舉行,西河是我們評審授牌的“中國景觀村落”,也是中國傳統村落。參會者多達500人,其中有來自其他5國的國際友人,這樣的規模和規格充分說明了人們對中國鄉村建設的關注和熱情。隨著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滯緩和巨大的城鄉差別,國家政策、資本開始向鄉村傾斜,許多組織、機構、團體和個人投入到鄉村建設中的熱情也在提高,力度也在加大。現在我所擔心的是,這樣的美好情懷和建設熱情能持續多久?如何平衡好“逐利”和“情懷”的關系?在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遺產保護過程中,鄉民的位置在哪里?如何將以“救世主”出現的精英們、攜資而來的大咖們、充滿美好愿景的志愿者們以及行走在鄉村建設一線的管理者們與鄉民拉到同一個平臺上,共談鄉村的未來發展?也許此次會議能給出答案?!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過程,應制定一個接地氣的、以鄉村和鄉民為核心的綜合性規劃;其次要加強對村莊歷史的梳理、現實的認知以及鄉土文化的研究。我們專委會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一直在努力,我們還會繼續下去,因為激情散去后更重要的是堅守。雖然很多人都在做示范、做模式,但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特質,有不同于別的村莊的歷史和發展條件,所以鄉村建設沒有捷徑,應腳踏實地地去認知、研究、踐行,心有大愛,必有所成。
最后祝大會圓滿成功。
文字采編:楊冬冬、仝鳳先(中國礦業大學力學與建筑學院研究生)
審稿:王文(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古村落保護與發展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