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住宅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設更好的居住環境,本來就無可厚非,但是在房屋建設的背后,卻產生了諸多怪像,不得不讓人深思農村未來的發展與走向。
怪像1:人口越來越少了,房屋卻越建越多。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以及人們在應對經濟社會發展生活成本與質量的考量下,農村家庭人口普遍呈現老中青幼5-6口人員之家,甚至典型獨生子女的3口之家,但是房屋建設則出現因為經濟的好轉及對住宅條件的提高,出現了老輩土木結構的老宅,九十年代磚瓦結構的舊宅,到現在框架結構的新宅的1戶3宅格局,最要命的是農村百姓特有的小農思想下擺面子搞攀比的房屋越建越大,越建越高,就筆者老家有一戶4口之家,戶主老王七零后,有老宅一處,九十年代末通過自己打拼建了一棟兩層三直的磚房,前年竟然又向親戚朋友借了幾十萬在舊房旁建了一棟六層四直的樓房,當問及其建房的目的時,說用來出租,對于家家有宅的農村,誰會去租了,恐怕其背后真正的利益博弈可能一是老家毗鄰縣城,一直傳言城鎮要擴容延伸開發,以后房屋無論租或者拆都是增值;二是農村搞規劃,搞房屋集中聯建,每家有宅基地指標,能占就占;三是就是農村現在該死的面子攀比問題,打腫臉出胖子;最重要的就可能是現在農村土地確權,土地是未來最優資本財富,能占就多占,那是隱性且穩增的財產。
怪像2:房子越建越多,住的人卻越來越少。前面說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人口數量得到控制,必然造成人口的相對減少,但是對于以家為單位戶來說,還是呈現增量的,畢竟農村兩個小孩普遍,分戶后必然增加,所以就對家戶來說,建房需求還是比較大,像農村現在普遍建房都是一戶兩宅聯建(兩個兒子)。而這里所說的住的人越來越少了,主要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外出務工潮造成,現在農村住房呈現的現象是,青壯年一般一年就節假日在家住宿不超過1個月甚至更少,主要居住是老弱留守人員,而造成留守的也主要是在外務工處于謀生求發展階段,而對于已經小有成就的,老弱現在也在呈現候鳥現象,隨著這個過程階段的推進,以及老一代的逝去,弱的成長跟隨父輩,農村房屋可能也就成為最終百姓年節作為一個出生地的證明,房屋的本來居住本義也就喪失,成為名副其實的閑置房,也就沒了人氣與溫度,當這種現象成為普遍時,也就自然成為了無人村。
怪像3:房屋越建越漂亮越大,居住質量卻越來越差。看起來這是個偽命題,但是如果算一筆賬大家就可窺一斑,現在農村建房成本分為兩塊,一部分是土地審批,一部分是房屋建設,土地審批又分為不同情況不同等級,一般也要幾萬元,好的地段地帶甚至幾十萬,然后建房成本,人工成本的增加,按照六七百元一個平方,框架結構甚至上千,一棟
房屋下來也至少要二三十萬,對于外出務工謀生的百姓來說還是很有壓力,同時還是農村該死的面子問題,房屋求大求高搞攀比,這就造成了農村建房的一個普遍現象,建房過程的拉長,就筆者所在區域觀察總結,農村建房過程普遍為打幾年工審批塊地,打下基腳,再打幾年工,拉起框架,再打幾年工搞好基本裝修,再打幾年工裝門裝窗搞裝修,再一年一年打工賺錢一層一層搞裝修,一棟兩三直四五層的房屋搞下來要十幾二十年甚至跨代交接,如果出現意外,就必然成為爛尾樓,所以你會發現現在農村房屋要么外觀漂亮小洋樓,進去一看爛尾樓一般,要嘛全是紅磚外露,無門無窗,要嘛鋼筋外露有一層沒一層。筆者一直再設想,就三五口之家,房子干嘛建那么大那么高,少一直少兩層的錢用來房屋裝修,不是房屋質量就上去了,最終要命的癥結還是面子,我只能這樣解釋。
怪像4:漂亮房屋越來越多了,環境卻越來越差了。這里所說的環境是有新房沒新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的房屋越建越漂亮了,但是普遍呈現出“洋”氣,缺了“土”氣,或許這就是走出去的人對外部環境的無限追捧,對自身根源環境的自我閹割。還有就是不重規劃,率性而為,造成基層農村建房撒積木式建設格局。筆者試想,未來的拆遷在農村,閑置房、空心村、雜亂建設,必然導致農村的重新建設,也就必然導致農村的拆遷。還一個環境是房屋的周邊環境,生活環境,隨著城鎮化浪潮的席卷,農村人口外流,讓人對農村根失去了依托,進而對農村房屋的遺棄式管理,必然導致周邊環境的放任式,和整體環境的干擾。
城鎮化浪潮的席卷,對于雨后春筍的農村房屋建設和閑置房的大量出現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但是對于農村房屋的存在,少了土氣人氣和些許的溫度,或許不應該。老王的老宅因常年無人管理,在風雨飄搖中快沒了屋頂,就等最后一根壓下的稻草;那套磚瓦房子還在住著,不過不是他,而是自己留守的老婆兒女,二樓成了老鼠的天堂,聽說過兩年老婆孩子也要出去打工了,因為他的兒女都快十八歲了;那套六層房屋的屋檐還掛著春節時的燈籠,外墻還沒有粉刷,門窗還沒有安裝,這些還等著他在外拼命的掙錢,還有幾十萬的債務,或許真要等他兒子女兒來接力完成房屋的配套設施與裝修,正如他說的,反正房子以后是他們的……
作者地址: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