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特色小鎮建設,正在成為國內各省市產業地產的新熱點。這一輪創建熱潮中,浙江的特色小鎮成為各地爭相學習的樣板,不僅是因為其早在2014年底就開始省級特色小鎮的嘗試,更是因為其先后公布的兩批79家特色小鎮成為“產城人文”融合的成功嘗試,其中也不乏一些以文化產業為核心產業的特色小鎮。
案例一:青瓷小鎮:山野悠然 匠藝千年
古老技藝在當下中國如何傳承和發展,一直是傳統工藝界探索的重要方向。經歷過海上絲綢的榮光和新中國成立后的復興,以浙江省龍泉市為根據地的龍泉青瓷,其傳統燒制技藝已于2009年成功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1957年,龍泉市上垟鎮成立了國營瓷廠,并發展壯大為龍泉青瓷最集中的產區。“利用原國營瓷廠保存完好的辦公大樓、青瓷研究所、專家宿舍、工業廠房、大煙囪、龍窯、倒焰窯、水碓等,龍泉市謀劃建設了青瓷小鎮。”龍泉市委書記王小榮說。
2015年,青瓷小鎮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37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今年5月,青瓷小鎮又成為浙江省十個“示范特色小鎮”之一。一座以“世界陶藝朝圣地”為目標的“中國青瓷小鎮”開始生長,青瓷小鎮的開發建設也拉開了新的序幕。
舊窯廠變身生態創客基地
龍泉青瓷始于三國兩晉,盛于宋元,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它是16世紀法國上流社會愛之欲狂的“雪拉同”,并以“雨過天青云破處,梅子流酸泛綠時”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蜚聲海內外,在海上絲綢之路上一直肩負著文化使者的重任。
上世紀90年代,龍泉的國營瓷廠相繼倒閉,如今又憑借特色小鎮建設的東風浴火重生。2013年,浙江披云股份公司深入挖掘青瓷小鎮文化內涵,在原國營瓷廠青瓷研究所地塊,建成披云青瓷文化園,成為青瓷小鎮的核心區塊;2014年,青瓷小鎮成功創建4A級旅游景區。歷經千年窯火淬煉后的上垟鎮,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創客”慕名而來,成為一個“宜業”“宜居”還“宜游”的特色小鎮。
如今,小鎮里已吸引21家青瓷企業、235家青瓷商鋪入駐,“青瓷元素”已融入產業轉型、產品創意、小鎮提升的各個方面。龍泉在建設產業平臺、培育文化名企、培養產業人才等方面下功夫,使小鎮成為“眾創空間”。
青瓷小鎮管委會主任徐東華介紹,為吸引世界陶藝專家、國內外藝術大師在此集聚,依托青瓷的歷史價值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龍泉青瓷小鎮著力打造“國際瓷藝朝圣地”,盡享進一步匠藝千年、退一步山野悠然的小鎮生活方式。
據悉,青瓷小鎮以“文商旅”為核心開發理念,“瓷文化”“綠色生態”為紐帶,形成文商旅核心體驗區、青瓷創新工場、運動探奇基地、養生棲居生活區四大組團。“今年,我們扎實推進青瓷小鎮核心體驗區的區塊建設,包括披云青瓷文化園、1957創意設計中心、龍泉青瓷國際交流中心、小鎮商貿中心和青瓷產業園,同時規劃擬建設國際青瓷論壇基地、藝術瓷生產基地、陶藝創客村、千年青瓷水街等。”徐東華說。
“短短3年時間,小鎮不僅迎來了經濟和社會的繁榮發展,還引進10多位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在這里設立個人工作室,成為清華大學、中國美院、景德鎮陶瓷學院等高校教學實習基地,吸引越來越多的世界陶瓷文化交流活動在這里舉辦,成為龍泉青瓷對話世界的一個窗口。”王小榮說,通過精心打造,青瓷小鎮成為旅游、文化和社區為一體的新經濟形態。
聚焦傳統產業創意升級
小鎮古老而質樸,雞犬相聞的日子在此可以得到一個最好的答案。鎮子不大,依山傍水,安靜而恬淡。自然生態、歷史人文、青瓷工坊交相輝映,小鎮的居民大多從事青瓷制作工藝,祖輩流傳至今,日子過得平靜而充實。青瓷的韻味,毛竹的蔥郁,古民居的優雅,無不展示著青瓷小鎮深厚的文化底蘊。
記者了解到,在青瓷小鎮的建設過程中,政府始終堅持模式創新、機制探索。上垟是浙江省目前唯一一個采用“政府+大型運營商”模式建設的特色小鎮,構建“政府+市場”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模式。
為提高運營和建設效率,推行“政府+市場”的創新運營模式,青瓷小鎮積極引進上海道銘公司投資的30億元,對青瓷小鎮進行全方位打造,并在上海原“四行倉庫”邊設立4000平方米的“龍泉青瓷——人類非遺”展示中心,讓小鎮牽手世界。
王小榮表示,產業是一個地方發展的重要支撐,更是融入“一帶一路”的基本元素。龍泉正在重點補齊青瓷產業在強化瓷、文化創意、包裝、品牌、標識、銷售模式等方面的短板,做大做優做強,既要建好“大師園”,又要謀劃建設創客“未來園”,形成高級藝術瓷與現代創意瓷競相綻放的格局。
據徐東華介紹,青瓷小鎮正在努力打造“三個一”的閉環產業系統,即打造一個青瓷產學研基地,填補青瓷上游產業研發、設計等環節的缺失;打造一個青瓷品牌,豐富青瓷產業環節下游對品牌的識別度;打造一個運營平臺,建設上海、上垟兩個窗口,解決銷售渠道狹窄問題。
“通過‘三個一’的打造,促使上垟成為青瓷產業鏈的發動機和產業聚焦地,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化基地’完整的產業生態鏈。預計到2020年,小鎮總投資將超過50億元,實現總產出30億元,旅游門票收入2億元,旅游人數100萬人次。”徐東華說。
案例二:和合小鎮:和合圓融 穿越古今
在山間恣意流動的云霧籠罩中,天臺縣開始了新的一天。走進位于浙江省天臺縣境內,“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5A級景區天臺山,在城市霧霾中枯萎的身心似乎都在濕潤的森林中蘇醒過來,無怪于寒山、拾得“和合二圣”選擇這里隱居。
依托著天臺山傳承至今的和合文化,在一條“赭溪”貫穿的山谷里,一個以“旅游為形、文化為魂”,講述中國故事的和合小鎮,在綠水青山間鋪設開來,讓和合文化在今天又煥發出別樣的魅力,并于今年1月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42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
當充滿中國傳統哲學智慧的和合文化遇見其發源地的山川人物,這個以文化和旅游為產業核心的特色小鎮,究竟如何將抽象的文化落地生根、讓人穿越古今呢?
“一心兩帶三區”建文化旅游小鎮
兩位憨態可掬的少年,一人手捧禮盒,一人肩扛荷花。看到“和合二仙”的畫像,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家庭和合,婚姻美滿”的寓意。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合二仙”又被賦予新的象征意義,它是“和合文化”的象征,也是“和諧社會”的象征,飽含“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寓意。
按照天臺縣建設“佛宗道源地、心靈瑜伽園、品質天臺城”和打造“和合圣地”的總要求,天臺山和合小鎮以“和合文化”為靈魂,以人文體驗與自然風景旅游為主體,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養生文化傳統為特色,打造了一個富有濃郁人文氣息的旅游特色小鎮。
天臺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主任芮明望介紹,和合小鎮占地3.6平方公里,總體規劃建設時間為3年至5年,規劃期內共計劃安排項目30個,總投資約為56.1億元,按5A級景區標準來建設。
“目前小鎮入駐企業共52家,其中本年度新入駐企業2家。建成項目4個,在建項目6個,下階段預備簽約落地項目5個,今年預計可實現投資6億元。”芮明望表示,在資金上,天臺已經向國開行融資7億元,正在籌建10億元的小鎮開發基金。
在布局上,和合小鎮采用“一心兩帶三區”的布局理念,總體形成“一心為核、兩帶引領、三區并進”的格局,重點營造“隱于山林”的小鎮意境。其中,“一心”就是和合文化體驗中心,包括“和合人間”文化園等重點項目。“兩帶”就是東西向的小鎮復合功能體驗帶和南北向的萬松徑佛緣和合體驗帶。同時,和合小鎮還以“和合圓融”為統領,由西向東依次構筑“迎園(天臺門戶旅游區)、聚緣(和合文化中心區)、修圓(和合天堂養心谷)”等體驗區,規劃建設旅游集散中心、中華和合文化論壇永久會址、和合小鎮標志雕塑、蓮花廣場、寒山書院、拾得集和傳教院等項目。
“通過自東向西逐步塑造由‘靜謐’向‘動感’過渡的特色小鎮景觀風貌,隱喻表達和合文化中‘出世’與‘入世’的和合、兼容。”芮明望介紹,小鎮功能板塊間通過交通、景觀和公建設施體系的組織,實現緊密串聯。
搭建文化為核的產業框架
和合小鎮四大主導產業齊頭并進,旅游文化產業是其重點產業,包括姻緣產業、工藝產業、文化傳播產業和修心度假產業。整個小鎮就是一個休閑旅游區,由山水、田園、古道、廟宇、博物館等要素構成觀光體驗一體化、全域化的發展格局。
其中,旅游集散中心項目是天臺山和合小鎮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該項目總用地1400畝,規劃總建筑面積5.4萬平方米,總投資8.1億元,擁有停車位1500個,日均容納車輛5000車次,能同時接待游客近2萬人次,將是全國一流的旅游服務接待中心。項目在設計上充分依托地形山水,巧用造景、借景手法,有機融入天臺山特色文化,旨在打造一座“功能完備、設計人性、特色鮮明、文化縮影”的天臺山旅游門戶。游客中心將在國慶后啟用。
另外,“和合人間”文化園也是天臺山和合文化小鎮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該項目用地面積為60畝,總投資2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0.8億元。“和合人間”文化園董事長沈中明表示,為了弘揚天臺山文化,由5幢老廠房改建而成的“和合人間”文化園面向全世界征集了有關天臺山文化的史料和文物,組建“天臺山和合人間博物館”,并已對外開放。
芮明望告訴記者,和合小鎮今后將重點向文化、旅游、產業、社區功能方向發展。在文化方面,將重點發展“和合文化”的研究、展示、體驗、交流、傳播等文化功能,將培育發展以“寒山拾得”“劉阮遇仙”等“和合文化”為主題的影視、動漫設計開發,一根藤、五線菩提等特色手工藝品、紀念品設計開發。通過天臺獨特的地域文化整合、提升小鎮內的產業,增加其吸引力。
例如,和合小鎮以天臺獨特的市級非遺一根藤、國家級非遺天臺山干漆夾苧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為依托,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和合精神,展示打造全省乃至全國較大的和合工藝展示、銷售、交流基地,重點建設非遺博物館、和合夢工坊、拾得集等項目,延伸產業鏈。,同時,重點結合村莊經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如傳教村以香文化為特色產業,形成香制品加工、品味、銷售為一體的佛教文化傳播創意村。
同時,和合小鎮創建之初就定位為旅游類特色小鎮。圍繞修心度假產業,目前小鎮內規劃有溫泉山莊、禪修院等,依托天臺山的和合養生文化,面向中高端消費群體,大力發展養心度假產業。此外,天臺在特色化改造小鎮范圍內的和尚文、下松門、墻頭曹、峧頭等村莊,開發經營精品民宿、特色旅舍、生態休閑農場、精品“農家樂”等鄉村旅游項目,打造小鎮建設的特色亮點。
專家視點:浙江特色小鎮構建的維度與路徑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過去經濟發展采用的低端、高耗能、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各種弊端不斷顯現,GDP增速逐步減緩,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如何尋找新的發展動力引擎,促進產業創新、產業升級,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態勢,已成為熱點問題。
特色小鎮建設對于消化產能過剩、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進脫貧攻堅和經濟提質增效,具有多重疊加效應,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突破口。
在珠三角長三角多個專業鎮發展遇到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產業集成度不高等發展瓶頸時,特色小鎮如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諸多問題,聚集更多有創新要素,實現功能疊加、產生良性循環,打造“產城人文”一體的新型空間,是個核心難點。
筆者認為,特色小鎮在業態策劃、平臺構建、品位提升等方面需要滿足有產業、有文化、有生活、有景致、有品牌五大維度的要求,才能說是真正有靈魂的特色小鎮。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特色小鎮以獨特的產業定位、深厚的歷史人文積淀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對區域經濟產生強有力的支持。縱觀諸多具有國際影響力與持續發展能力的特色小鎮發展軌跡,可以發現,特色小鎮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于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并有效嵌入更廣闊區域的產業集群。
建構特色小鎮所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但其核心的基礎是產業,依靠產業來集聚人口、發展經濟、提供服務。產業選擇決定特色小鎮的發展未來,如何找準特色、凸顯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鎮建設的關鍵所在。
特色小鎮所形成的產業發展平臺,要求既有產業內分工,也有產業間分工,形成集特色產業的創新、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產業空間。成功的特色小鎮可以集聚市場主體、提升產品競爭力和有效供給能力,集聚高端要素、提升創新能力,可以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區域發展勢能。
通過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要素鏈的有機融合,優化產業生態、提升產業創新環境,最終形成一個融文化創意、研發創新、成果轉換及體驗應用于一體的特色產業系統,并構建起域內相關主體共同參與的知識技術共享共創機制,形成創新網絡,實現創新的持續循環滾動,并進一步強化推動區域范圍內產業的發展能級。
操作層面,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可以從自身產業優勢或資源優勢出發,按照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要求,發揮自身的優勢,避免重復建設和低水平惡性競爭,確定發展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培育龍頭企業,發揮帶動效應,并大力發展配套產業,在地域和空間上形成產業聚集,暢通產業信息、增強產業活力、提高產業發展的規模效應和綜合競爭力。
我們以浙江余杭藝尚小鎮為例,看其如何進行產業定位并營造產業生態圈。杭州作為中國電子商務之都、跨境電子商務之都及女裝之都,為藝尚小鎮將時尚產業作為特色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藝尚小鎮位于杭州余杭臨平新城,緊鄰國家級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杭州四季青、喬司服裝加工區和海寧皮革城等區域產業集群基地。小鎮在產業定位上以時尚服裝等產業為特色,兼具時尚設計發布、時尚教育培訓、時尚產業拓展、時尚旅游休閑、跨境電子商務和金融商務六大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藝尚小鎮把實體經濟與推進國際化、體現文化特色及加強互聯網應用緊密結合,并以“時尚+”的思維,跨界融合,不斷將其他高創意、高市場控制力、高附加值、能引領消費流行趨勢的產業吸納入整個時尚產業生態系統中,著力打造集高端設計研發、智能生活制造、時尚藝術傳播、展示體驗消費及人才創業創新為一體的時尚名鎮。
為延長時尚產業鏈,藝尚小鎮配套大數據、云服務、培育孵化、設計研發、時尚教育、電子商務、智造物流等一系列服務產業,打造“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時尚創意產業新生態。
同時,藝尚小鎮積極打造華東乃至全國珠寶、黃金、首飾設計研發展示中心,并攜手中國聯通創新研究院、孵化器和大數據運營商,打造以設計、智造及營銷為核心的云服務平臺。小鎮還引進全球面料圖書館、中國絲綢博物館服裝分館,為設計師降低原料、技術、生產、銷售、資金成本,提高投入產出效率。
藝尚小鎮根據時尚產業的特點,在人才扶持和時尚活動舉辦等方面也實施了多項政策和舉措助力產業發展。通過“中法青年時尚設計人才交流計劃”、舉行國內優秀服裝設計畢業生選拔活動、參加倫敦大學生時裝周、與國內知名高校如上海戲劇學院及北京服裝學院等對接、組織到國際一線時尚品牌總部游學等項目,培訓和聚集大量行業高端人才。
小鎮還與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法國時尚學院、中法時尚合作委員會達成合作協議,建立了中國服裝行業“十三五”創新示范基地、中國服裝國際時尚交流基地、中國服裝協會電子商務創業創新戰略研究中心等機構,并成為“中國服裝論壇”永久會址。多管齊下,構建了集時尚產業鏈、人才創新鏈和配套服務鏈于一體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文化報 2016-10-0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