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人類社會大致經歷或正在經歷采集漁獵經濟、農牧業經濟、工業經濟、后工業經濟(或曰服務經濟、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等形態。不同的經濟形態,反映了不同時代人類經濟活動的結構和特點,可以比較客觀全面地表述人類社會經濟文化與生產力的發展與進步。
考古學與歷史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漫長的人類歷史歲月里,采集漁獵時代占到了99%,可以說,采獵經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最原始的一種經濟形態。這一時期,人類的生存方式與其它動物沒有太大差別,還不存在“人猿相揖別”的客觀條件。
對人類文明具有奠基地位并產生重大作用與影響的,當數農業經濟時代。新石器時代出現了原始農業。農業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由利用自然發展到改造自然,用勞動生產所需要的東西,由此“人猿相揖別”。
農業的產生,標志著人類對自然的由攫取到生產、由適應到改造的進步。農業生產的相對定居,農業勞動的季業性特點,保證了經濟文化的相對穩定性和連續性;提供更多的閑暇時間從事科學發現與文明創造,促使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積累。
工業是“用自然物資制造物品的各項事業”。工業社會既是在農業社會長久積累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更是對農業社會的超越。近代以來,人類所享用的物質與精神文明,在某種程度上完全有賴于“工業革命”的成就。盡管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促進了近現代城市化進程,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帶來了深刻的社會關系變革,但它畢竟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為時甚短,所以,截至目前,工業與城市文明還沒有完成替代農業文明的全過程。
受傳統思想與文化影響,人類文明呈現出民族、地域、產業、宗教的多樣性特征,工業與城市文明不足以全面反映人類文明形態。至于后工業經濟時代,一方面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工農業不斷發展的產物;另一方面離開實體產業,信息與服務產業再發達也無法解決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需求,所以是否存在真正的后工業時代還是一個值得斟酌與探討的問題。
總而言之,原始農業作為農業的初級形態是非常落后的,來自于生產實踐中的經驗和技能積累,是一個漫長過程,常常需要成千上百年的時間。因此,農業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部門和基礎產業也是一個緩慢過程。
某種意義上說,有了農業,才真正開啟了人類社會的歷史。農業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母體,深刻影響著數千年以來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
樊志民: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館長,兼任國家社科基金歷史組評審專家、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項目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陜西省科技史學會副會長、陜西省社科規劃辦史學專家組成員、民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委員會副主委、楊凌區政協委員等職。大農圈特邀駐場專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大農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