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對貧困群眾的走訪中,我們問道:“你身體健康,為什么不自己做點產業,養牲畜、做種植,有什么困難嗎?”一位貧困群眾回答我們說:“我只讀了小學一年級,沒有技術,什么都不會。”這樣的尷尬場景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并不是個例,其它地方也有發生。
“一些地方,脫貧攻堅存在著‘跑死縣干部、累死鄉干部、閑死貧困戶’的狀況,你們覺得正常嗎?”前不久白玉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松吉尼瑪的話引得臺下聽眾陣陣大笑。笑過之后,有人低頭沉思。這種“釣魚的不急,背胡婁的急”的狀況背后,反應出了貧困群眾的思想貧困問題。
值得我們警惕的是在扶貧道路上一些貧困群眾在獲得政策強力支持的同時,也滋生了“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如果任由這種思想蔓延,脫貧攻堅將變得更加困難,而脫貧后返貧則如雨后春筍。如何擺脫這種坐等“天上掉餡餅”的思想怪圈,甩掉他們身上“劉阿斗”的影子,關鍵就要解決思想問題,激發內生動力,讓他們從被動消極脫貧向積極主動脫貧轉變。
如果把貧困群眾的脫貧比作一輛奔馳的跑車,那貧困群眾的思想就是這輛脫貧跑車的發動機,要讓這輛脫貧跑車保持高速前進,就必須要把握好貧困群眾思想發動機這個關鍵。要從貧困群眾思想下手,認真查找思想貧困的原因,把好脈,找準病根子,依病開方,徹底解決貧困群眾思想貧困的問題。
把好脈,就是要理清貧困群眾思想貧困的內在原因。是他們真心甘于貧窮,還是認為脫貧致富遙不可及;是他們害怕失敗,還是已經習慣于懶惰依賴;是我們黨員干部工作存在缺陷,還是群眾心存疑惑沒有信心,只有把好脈才能開好方。
開好方,就是要給出解決貧困群眾思想貧困的辦法。扶貧黨員干部要和貧困群眾常溝通,常交流,了解掌握不同貧困群眾思想貧困的原因,因戶施策,因人指導,精確診治思想頑疾,只有開好方才能徹底解決思想貧困的問題。
修好脫貧“發動機”,激發脫貧內動力,全面決勝脫貧攻堅,我們不僅要做好物質扶貧,更要做好思想扶貧。送志氣、送信心是我們扶貧的第一步,這一步走好了,才可能實現弱鳥先飛,至貧先富。
(作者單位:四川省合江縣檔案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