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給出了十三五規劃建議后,從國家到地方的相關規劃都開始進入“修改季”。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主席親任十三五規劃建議起草組的組長,歷時9個月。可以認為,今年的十三五綱要建議是中央領導高度參與的一次,因此明年的十三五規劃將帶有強烈的“習模式”。
正因為如此,如何解讀十三五規劃的內涵和特點就顯得十分重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日前在國新辦新聞會上,對十三五建議進行了解釋說明,其中關于人口城鎮化與戶籍的看法值得關注。
楊偉民表示,這次建議提到城鎮化率的時候有兩個說法,一是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55%,二是在發展目標中表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據了解,習近平主席專門就此問題作了解釋,我們現在雖然看起來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5%,但是質量不高,主因是現有的城鎮7.5億常住人口中有2.5億左右的人沒在城鎮落戶,沒能在城鎮享受到相應的公共服務,也沒有相應的市民權利。
楊偉民稱,現在來看,中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性條件是勞動年齡人口減少,農民工增長速度在下降。2014年外出農民工增長速度已經到了1.9%,而今年上半年的增長速度大約是0.1%。照此趨勢,未來常住人口城鎮化的速度將會放慢,而城鎮化率取決于進城農民工的數量。農民工的問題不僅是數量原因,一個過去研究得不夠的問題是,農民工相當多一部分干到40歲左右就離開城市,因為不能在城市定居,他們就回到原籍了。這就意味著,每一個農民工一生在城市的勞動年齡時間比在城市的就業人口少了接近20年。
楊偉民主任分析到這里,我們應該看到中央考慮這個問題的出發點了——虛假的城鎮化率掩蓋了勞動力浪費問題。這里衡量勞動力的利用率是根據他在城里工作的時間。農民工從城市回到農村,農業是勞動生產率低的部門,大量農民工從高生產率部門回流到低生產率部門,這是經濟發展的大礙,它與人口紅利是逆流而行,過去勞動力從低生產率部門流向高生產率部門,才會帶來人口紅利。
那么,中央的這種看法會有什么政策含義呢?一個關鍵之處在于,中國未來驅動經濟增長還是要依靠城鎮化因素,但今后衡量城鎮化將會看戶籍城鎮化,而不只是常住人口的統計。在理論上,如果能以戶籍制度改革把農民工變成城里人,讓他們繼續在高生產率部門工作20年,中國就相當于又撈到了20年的人口紅利。盡管勞動力就業的實際情況遠比這個計算要復雜,但中央的這一分析會帶來一些政策變化。
在此次中央提出的十三五建議中,已經為相關調整做了政策準備了,而且設計了利益機制。據楊偉民表示,有戶籍改問題上,各地區除了思想上的認識不夠,還有不是有巨大的利益在其中。過去中國的城鎮化可以總結往往是“要地不要人”,即要土地建設指標,但不要勞民工到城里落戶。道理也很簡單,拿到土地指標可以掙錢,土地財政可以蓋房子,但人進來以后是要提供公共服務的。今后的政策則會調整為兩掛鉤,一是建設用地增量要和人口落戶數量掛鉤,說白了,人口進來多的地方,落戶多了就多給地;財政轉移支付要和市民化掛鉤,落戶多意味著義務教育、醫療這種政府支出要多,所以財政轉移支付要與市民化掛鉤。
對地方官員來說,這種利益機制意味著不同的“玩法”:今后各地的城市政府可能會掀起一輪“搶人大戰”,而且在戶籍政策上會加快推動。因為搶到人來落戶就相當于搶到了土地指標,相當于搶到了轉移支付,同時還能部分解決勞動力的問題。這種轉變對于市場可能會有不小的影響。
中央在戶籍城鎮化問題上已經劃出了新的游戲規則,而規則的改變會帶來不同的政策,以及地方政府不同的“玩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安邦咨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