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說的理由其實比較充分。
首先創業是將效率引入到非效率領域。一般來說,管制程度高的領域,效率就低,而市場程度高的,效率就高。
90年代初期的時候,出口是管制的,商品通過一家一家的國有專業外貿公司銷售,比如醫保、五礦、輕工等等,之后格局就打破了。許多人參與到國際采購代理這一行業,可能就是臥室里擺一臺傳真機,提供更為細致的服務,這個過程中,中國也逐漸成為貿易大國。
其次創業是由離散到規模化。離散意味市場中并存眾多小型經營體。
從七十年代末期以來,鋼鐵領域一直是創業熱門。原因不在于中國鋼鐵企業數量少,而是規模一般都較小,除了當時的寶鋼。導致一個問題是,新投資,基于稍大的規模,很快可以形成市場優勢,這樣推動資金不斷流入這一領域。
那么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很多領域,其實已經完成了將效率引入,以及規模化的進程。
當然,我們會注意到,今天有許多互聯網+服務的,比如說一些餐飲,或者是上門服務,那么這里的關鍵不在于,今天新的模式下,效率提升了多少,而是服務業效率提升很緩慢,或者內在規模化的特征比較難顯現。比如說理發,你當然可以統一品牌,但是人們還是習慣就近剃頭。
今天,中國農業開始集約化,土地流轉、農房抵押貸款的試點,是在社會策層面逐漸放開了原來較為審慎的領域。同時市民消費升級,對農產品品質,無論是食品安全,還是口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之對應,冷鏈開始迅速普及,這些都提高了農產品商品化的門檻。農業需要適度經營,才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當然,小農經營很重要的優勢之一是,可以吸納非常化的勞動力,家里的爺爺,當然不可能去找工作,但是平時也會照看一下田里的作物,那么這就是非市場化的勞動力,不計勞動力投放成本。不過,隨著整體經濟環境的提升,以及人口的老齡化,就業門路的多樣化,非市場化的勞動力至少不像以前那么多了。農民的職業化正在成為趨勢。
這個過程中,互聯網將成為催化劑。娃哈哈崛起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與之對應的是電視廣告的迅速滲透,沒有這一前提,也就沒有迅速發展的快消品行業。互聯網很適合農產品的銷售,無論是2B,還是2C,互聯網大大降低了經營體接觸客戶的成本,以及提升了保留客戶的能力。
一畝田分析師認為,80后正在成為主流人群,這是說他們正在體現出復合優勢,能夠很好地將新的技術,包括很重要的互聯網技術和傳統領域結合起來。結論是在一段時間之后,互聯網+農業將會涌現眾多成功的創業者,成為創業的主戰場之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一畝田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