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增產增效模式”探析
針對我國區域和產業發展重大關鍵問題和技術瓶頸問題,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總要求,農業部明確了“兩個千方百計、兩個努力確保、兩個持續提高”的工作目標。在農業部的統一部署下,自2013年開始,中國農業科學院先后組織開展了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油菜、棉花、馬鈴薯、奶牛、羊等9個產業的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工作(以下簡稱“綠色增產增效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我國農業綠色、增產、增效提供了技術支撐,為“十三五”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儲備。
建立科研協同網絡形成農業科技攻關新格局
“綠色增產增效模式”通過整合分散的科研成果,從優良品種、土壤肥料、病蟲害綜合防治、節水灌溉、全程機械化、產后加工以及飼料選配、營養調控、高效繁殖、疫病防控等方面進行全產業鏈技術集成與模式再造,探索不同主產區、不同生態區、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最優解決方案,建立科學規范、可復制可推廣應用的綜合技術生產模式。據統計,9個項目共組裝集成 115項先進適用技術,構建了25套綜合技術生產模式,為“十三五”期間農業綠色、增產、增效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和儲備。
經過3年的努力,“綠色增產增效模式”構建了“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新型農業生產技術體系,成效顯著。實現了生產生態、農機農藝的協調發展。如玉米項目構建了“農機農藝六配套”的技術模式。油菜項目以適合機械化收獲的新品種“中雙11”為核心,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多熟制條件下低損失的油菜機械化收獲。實現了全產業鏈學科間協調推進。打破“單打獨斗”的狀況,按照“品種為主體、水肥藥械種植養殖一體化”全產業鏈思路,根據產前、產中、產后不同階段的技術需求,9大產業不僅整合了農科院內有關團隊和不同學科聯合攻關,還廣泛吸納了地方院所、推廣機構等單位優勢學科團隊共同參與、協同攻關,構建了“集團軍式”大聯合大協作高效協同攻關網絡,形成了上、中、下游緊密銜接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組織體系,構建了服務全國的農業增產增效生產技術模式研究、示范、推廣協同攻關聯盟。實現了創新聯盟組織體系協調發力。聯合國家、省、市各層面的優勢特色團隊,與地方政府開展務實合作,強化與農技推廣部門、涉農企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的協作,把研究工作與地方政府的“三農”工作結合起來,形成了上、中、下游“一條龍”的農業科研協作模式和全國“一盤棋”的農業科技攻關新格局。集成各加盟單位研發的一系列先進適用技術,構建多學科集成的“一體化”農業生產問題綜合解決方案,為解決科技與生產“兩張皮”問題和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堅持綠色理念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綠色增產增效模式”在設計時,緊緊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的原則提出研究內容和工作任務,實施過程中,把節肥、減藥、節水作為核心目標,集成的技術、形成的模式充分體現出生態環保的理念。
農藥化肥實現“雙減”。自動蟲情測報、太陽能殺蟲燈、飛蛾誘捕器以及性激素誘殺等精確防控技術,使水稻、玉米每畝減藥30%以上。稻田養鴨肥田及精準施肥技術,每畝減少化肥施用量20%。我國首個植物免疫抗病毒蛋白生物農藥“阿泰靈”,可有效提高水稻的抗病性,明顯減低主要病害的發生。“一噴三防”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在不減產的情況下,減少農藥用量25%,病蟲害減輕40%。棉田釋放紅頸常室繭蜂對盲蝽防治效果達到65%。通過科學施肥,油菜實現每畝節本80元且增產8%。
節水保墑取得“雙贏”。小麥墑情自動監測技術實現適時適量灌溉,每畝節水90噸,水分利用率提高 15.4%。蓄水保墑與節水灌溉技術,有效解決了黃河流域棉花生產保墑和節水問題。水稻“麥畦式”濕種栽培技術,每畝節水150噸,節本150元。玉米貼茬播種技術保持了播種期土地墑情,在減少用水的情況下,保證了出苗率。化控抗逆技術有效提高了玉米抗旱能力。
控制農業污染多措并舉。高產高效鎘低吸收低積累技術模式,在污染超標5倍以上的重度鎘污染土壤上持續生產出安全水稻。大豆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不僅解決了秸稈焚燒污染環境難題,而且有蓄水保墑、培肥土壤的作用。
全生物降解地膜技術大大減輕了人工揭膜勞動力投入及殘膜污染,可有效解決新疆棉區嚴重的“白色污染”。奶牛糞污處理及綜合利用技術把糞污經過固液分離、有機肥加工、UASB厭氧、浮萍凈化等措施,將處理產生的水用于作物灌溉或再回用于養殖場,實現了循環利用,同時浮萍繁殖還可用于開發高附加值的生物質能源或飼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