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厘清政策性農業保險概念誤區

[ 作者:金融時報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9-14 錄入:吳玲香 ]

現在,許多人把農業保險稱為政策性農業保險,如果按照商業保險的路子農民并不買賬,于是,“政府補貼”似乎成為農業保險政策性的主要標志,也將有政府補貼的農業保險視為“正宗”。由此,農業保險有沒有補貼便成了分水嶺。而這種概念誤導了眾多保險公司追逐政府補貼式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不僅造成了惡性競爭,而且對于農業保險的根本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實際上,促進農業保險發展,并不在于有多少補貼,也不在于有多少政策性,而在于其選擇了商業保險公司化經營發展方式和組織制度。政府補貼引導只是一個補充條件,而非必要條件。這是因為,只要農業有了產業化的基礎,農民就會有保險需求和一定的保費支付能力,保費也可以自然地進入產業成本,由消費者來承擔,而不會成為農民負擔。但我們國家多年來的誤區是“商業化經營小農業保險”,被認為是政府補貼減輕了農民負擔,但保險公司因需要經營賺錢反而增加了農民負擔。這種概念上的混亂,源自于基礎的組織制度沒有選擇國際上通行的以互助合作保險再保險為主導的機制。

縱觀國際農業保險市場,并沒有政策性農業保險組織形式,因為只有互助保險、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才是三種主要的組織制度形式,任何一種需要保險的行業,首先需要選擇的不是補貼和政策性,而是適合其發展的組織制度形式,也就是內容與形式的匹配。其次才是政策的供給與支持。互助保險適合于農村市場,政府可以給予政策補貼立法支持;商業保險適合于衛星高鐵橋梁大型機械出口等保險,國家也可以給予政策補貼;社會保險適合于養老失業,國家也可以給予政策補貼。從此中可見,我們看到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提法是不科學、不準確的,應當予以糾正。

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鼓勵在農村發展互助合作保險,是因為互助保險與農民門當戶對,有利于發揮農業的組織優勢、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與災害做斗爭,低成本廣覆蓋地建立普惠性的農業保險保障制度。因此,其關鍵在于選擇怎樣的發展道路。我國自1930年以來的農業保險之所以沒有發展起來,問題主要出在道路的選擇上。

過去的農業保險一直是“老大難”,保險公司難干,農民也難以得到滿意的保險保障。2009年以來,保險業逐步改變了發展方式,采取了互助保險的道路,由政府支持、農民互助,協會組織以及商業保險管理,組成了統一戰線。而今,有了政策補貼的錦上添花,農民的滿意度和參與度將會越來越好,這將破解長期以來的發展難題,可見道路選擇是第一重要的。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金融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 | 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线路2区 | 午夜亚洲嘿嘿嘿在线观看 | 日日夜夜一区二区一区二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