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國際糧價悄然換錨:俄羅斯強勢崛起

[ 作者:見智研究所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2-30 錄入:吳玲香 ]

2016年,已陰跌數年前景看似將繼續黯淡的大宗商品,集體上演了絕地反擊,鐵、煤炭、石油、貴金屬和軟商品(糖、棉花、咖啡等)紛紛錄得大幅全年正收益。與此不相和諧的是,唯有小麥和玉米等糧價及與飼料價格密切相關的養殖業產品價格逆勢出現“負收益”。

圖:2016年大宗商品“收益”表現

wheat performs among the worst

除了厄爾尼諾讓人“大失所望”:全球主糧種植并未受到破壞性影響,糧食庫存不斷創出歷史新高之外,俄羅斯的糧食種植和出口的強勢崛起,并與傳統糧食出口國家和地區(歐盟、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激烈爭奪國際市場份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今年國際糧價的悲催表現。

圖:俄羅斯小麥出口量及全球出口份額

俄羅斯小麥出口量和出口份額

早在2010年美國農業部就預測俄羅斯在10年內,將在小麥出口方面超過美國。回頭來看這一預期何其準確,但俄羅斯僅用了一半時間,在今年就已超過美國,成為美麥在厄爾尼諾破壞性預期消散之后創出數年新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圖:俄羅斯小麥出口量超過美國

俄羅斯超過美國小麥出口

俄羅斯的農業生產在蘇聯解體之后,由于政策原因經過了一段黑暗時期。但普京上臺之后對農業重視有加,再加上油價崩塌和西方制裁的外部因素刺激,讓俄羅斯農業加快了崛起的速度。農業崛起不僅有經濟方面的考量,更有保持社會穩定和增加外交籌碼的重要作用。

由于俄羅斯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如可耕地面積廣袤、產地與出口港和出口目的地的距離較短等,讓俄羅斯在農業補貼大大少于歐美的情況下,仍在國際糧食市場上具有相當好競爭力,特別是在盧布貶值的環境下更是如此。

當前俄羅斯的農業崛起,從宏觀上來看主要得益于政府政策,微觀上來看主要得益于成本優勢。未來在政府政策保持穩定且更加傾向農業的情況下,其將繼續擴大國際糧食出口市場份額,俄羅斯因素對國際糧價的影響將變得越來越大。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政府政策

眾所周知,時至今日農業仍是“靠天吃飯”的產業,影響農業生產的最重要因素仍是天氣。但對俄羅斯而言,最重要的卻是政府政策。

蘇聯時期,俄羅斯的農業曾在70年代達到過“鼎盛”:約有2.2億公頃的耕地。在蘇聯解體后耕地面積連續15年縮減,到08年時剩1.95億公頃。常年存在的農業補貼機制在蘇聯解體后突然中止(蘇聯時期農業補貼占GDP的10%),高昂的農業生產要素和低廉的農產品價格讓農業生產和耕地隨之萎縮。

更要命的是,由于畜牧業的肉類價格也是農業補貼的“重災區”(當時蘇聯的牛肉價格僅是國際價格的1/4)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采取了進口肉類的政策,進一步打擊了國內畜牧業和其對飼料谷物的需求,致使農業“雪上加霜”。

但俄羅斯農業萎縮在普京上臺之后開始發生轉向,普京在就任初期就提出:

“我們最優先的任務是要將糧食產出提升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水平,并大幅降低整個國家對食品進口的依賴。”

貿易政策

此后俄羅斯農業迎來了密集的政府政策支持,其中貿易政策讓俄羅斯避免了重蹈歷史覆轍。2005年俄羅斯開始對進口肉類征收限制性關稅,繼而支持國內畜牧業發展和增加對國內飼料類谷物的需求。2008年開始提高小麥出口關稅,出現歉收之后又在2010年禁止出口小麥。一系列的政策增加了國內谷物的供給,防止俄羅斯再次陷入蘇聯解體后嚴重依賴進口,繼而持續打擊國內農業生產的惡性循環。

俄羅斯根據形勢實施階段性出口限制性措施,來保護國內農業的政策,被歷史證明是成功的。在2002至2015年間,俄羅斯的小麥年均出口增量達100萬噸以上。

圖:普京的“重農”政策讓俄羅斯小麥生產和出口量呈現趨勢性增長

普京之后的俄羅斯小麥生產和出口

結構性改革政策

除用貿易政策御敵于外,俄羅斯還在內部進行了結構性改革。前蘇聯時期的農業生產結構主要基于國有和集體所有制農場,解體后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家庭所有和小型私有農場兩種生產形態。

俄羅斯此后引入了農業控股的業態,實現規模化經營并垂直整合相關產業鏈(生產、加工和銷售)。相較于此前的業態,農業控股公司可以采用更好的育種、更多的化肥和先進的農業機械進行規模化生產且更加注重效率和盈利,將資本、農業科技和先進管理“完美”組合在了一起。目前農業控股公司控制了俄羅斯1/5的耕地,但產量占超40%,是俄羅斯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的主要來源。

補貼政策

此外,俄羅斯農業部還“模仿”美歐開始提供農業保險,為農業生產者提供帶有政府補貼性質的農作物保險;俄羅斯還設立了農產品價格穩定基金,旨在通過豐收年收儲,歉收年放儲的運營方式平抑國內農產品價格波動。

為建立畜牧業需求與谷物需求間的良性循環,俄羅斯還對進口優良畜牧育種、奶業基礎設施、豬肉和雞肉生產等提供政府直接補貼。當然,為合格生產者提供超低息貸款用于生產資料的購買也“不在話下”。2005年至2010年間,俄羅斯政府對農業的財政直接支持實際增長了135%(已經通脹調整的真實增長幅度)。

一石數鳥的農業戰略

俄羅斯“煞費苦心”扶植農業,其目的不僅僅單純停留提升國家糧食安全層面,還兼有經濟平衡、社會穩定和增加外交籌碼的多重考量。

經濟平衡

俄羅斯的財政收入在油價雪崩之前,近50%都依靠油氣收入,2014年在俄羅斯5555美元出口收入中,近三分之二都來自于油氣出口。所以,自油價從100美元/桶的神壇跌落之后,俄羅斯在2015年出現了近5%的財政赤字。但看似致命的打擊并沒有讓俄羅斯“如期倒下”。到2016年時,俄羅斯的財政赤字預計將縮減至3.8%。

在油價雪崩面前俄羅斯的“柔韌性”主要來自于其已多元化的經濟和出口結構。2015年時由于盧布大幅貶值,導致俄羅斯進口創歷史低位,但除油氣以外的出口卻保持強勁。在“風聲鶴唳”西方大肆唱空俄羅斯的2015年,俄羅斯仍實現貿易順差1460多億美元,糧食出口貢獻了200億美元的收入。在經濟“再平衡”方面雖然糧食出口僅占俄羅斯2015年出口總值的6.1%,占GDP的比重也僅有5%左右,但在補足俄羅斯“自給自足”短板方面卻是最為重要的一環。

圖:油價雪崩面前充滿韌性的俄羅斯出口結構

充滿韌性的出口結構

社會穩定

農業發展的好處絕不僅限于經濟層面,在俄羅斯的主要城市以外的廣大地區,其不僅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還扮演著社會“粘合劑”的重要角色。在俄羅斯經濟看似處在風雨飄搖之際,失業率卻穩定在5.8%,這其中農業對就業的“緩沖”功不可沒。(當然,低失業率掩蓋了隱性失業。俄羅斯企業在困難時期不傾向于裁員,而是傾向于降薪、減少工作時間或“放長假”,而農業勞動力的季節性需求也吸收了部分閑置的勞動力,起到了緩解隱性失業的作用。)

2016年5月,普京“進一步”簽署法案,“免費”贈送給愿意定居遠東的俄羅斯人每人一公頃土地,該土地前五年免稅,五年以后可以自由出售或出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給走投無路的人以“人生的意義”,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讓其充當天然的社會穩定器。

同時,俄羅斯地廣人稀,雖然70%的人口聚集在數個城市,但剩余的30%農村人口分布稀疏且范圍較廣,繁榮的農業不僅可以為低收入人群帶來更多收入,更可以帶來“歸屬感”。當前普京高達近八成的支持率,農業繁榮帶來的支持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外交籌碼

俄羅斯農業的快速崛起,部分也是受西方制裁的刺激。在2012年時,俄羅斯的農產品進口額仍高達460億美元,其中肉奶和酒類占超30%。2014年為“回應”西方制裁,俄羅斯開始禁止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盟等國進口農產品,大大刺激了國內的肉奶生產。以豬肉為例,2012年俄羅斯進口豬肉1百萬噸,2015年下降至30萬噸,同時國內生產量升超40萬噸(同期國內豬肉消費從320萬噸下降至290萬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方制裁正中俄羅斯農業的下懷。俄羅斯終于找到了一個機會,來扭轉自蘇聯解體后肉奶類進口導致國內谷物需求下降的負反饋循環。農業的自給也讓俄羅斯在面對西方時底氣十足,普京在今年7月宣布繼續將對歐盟的進口禁令延長至2017年年底。而歐盟因丟失了俄羅斯這一重要農產品出口市場“損失慘重”:豬肉價格跌回了11年前,牛奶價格幾近腰斬。為此,歐盟內部已經出現分歧,正在考慮盡早結束與俄羅斯的“對峙”。

可以肯定的,隨著俄羅斯完成肉奶類自給和進一步增加谷出口,其農業牌的分量也會越來越重。

得天獨厚的農業條件

在俄羅斯農業政策和戰略路線的護航之下,“人禍”已不再成為抑制俄羅斯農業充分發揮其巨大潛力的因素。而俄羅斯得天獨厚的農業條件,將使其在國際糧價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農用地面積

俄羅斯是全球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總面積1700多萬平方公里,跟整個南美洲差不多大。其中25%的土地,即約4億公頃都有潛在的農用價值,目前實際使用量僅有一半。

而潛在的全球變暖的趨勢,也將在長期有利于俄羅斯獲得多的農用地和更好的農業氣候條件。曾有研究氣候變化的美國科學家警告稱,若任全球變暖發展下去,最終美國可能不再適合農業生產,而西伯利亞將沃野千里。俄羅斯聯邦氣候變化問題委員會的研究結論則更加精確:全球氣候變暖將把俄羅斯適合“密集農業”的維度,向北“推移”600公里。

成本優勢

當然,在現代農業條件下,經濟成本至少與可用耕地面積同等重要,畢竟只有在經濟賬大體可行的前提下,才有對農地進行擴張的動力和意義。而在成本方面,俄羅斯具有可持續性的優勢。

以俄羅斯的主要出口品種之一小麥為例,俄羅斯生產每噸小麥的綜合成本不到100歐元,而相比之下,澳大利亞的成本接近200歐元。

圖:主要小麥出口國生產成本對比

俄羅斯生產成本優勢

與其它主要出口國在生產成本方面拉開差距的重要來源是俄羅斯的土地,也就是在上圖中的機會成本。如果將俄羅斯小麥生產成本的細項與澳洲進行對比會發現,俄羅斯的土地成本與澳洲相差懸殊。而考慮“壓低土地價格”有利于農地整合和促進農業生產,這與俄羅斯的整體政策框架和戰略相吻合,且俄羅斯仍有大量農用地“儲備”,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土地成本將持續為俄羅斯農業提供競爭優勢。

圖:俄羅斯土地成本與澳洲相差懸殊

土地價格相差懸殊

而對于谷物而言,總成本中除生產成本外,還有加工和儲存成本。就拿美國來說,堪薩斯小麥每年的儲存成本就要占到小麥總價值的6-9%。截至2015年,俄羅斯的谷物儲存容量在1.15公噸,且自2010年以來,新建容量與“退役”容量的比保持在1.5:1,讓俄羅斯近年來的谷物存儲能力超出生產能力10%左右。“持續過剩”的儲存空間限制了成本上升。

而對于農產品出口而言,運輸成本對于最終到岸價格及國際競爭力而言也至關重要。而俄羅斯谷物生產地與出口港口的距離,以及離出口目的地的距離,都相當具有競爭力。

目前俄羅斯谷物的生產地主要集中在最主要的“出海口”黑海附近,且在農業主產區中公路和鐵路網絡發達,更近的距離和更便捷的交通降低了俄羅斯谷物從產地運往出口港的成本。

圖:俄羅斯農業主產區

俄羅斯主產區集中

此外,俄羅斯出口港的位置與全球主要糧食進口國,如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土耳其、沙特等“近在咫尺”。

圖:占全球小麥進口量近50%的國家和地區位于俄羅斯的“服務區”

非洲中東糧食進口

俄羅斯糧食出口從生產成本到儲存和運輸成本方面都具有持續性競爭優勢,這也難怪在歐盟和美國每年向農業提供高達總產值近40%(約合每年800億美元左右)補貼的情況下,俄羅斯仍能在“弱補貼”的情況下(為加入WTO,俄羅斯承諾2012年糧食綜合補貼不超過100億美元,并在2018年前逐步削減至44億美元),以低價不斷搶占歐美傳統糧食出口市場的份額。

俄羅斯因素將在國際糧價中變得愈發凸顯

今年全球最大糧食進口國埃及“背叛”美國和歐盟轉而購買俄羅斯小麥,是俄羅斯搶占歐美糧食出口份額的最有力例證。俄羅斯的“攪局”讓號稱擁有國際糧價定價功能的美國期貨市場出現了“失靈”,美國的小麥農戶在期貨套保中遭受了損失。

一般而言,小麥農戶會使用期貨合約進行套期保值,來鎖定豐收時的價格,合約到期時其價格將與現貨價格重合。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最近到期的三個期限的小麥合約價格卻比現貨價格高出了25%,讓期貨失去了套保的功能。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小麥豐收且出口部分受阻,導致儲存設施爆滿,導致交割倉庫提高了隱含儲存成本。

而這或許僅僅是開始。俄羅斯計劃將在未來15年進一步將糧食出口量提升60%。除了俄羅斯內部政策和“天然稟賦”將持續對此提供支持外,最重要的外部條件:盧布和美元匯率,也將在美聯儲的升息預期下,繼續有利于俄羅斯農業出口。此外,由于俄羅斯谷物收割期早于其它主要出口競爭對手,隨著其出口份額的增大,其在對國際糧價的定價方面的“先發優勢”也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俄羅斯的糧食出口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打破自蘇聯解體以來,肉奶類進口——飼料谷物需求下降——農業生產凋敝的負反饋循環的手段之一。根據農業自給的需要,不排除俄羅斯在獲得更多國際市場份額之后,調整農產品進出口政策。彼時,俄羅斯的一舉一動將更加牽動國際糧價的“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爾街見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州国产一线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小说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免费大片 |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 | 熟女偷拍中文字幕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