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專題欄目 > 深化農村改革方案專題

陳文勝:經濟進入快車道后湖南“農口”怎么辦?

[ 作者:陳文勝?王文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7-05 錄入:吳玲香 ]

內容提要:湖南經濟已經進入“快車道”,工業化的引領作用毋庸置疑,但作為農業大省,離開農業現代化這一基礎,湖南的核心競爭力就難以形成。在實際工作中,一些人在思想認識上有誤區,片面地認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任務就是促進工業發展,形成了“唯工業化論”的主導思想。而無論是組織機構、人員編制還是干部隊伍,以及所占有的行政資源,農口系統都是其他部門難以匹敵的“航空母艦”,體系覆蓋了我省60%以上的人口和國土面積。無論重不重視,都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省、市、縣、鄉各級政府的行政成本、財政成本、政治資源和社會資源對三農的投入。因此,推動我省三農工作發揮出放大效應,既是適應全球需求結構重大變化、增強我省經濟發展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在后世界經濟危機時期國際競爭中搶占制高點、爭創新優勢、實現后發趕超的必然要求。

當前湖南經濟已經進入“快車道”,工業化的引領作用毋庸置疑,但作為農業大省,離開農業現代化這一基礎,湖南的核心競爭力就難以形成,經濟持續發展就缺乏后勁。據我們調研發現,工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得到了全省上下的高度認同;而無論是各級政府(即使是鄉政府)還是農口系統的職能部門,對三農工作大多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求穩心態,遠沒有積極作為,農業也就未能為湖南經濟發展的總量作出應有的貢獻。這一情況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一、誤區:新型工業化怎能不涵蓋農業現代化

“一化帶三化”是省委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刻分析湖南發展現狀,準確把握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而作出的戰略決策。然而,在新型工業化促進湖南經濟取得巨大成就面前,一些人在思想認識上產生了誤區,片面地認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任務就是促進工業發展,忘記了“一化帶三化”的戰略任務是以新型工業化帶動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即農業現代化)發展,從而將新型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割裂開來,在實際工作中形成了“唯工業化論”的主導思想。誠然,當前工業的放大效應明顯,抓工業更容易看得到實際效益。但是,作為農業大省,離開了農業現代化這一基礎,省委提出的增強湖南經濟總體實力,加快實現后發趕超、富民強省的戰略目標就成為空中樓閣。顯然,“唯工業化論”是對省委省政府新型工業化戰略思路的曲解,也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行為,缺乏應有的戰略思考。

抓農業現代化就是抓新型工業化。發展現代農業對于推進湖南新型工業化具有決定性作用,因為農業現代化是新型工業化的基礎,它為新型工業化發展提供基本生產要素、消費市場和“第一車間”。對湖南這樣的農業大省來講,只有農業發展了、農民富裕了,工業化發展的成果即工業產品,才能夠有更廣闊的消費市場。只有通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來提高對工業品的消費,新型工業化才有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同時,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就是農業的水利化、機械化、信息化,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市場化、產業化、標準化,生態化、組織化、企業化、專業化,提高土地的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與競爭力的過程,需要把農業發展直接納入到工業體系和工業化進程中來,用現代工業的發展思路與管理理念來發展農業;用現代工業生產的辦法推動農業生產;用現代工業科技與管理方法進行農業生產管理;用現代工業設備來武裝農業;用工業的標準化生產與專業化分工貫穿農業生產全過程;用工業的市場意識與營銷思路來提升農業的附加值,提高農民和農業組織程度,實現集約生產與綠色生產。因此,需要旗幟鮮明地指出,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就是新型工業化的過程,抓農業現代化就是抓新型工業化,沒有湖南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推進湖南的新型工業化。可以說,湖南發展的最大困難在農業,而最大的希望也在農業。只有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達到工農結合、城鄉融合的新境界,才能實現黨中央提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目標。

“一指彈鋼琴”只能聽到單調的琴音,“十指彈鋼琴”才能奏出華麗的樂章。工業化的推進從來不是孤立進行的,缺乏農業、農村的基礎承載力、資源保障力和消費拉動力,工業化與城鎮化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業化處于核心地位。但不能就“工”說“工”,要和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結合在一起,還要和世界經濟走勢聯系起來考慮。因為工業化并非化工業而是化農業,城市化并非化城市而是化農村、化農民,新型工業化必然涵蓋農業現代化。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無一不是建立在工業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協調推進的基礎之上的,而盲目偏重工業,忽視農業、農村的協調發展導致的“拉美現象”,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二、突破:沒有三農放大效應,就沒有湖南持續發展的戰略保障

在“唯工業化論”思想的影響下,認為抓農業是個“吃虧”的買賣,只有穩定效應,沒有放大效應;既然中央把三農工作列為重中之重,不重視不行,但真正重視就“吃虧”。而真正不重視就不“吃虧”嗎?無論你重不重視,都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省、市、縣、鄉各級政府的行政成本、財政成本、政治資源和社會資源對三農的投入。

在我省財政支出中,對三農投入的增長速度與比例前所未有。據統計,近7年來,中央財政安排用于“三農”各項支出的年均增幅超過了20%,其中2008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增長了37.9%,2009年也增長21.8%。湖南是中央財政支農的重要受益地區,且省財政支農惠農的力度也越來越大,2008年省財政支農支出197.4億元,增長42%,較財政總收入增長幅度多出25.5個百分點;2009年農林水事務支出262.6億元,增長23.6%,較財政總收入增長幅度多出11.1個百分點。

在我省的行政組織體系中,農口系統的數量規模和覆蓋面無與倫比。省、市、縣三級政府組成農口部門和直屬行政事業單位中涉農部門或單位;以及其他綜合部門或單位中涉農的處、科、股室;加上2400多個鄉鎮和40000多個行政村,無論是組織機構、人員編制還是干部隊伍,以及所占有的行政資源,農口系統都是其他部門難以匹敵的“航空母艦”,體系覆蓋了我省60%以上的人口和國土面積。

但持續大幅增長的三農投入和龐大的行政組織體系,有不少卻成為了我省趕超發展中的閑置資產。據統計,2006年、2007年、2008年全省第一產業的增長幅度分別為4.8%、4.6%、5.3%,而同期GDP增長分別達到12.1%、14.4%、12.8%。農民增收主渠道還是外出打工,2009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910元,雖然較上年增長9.3%,但據省農辦統計,貢獻最大的是工資性收入,貢獻率達到43%。

為什么如此龐大的農口系統僅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發揮了穩定效應,并未在推動“三農”發展上發揮出放大效應?據調查,湖南農口系統的積極性尚未得到充分發揮,“政府口號農業,農民口糧農業”的現象突出。一是喊口號,不行動。由于農業屬于基礎性產業,抓三農工作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卻要面對比工業更為復雜的局面和付出更多的汗水。部分領導急功近利,重工業輕農業,重城市輕農村的思想根深蒂固,“口號喊得響、行動不落實”,影響到農口系統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混日子,磨洋工。當前縣鄉財力特別是鄉鎮財力大幅“縮水”, 部分鄉村債務沉重,而轉移支付力度有限,農口許多想干的事干不了。同時農村維穩壓力在增大,社會治安、計劃生育等都是一票否決,以至農口系統特別是基層組織對抓三農工作缺乏動力和“激情”。在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三是有想法,沒辦法。部分農口領導干部思想不解放,因循守舊,憑經驗辦事,按傳統辦事,閉門造車,缺乏改革創新精神,對形勢缺乏清醒認識,對本地優勢缺乏充分調查,找不到工作的突破口,抓不住農業農村發展的著力點。同時,黨委政府涉農工作機構設置過多,職權比較分散,“多龍治水、多頭管理”的格局有待進一步打破。

當前,以“轉型促發展”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線,而人均GDP已臨近3000美元的湖南,正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挑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成為當務之急。農業是一切社會的基礎,擴大內需的最大市場在農村,而縱觀現代社會的經濟現象,絕大多數的經濟危機都會在農業上找到出路,農業是經濟危機的避風港。我們的“世界工廠”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特別在當前的世界經濟危機中,出口可挖掘的潛力越來越小,要大規模地擴大出口市場已經不再現實,再加上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的興起,我們已有外貿主導型經濟模式的可持續性越來越小。在人民幣升值、國內勞動力等生產成本不斷大幅度上升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般工業產品價格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需要不斷淘汰低效能、高消耗的加工業,逐漸重點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的產業,我們正處于經濟轉型和戰略機遇的關鍵時期。只有通過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糧食市場競爭力,來全面提高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和廣闊的農村市場需求的大升級,從而全面擴大內需來推進外向型經濟向內向型經濟的順利轉型,促進經濟健康發展,應對世界經濟新形勢,全面提高湖南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推動我省三農工作發揮出放大效應,既是適應全球需求結構重大變化、增強我省經濟發展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在后世界經濟危機時期國際競爭中搶占制高點、爭創新優勢、實現后發趕超的必然要求。

三、關鍵: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促進湖南經濟的快速飆升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湖南的農業發展戰略思想和整體戰略布局,需要從更廣闊的國際國內發展的大格局中來規劃。發展現代農業要納入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視野,因為現代農業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要求就是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而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發展現代農業不僅是新型工業化的具體要求,而且為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發展機遇與廣闊的發展空間。

1.用抓工業的激情振奮農村工作的積極性。以思想大解放推動農業大發展:以各級黨委、政府的黨政領導和各級農口部門的班子成員為重點,以抓工業那樣抓項目建設為手段,以農業的項目建設為重要內容,明確任務到人,責任到位,進行嚴格考核,促進各級領導用抓工業化、城市化的熱情來抓農業、農村現代化。以工業現代組織管理理念指導農村管理體制改革:緊密結合城鄉統籌發展和財政省管縣等體制改革的要求,理順省、市、縣、鄉、村多個層次的關系,促進農口內部的有效銜接及農口與其他各類社會組織之間的協調,形成合力,并完善責任體系,健全工作考核辦法。以工業人力資源管理方法煥發農口干部活力:暢通干部“上”、“下”渠道,加強城鄉干部交流任職,將“三個不吃虧”的選人用人導向落到實處;建立健全使干部的實績與報酬掛鉤,同地同酬,城鄉差距合理的薪酬機制;著力提升農口系統干部素質,引進高素質現代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充實農口干部隊伍;加強對農村基層一線干部的關懷,加大對優秀干部的表彰和宣傳力度,樹立典型,鼓勵改革創新,大膽干實事。

2.用抓工業的大產業理念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途徑。湖南農業之所以不能產生經濟價值鏈上的放大效應,首先是缺乏清晰的大產業思路,受困于產業化瓶頸,突出表現為龍頭不強,規模不大,加工不精,鏈條不長,流通不暢。化解農業產業化瓶頸,關鍵要以工業化大產業理念在“拉長產業鏈”上尋突破。而拉長湖南農業產業鏈的根本出路在于“精”加工和“深”加工。湖南缺乏年產值過100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產業化組織競爭力弱,必須以大產業大集團的思路來抓湖南農業產品的精深加工,著力打造農產品加工業的“航空母艦”,用工業手段提高農產品的價值,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有效促進農業產業化。

3.用抓工業的品牌理念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湖南是傳統農業大省,農產品十分豐富,但農業是粗放型的產業,農產品是粗放型的產品:品種很多,沒有品牌;農業企業很多,沒有王牌。很多有特色的土特產,品質非常不錯,生產也不是問題,主要是加工和銷售問題:精加工很少,知名品牌少,特別是沒有幾個能在全國叫得響的核心品牌;有競爭力的農業產業少,上規模的農業企業少,嚴重影響了湖南的農業競爭力。面對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打造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業品牌,是湖南農業走出困境、增強競爭力、提升文化力的戰略核心。必須開發、壯大一批叫得響的名牌產品,努力培育湖南農業的“中國名牌”、“馳名商標”、“著名商標”,樹立一批湖南地域文化特色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典型,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農業品牌生產基地,并積極完善品牌農業培育、發展和保護體系,形成核心品牌成長的良性機制,穩步提高湖南農業的市場核心競爭力。

4.用抓工業的比較優勢理念指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針對湖南“口糧農業”的現實,必須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用工業裝備和現代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提高傳統農產品價值,形成以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為支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高效的生產經營體系。以工業經營理念促進生物質資源、鄉村旅游、農村服務業等潛在產業發展,特別要抓住“兩型社會”建設的契機,大力發展低碳農業、循環農業。根據市場需求和湖南資源及區域特點,大手筆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實施一批“千億工程”項目,形成在全國叫得響的農業產業集群。


(本文原發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主辦的《農村發展要報》2010年10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男人女人热热 | 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看片不卡 | 亚洲国产日本一区二区 |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欧美 中出中文字幕欧美 | 污污污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精品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