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7日發布?!兑庖姟诽岢?span>“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當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難點有哪些?如何促進農村一產“接二連三”,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模式創新:開發農業多種功能
寒冬時節,位于北京西城區西海南沿的洛可可創意農業公司會議室,運營總監邵金指著PPT上的一張圖片介紹:“在洛可可創意農業土豆莊園,你可以享受到100多種風格迥異的特色土豆產品,例如土豆面膜、土豆潔面乳、土豆冰淇淋等。”
在大部分人還不了解創意農業時,洛可可這家我國創意設計行業的先鋒企業已經以先行者的身份,領略著創意農業這個新興行業的魅力。
推進農業模式創新,已經成為當前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一環。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應當看到,我國農業現代化仍然比較滯后,面臨諸多挑戰,表現為‘三個日益突出’:一是資源環境對我國農業發展的硬約束明顯加強;二是農產品成本提高、比較利益下降的問題日趨突出;三是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整合協調機制亟待健全,提升農業價值鏈、維護農業產業安全的風險挑戰顯著加大。”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指出,現代農業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促進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要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讓農民更多分享二三產業的增值收益。
“十二五”時期,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成效初步顯現,目前農民合作社達到147.9萬家,農業產業化組織達到33.41萬個,全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超過180萬家。
“然而,總體而言,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還僅僅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融合程度低、層次淺,新型經營主體發育較慢,產業之間互聯互通性不強,產加銷、貿工農出現脫節,大宗農產品的產業鏈、價值鏈實現不充分,急需在下一步發展中完善和加強。”韓長賦說。
業態創新:延伸農業價值鏈
最近,湖北省秭歸縣郭家壩鎮煙燈堡村3組居民王芳忙得不可開交,通過供銷社電商平臺,她經營的秭歸臍橙有了新的銷售渠道。引領她走上電商發展之路的是郭家壩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站長龔雪。
“我們村的秭歸臍橙在這個平臺賣得特別好,以前是等商販上門來收購,價格特別低,甚至還造成滯銷,現在價格從原來的七八毛錢一斤變為五六元錢一斤。”龔雪說。
“供銷e家”的發展只是我國涉農電商迅速崛起的一個縮影。隨著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向農業各個環節滲透融合,將“大數據”和“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向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領域滲透,農村電子商務、農商直供、產地直銷、個性化定制等新型經營模式迅速發展,其中農產品電商總數達3.1萬家,涉農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5萬億元。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走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的新路子,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甚至農村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姜長云指出。
在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上,《意見》提出“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杜曉山指出,目前,在城鄉差異、地域差異、城鄉居民收入差異都很大的情況下,要有效利用“互聯網+”解決農業生產中金融、技術和培訓等問題,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提高農民收入。
機制創新: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專家指出,當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業要素瓶頸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還沒有突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能力較弱。未來發展的關鍵在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真正分享產業鏈延伸、產業功能拓展的收益。
在實踐中,各地也結合實際,建立了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比如創新發展訂單農業,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等。
“讓農民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居主體地位,分得更多利益,是發展的本質要求。”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指出。
對此,《意見》提出“促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的具體要求。
“要打好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牌,通過建立多元化利益聯結機制,來協調兩個關系:一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普通農戶的關系,二是不同類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關系。”姜長云指出,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好地發揮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帶動更多的普通農戶增強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能力。
“此外,還要鼓勵各地因地、因業制宜探索多種融合方式,引領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例如鼓勵發展股份合作,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財政支農資金使用也要與建立農民分享產業鏈利益機制相聯系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1月2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