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關于吃”,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一、國際有機運動發展正提速
從1972年開始的國際有機運動,一直總是緩慢前行,這兩年卻出現了爆發性的發展趨勢。這種被評價為“滲透式爆發”的現象,其爆發點是什么?
美國統計近年幾次銷售額的時候,他們認為增長幅度最大的是有機農業、有機產品。這時商業部門開始關注,美國的很多人在做農業、做商業以后,消費者需要什么,他們就極力地生產什么。
如果市場需要有機大豆,他們就會放棄轉基因大豆。那么,為什么美國人現在大面積種植轉基因農產品,因為中國市場需求很大。如果中國市場拒絕食用轉基因食品,他們自然就會放棄生產。
二、中國有機比不過歐洲常規農產品
最近大家都提出,有機農業產品的營養品質、營養價值和安全性不如常規的。三聯雜志里一個不負責任的記者很偏激地做了一篇報道,明確提出做有機農業不可以用轉基因的技術。這種立場顯然已經不客觀了。
歐洲農產品價格與中國常規農產品為什么價格相差懸殊,因為歐洲常規農產品的化肥、農業激素使用量是被嚴格限制的,其常規農產品的質量甚至比中國所謂綠色農產品的質量還要好。
因為大量使用化肥、激素、農藥,從而使得農產品對人體的危害性相對要大很多。歐洲一些常規農產品的品質、口感、營養、價值居然和我們真正的有機農產品質量差不多。而他們的有機產品在種植上大部分采用了休耕、輪耕的耕種辦法。
三、中國有機大有可為
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有機農業的專家,帶著學生到河北邯鄲某農場,實習了六個星期。這六個星期研究的結果表面,該地蘆筍的有效養分遠遠高于美國。看到這樣一個研究結果,他們說了一句話,“現在看來,我們要向中國學習有機農業了”。
特別在歐洲,如德國,有一篇論文這么寫他們的有機種植:第一年種有機,第二年種小麥,第三年種牧草,三年平均下來,六百公斤,一年平均兩百公斤,而我們的小麥常規產量是每畝650公斤,還不到我們產量的三分之一。
根據這樣的論文,國內有些專家和記者發言了,說如果按照有機方式種植,中國要餓死一半人。根據歐洲這樣的種植方式,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但是中國人沒有利用歐洲農業的休耕方法來種植有機農業。
我們只是在改變投入品的方法。中國做有機農業,說實話閉著眼睛400公斤都可以種出來,不會只到200公斤。非大旱情況下,我們的有機產量可以達到400多公斤,風調雨順時可達到500公斤,甚至600多公斤。
這就是說,中國有機農業種植首先采用的是一種保證產量的方式方法。
四、為什么批評有機農業?
我們經常會提到中國特色有機農業,什么是特色,歐洲有一個政策,只要不使用化肥,就給予補貼。中國是只要不減產,就可以拿到一部分補貼,我們強調的還是產量優先。在保證產量的前提下,我們犧牲了環境,犧牲了品質。
歐洲是在保證環境的前提下犧牲了產量,中國特色有機農業要做的是,在保證環境的前提下,保證產量、保證品質、保證食品安全。
最近美國有一個環保主義者,也是一個學者和專家,對有機農業提出了非常嚴厲的批評。為什么生態農業學者、研究者會對有機農業提出批評呢?因為生態主義學者首先考慮的是環境因素。
我們現在碳足跡——在運輸的過程中,人的行動過程中,大量消耗石油,對二氧化碳是破壞的。而我們有機農產品銷售的目標客戶太遠了,如中國有機農業的第一款產品——有機茶葉出口到了荷蘭,。這就不難理解中國的有機產品商品為什么價格那么高。
五、有機農業是大情懷
現在一直講為什么有機農產品的價格會差這么大,是被什么拉動起來的?原因是,由于種植過程中技術含量太低,使得產量受到很大影響。還有勞動力的投入,這幾年國內整體勞動力價格上升。
在這種情況下,常規農業更多的采用了類似除草劑等省力省時的技術方法。在所有的農產品過程中,我個人最反對的用除草劑,因為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性是最大的。有機農業有四項基本原則:健康、生態、公平、關愛。
通過有機農業的四項原則,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生物的多樣性,生態的關系。在健康和公平的關系里,已經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公平了。有機農業要實現,在一個公平的生態環境下,要和其他的生物、動物共享環境,要給他們一個公平的待遇。
什么樣的待遇?比如我們養殖過程中,一定是動物福利主義,有機農業強調是動物福利,當然不是動物保護,如果保護了,我們連吃都不可以了。
“動物福利”理念在國外發展非常好,即便是從人的厲害關系上考慮,當動物生活得不愉快的時候,和走進生命盡頭的那一剎那的恐懼時刻,其身體產生的毒素對人體是有害的。我們不可以用那種非常殘忍的,僅僅是為了索取那一點可以當商品性的東西產量的時候所采取的方法。現在來說,為什么那些很多人吃了以后,不僅沒有得到營養,反而帶來一些害處,就是因為我們急功近利,一個從飼料,一個從激素,還有是藥。
在中國,這問題上是很嚴重的。因為我們幾乎已經處于了一種失控狀態。雖然國家有這樣的標準,但是我們的養殖很分散。甚至,我們已經到了不知道該相信那些大企業,還是相信農民小企業,或農場的地步了。
六、可怕的食品安全現象
我有時候和大家開玩笑說一句話,我在外面很少吃這些東西,不瞞你們說,打開冰箱每一塊肉我知道它的出處,每一個雞蛋我知道產在哪個農場,這些農場我考察過,說起來可能有些太奢侈了。
很多人現在強調,我不主張象我這樣,從理論上這樣做是錯誤的。我們又講到了,信任的關系,比如錢鐘書說,很多人想見錢鐘書,你知道雞蛋好吃就可以了,不要認識那只下蛋的母雞。
這個產品拿出來應該保證是合格的,健康的,當我們現在不信任它,要自己去親自調研,這已經是非常的扭曲,這是社會的一種退步。
如果我們不做這個研究,會認為這是合理,那個不合理。這個合理是非常混亂的狀態下一種自救的方法。從商業的角度,社會發展來說,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上來說,這是非常的不合理的,非常的退步。
有人非常強調這一點,雖然我冰箱打開是這樣,但我不認為這是對的。反而覺得這樣是錯的,這需要有一個過程。我在調查的過程中,真的發現問題太嚴重了。比如我不吃水煮魚,是被嚇到過。我在山東發現一個漁場養魚的時候,一條魚身上一塊塊白斑,為什么會長白斑,因為他們在里面撒藥,魚都成這樣了。這樣的白斑魚還賣得出去嗎?怎么賣出去?他們回答說,做水煮魚看不出來。
這件事情的危害性,會給你帶來什么:帶來的是整個信任程度的崩潰。原來他們養魚是這樣養的,養出毛病后是這樣處理的。我有一個做飼料的朋友告訴我最近不要吃香腸,因為最近得了藍餌病的豬都做了香腸。
自己不吃的東西給別人吃,這是一種怪現象。
本文根據朱安妮老師在九派開元智庫機構主辦的“土壤革命:有機深觀察”主題沙龍主講內容,粗略梳理而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九派智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