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關注電商產業園問題,提出:“鼓勵地方規范發展電商產業園”。由于這個提法是在“農村電商”這一條目中,所以很快引起大家的關注和討論。
為什么要發展農村電商園區?
一言以蔽之,這是農村電商發展的階段性要求。
在2015年的春天我研究淘寶村現象的時候就發現,隨著農村電商的發展,鄉村的區位缺陷就逐漸顯現出來,那就是物理空間上的限制,電商要素已經展不開了。物流快遞越來越多,車輛越來越大,在村里確實轉不開。還有,農戶把家里當成倉庫,商品都放在房子里或院子里,也很容易形成安全隱患,特別是火災。在這種情況下,電商要素客觀上要求進行一個更大區域的聚集。這方面的例子,江蘇睢寧東風村就比較典型,原來各家各戶,現在開始形成園區了,而且園區也細分了,專業化了。
所以,如果用經濟學官話來說,那就是:農村電商園區是農村電商蓬勃發展之后生產力的客觀要求,因為資金流、信息流、物流、個人才流客觀上需要一個公共的物理空間來承載和交匯。有了園區,電商及其供應鏈、源頭及配套產業鏈才能夠充分布局。
怎么發展農村電商園區?
中央一號文件的提法是“鼓勵”+“規范”,一方面確實需要,而且事實上已經在快速增長了,有數據表明,2016年我國已有各類農產品電商園區200家,占各類電商園區的12%;另一方面,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就是華而不實、徒有虛名的情況,好多由其他園區轉變過來的,甚至只是換了牌子而已。所以,發展農村電商園區應堅持從實際出發,不能盲目跟風。
首先,電商園區的建設要與當地電商發展階段相適應。如果是在啟動期,多為電商初創者,則電商園區主要是孵化功能,不需要高大上,動不動就搞幾平方公里,一時半會都沒用。這個階段的電商園區核心是,電商園區的基本公共服務要到位,比如有一些公共的辦公空間,有小型的倉儲,能培訓,還有配套的電商服務。而且盡量要靠城區一下,方便創業者出入。電商發展到中后期,隨著要素聚集規模越來越大,可以考慮擴大建設,功能分區,配套關聯產業。
其次,電商園區必須有電商的特點。一些地方簡單地把其他工業園區換個牌子變成電商園區,不符合電商發展的基本邏輯,沒有電商愿意入駐,十分尷尬。有的電商園區很夸張,連基本的倉儲物流都不配套,只有一點辦公的物理空間,門可羅雀也就非常正常了。中央一號文件要求,電商產業園要“聚集品牌推廣、物流集散、人才培養、技術支持、質量安全等功能服務”,現有的園區許多還不完全具備這些功能,可謂建設任務繁重。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聚人氣,如果電商不愿意入駐,那問題就麻煩了。
第三,電商產業園還是要落腳在產業上。現在講電商生態,這個生態中,不僅僅是前端的電商及其運營體系,如平臺、網商、服務商等,還有龐大的中端體系,如金融支付、物流倉儲等;更有復雜的后端體系,如產業鏈上的加工企業,還有配套產業鏈的彩印包裝、實體展示等,以及必要的生活服務。一個電商園區,吸納電商是必須的,但配套產業的落戶也是必須的,否則就像墻頭草,根基不穩。
第四,應考慮園區的良性發展。電商產業園,雖然很時髦,但要實現盈利不容易。從全國范圍看,電商園區盈利的不多??傮w觀察,最早的園區多靠政府補貼,第二階段開始靠物業服務收費,第三階段提供配套服務,現在又開始著眼風投與項目孵化了。政府的補貼是需要的,但園區運營的自我造血功能卻是必備的,否則難以長久,這是當前需要共同探討的問題。
當然,最后還是想說一句,不希望一號文件發布后,各地又雨后春筍般地誕生一大批所謂的電商園區,一切還是要為電商而園區,而不是為園區而園區。
(二〇一七年二月十七日夜)
作者:共青團陜西省委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