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發展的戰略和思路要實現兩個重要轉變,即,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轉變;從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日前在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經濟峰會上表示。
韓俊說,上個月,中國政府公開發布了本世紀以來第14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藍圖。這個政策藍圖的核心理念就是農業農村發展要實現“兩個轉變”。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以上兩個重要轉變,根本上講,就是要深化農業農村改革,而其關鍵則在于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韓俊強調,在此方面,要發揮市場“無形之手”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地發揮政府“有形之手”在提供公共產品、糾正負外部性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在談到當前首當其沖的改革任務時,韓俊表示,要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及收儲制度改革。從2014年開始,我國對棉花、大豆實行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從2016年開始,對玉米實行了“市場化收購+補貼”改革,韓俊認為,這兩項改革的共同點都是實行價格和補貼分離,讓市場供求關系直接決定價格,并建立起對生產者的直接補貼制度。現在,這方面的改革已經邁出重要步伐,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最顯著的變化是,改革后,國內棉花、玉米價格大幅度高于國際市場的狀況已經改變,基本實現了接軌,這意味著進口棉花和玉米價格優勢不再顯現,這是市場機制恢復作用的自然結果。
接下來,如何進一步推進農業農村市場化改革?韓俊說,我國要按照“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改革”的思路,繼續深化稻谷、小麥等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的改革,基本方向是盡量減少對市場價格的直接干預,同時保障好農民利益。
其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的人口規模、城鎮化水平都還沒有達到峰值,居民的食物消費結構還將繼續升級。韓俊判斷,未來15年左右,除了口糧消費會繼續下降外,包括飼料糧在內的糧食消費依然還有較大增長空間。對此,一方面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毫不動搖地抓糧食生產,把產能建設作為根本,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另一方面,要樹立大食物、大農業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推進糧經飼三元結構統籌發展。
與此同時,要更加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減輕環境負荷,推進農業清潔生產,把過量施用的化肥農藥切實減下來,把超過環境承載能力的邊際產能切實退出來。
韓俊表示,中國農業對外貿易和合作的前景非常廣闊,期待跟世界各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提升在貿易、投資、農業可持續發展、糧食和食品安全等各領域的合作水平。
在具體做法上,韓俊提出,一是要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創造良好的農產品國際貿易環境,繼續增加國內供求存在缺口農產品的進口,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鼓勵農業企業走出去,支持農業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建立境外生產基地和加工廠倉儲物流設施,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跨國企業。二是要以“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為重點,提升農業對外合作水平。三是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和國際標準的制定修訂,推進農產品認證結果互認工作。(記者 王晶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