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張曉山:農業經營體制如何影響農民

[ 作者:張曉山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1-02 錄入:實習編輯 ]

【在農業現代化道路與模式的選擇上,焦點問題之一是如何看待工商資本、外國資本進入農業】

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換過程中,分散的小農家庭經營模式如何實現規模經濟?小規模農戶如何走上農業現代化道路?家庭農業是否還有生命力?這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

農業產業化經營對農民的影響

農業勞動者必然參與不同的農業經營方式。面對全球化的沖擊,中國農業經營方式的主要政策選擇是農業產業化經營。

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中形成的產加銷一體化、貿工農相結合的經營形式或經營系統,被稱為現代大農業或垂直一體化經營的農業,在中國被稱為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的垂直一體化經營,依照農業關聯企業與農民結合的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可分為三種形式:(1)農業關聯企業與農場結合在一起,形成經濟實體,構成農工商綜合體;(2)合同制,農業關聯企業與農場主簽訂合同,在明確雙方各自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的條件下,把產供銷統一起來,原有工商企業和農場仍保持各自獨立的實體不變;(3)另一種替代的方式是農民組成合作社,直接參與農業垂直一體化的進程,成為一體化的主體成分。前兩種形式是公司(企業)導向的垂直一體化經營,第三種是合作社導向的垂直一體化經營。

1.中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公司(企業)為主導,以“公司+農戶”為主要形式起步。在全球化背景下,農民被動地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從理念和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看,我們更應注重發展以農產品生產和營銷專業戶為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使其成為發展現代農業、擴展農業產業鏈、實現垂直一體化經營的重要組織載體。但農業勞動者和經營者自己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社,發展現代農業,他們往往是從無到有、白手起家,除了資金融通遇到困難外,在技術引進、設備改造、農產品質量檢測與標準化、企業管理、市場開拓、信息搜集、銷售渠道以及經營網點分布等方面,都與專業化的大公司有較大的差距,這樣的現代化進程肯定較為緩慢。而公司(企業)導向的垂直一體化經營,能迅速將資本、技術、信息、管理、銷售渠道與勞動力、土地相結合,在走農業現代化道路時,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踐選擇就是以公司(企業)為主導,以“公司+農戶”為主要形式起步,但在這個進程中,公司為主導的經營組織形式擠壓了農民自己的經濟組織的發展空間,延緩了農民組織化的進程。

筆者認可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農業龍頭企業(包括農業跨國公司)在聯結農民與市場方面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但也必須正視“公司+農戶”這種契約聯結方式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公司追求利潤最大化,農戶希望自己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能賣個好價錢。在初級農產品通過儲藏運銷、深度開發和加工增值形成的新增價值的分割上,兩者顯然是有矛盾的。由于初級農產品的供給正處于總量過剩的階段,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又很低,而公司掌握著技術、信息、資金、市場銷售渠道、網絡、產品品牌,在剩余價值的分割上往往占據主動和支配性的地位。在公司與農戶之間的交易中公司處于強勢地位,分散的個體小農戶往往處于弱勢地位,談判地位嚴重不對等,雙方的利益格局在很多情況下是失衡的,雙方是一種不平等的互利關系,在勞動與資本兩者的關系上,仍是資本支配勞動。

2.不同的農業經營形式折射了不同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并決定了農業勞動者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不同的地位與作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種思路是:發展現代農業,要尊重和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鼓勵土地向專業農戶集中、發展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使他們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體、主力軍。在此基礎上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鼓勵他們之間的聯合與合作。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從實踐看,家庭經營再加上社會化服務,能夠容納不同水平的農業生產力,既適應傳統農業,也適應現代農業,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不存在生產力水平提高以后就要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的問題。”

但在發展現代農業時,長期以來也存在另一種思路和做法,認為現代農業的主體應當是企業,要形成一批大規模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業企業。在一些地方,大公司進入農業,取得大片農地的使用權,直接雇工從事規模化的農業生產。與工商企業進入農業、大規模租賃農戶承包地相聯系的是從事農業的主體由家庭經營轉為雇用工人。有些地方也提出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鼓勵和支持農民向農業產業工人轉變。

在現實的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我們在各地看到的往往是一種混合型、多樣化的新模式,走的是一條政策彈性較大、兼容性較強的道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形態:一是對家庭經營的擴展和延伸,通過各種形式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專業種植、養殖和營銷大戶開展規模經營以及專業性質的聯合與合作;二是工商外來資本或大企業進入農業,連片開發,反租倒包;三是當地的公司或合伙企業,或本地外出創業的企業家回到地方承包經營和進行產業化經營。這樣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又和全球化、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交織在一起。在農業發展問題上,一些地方政府也提出,采取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資本化運作的辦法,吸引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外商資本投資農業。華裔經濟學家黃宗智曾提出:“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在積極扶持資本主義型的龍頭企業,認為它們是縱向一體化的第一選擇。今天,中國農業正面臨一個十字路口,其將來的縱向一體化將以什么樣的組織模式為主尚是個未知數。”他進一步提出:“中國農業的現實和將來主要在小規模的資本—勞動雙密集型農場,而不在節省勞動力的機械化大規模農場。中國的縱向一體化不會像西方經驗那樣附帶橫向一體化,它將會主要依靠小規模的菜—果種植和獸—禽—魚飼養。”

在農業現代化道路與模式的選擇上,焦點問題之一是如何看待工商資本、外國資本進入農業。在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時,農民轉包、出租、轉讓、合作的對象是誰?“農地農用”是否只意味著“農地農民用”?工商資本甚至外國資本在內的各類非農業主能否有資格轉包和租賃農戶承包地?學界觀點紛呈,實踐中做法各異,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論可能將長期進行下去。

從全國來講,以農戶為基本經營單位的農業基本經營制度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發展現代農業,要在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進行。在鼓勵土地向專業農戶集中、發展規模經營的同時,要防止一些工商企業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名,圈占農民的土地,損害和侵犯農民的經濟利益。

農業經營模式討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一個世界性課題

在全球化進程中究竟采取什么樣的農業經營模式來實現農業現代化?在這個轉換過程中家庭農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這可以說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

牛津大學經濟學家保羅·科利爾在《外交》雜志上撰文主張,如果要使全球的糧食生產滿足全球人口增長需要的話,“農業資本主義產業化”是唯一的出路。“農業資本主義產業化”產生于美國,現在正在由巴西的企業把它應用于發展中國家。而農民是這一必要轉型的障礙。科利爾說,農民既不是企業家,也不是創新者,他們過于看重自身的糧食安全。

倫敦大學教授亨利·伯恩斯坦認為,小農經濟方式的擁護者“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養活世界人口的問題,現在這一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問題,而這主要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在生產力方面取得的革命性成就”。著名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鮑姆在《極端的時代》一書中就宣稱:“農民的消亡是20世紀下半葉最具戲劇性的、最深遠的社會變革。”

1993年,“農民之路”(國際農民運動聯盟)成立,在接下來的十幾年中,這個由農民和小農場主組成的聯盟一直在全球農業和貿易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農民之路”及其聯盟就資本主義農業工業化統治必然性的問題展開激烈討論,宣稱占世界人口1/3、占世界糧食生產者2/3的農民和小農場主將繼續成為全球糧食生產的主體。根據農民和小農經濟支持者的觀點,糧食價格危機不是小農農業的衰落導致的,而是由農業公司化造成的。他們認為,盡管農業公司化是供養全世界人口的最佳選擇,但是在追求壟斷利潤動機的驅使下,全球生產鏈和全球超級市場的出現卻帶來更大規模的饑荒、更糟糕的食物以及更不穩定的環境,這些比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嚴重。此外,他們依據經驗斷言,農業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的優勢不會持久。

如何看待公司進入農業的問題,在亞洲其他國家也同樣存在。2009年11月日本農林中金綜合研究所佐藤純二社長在訪問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時曾提到,由于沒有農民了,大量土地拋荒。2009年5月,日本《農地法》修改,允許公司進入農業,但公司進入有一定的條件,許多制度限制企業拿得太多,大部分利潤還要給農民。據有的學者研究,日本在對工商資本下鄉放寬政策的同時,也出臺了一些措施加以規范。一是農地流轉從事前設置準入門檻,向事后嚴格監督土地使用的方向轉變。一般法人在經營過程中,要定期向政府主管部門匯報土地使用情況,如擅自變更土地用途,政府有權收回土地使用權。2009年修訂的《農地法》加大了對農業企業不當行為的處罰力度,違規使用耕地最高處罰金額由此前的300萬日元,提高到1億日元。二是在發揮工商資本積極作用的同時,維護農民的利益。(1)工商資本不得控股農業生產法人。2003年修訂的《農地法》規定,工商資本持股比例和表決權不得超過1/4。2009年雖然有所放寬,但仍然不得超過半數,由此來保證農民在農業生產法人中起主導作用。(2)一般法人不得與農民爭地。向工商資本開放農地流轉市場受到來自農民和農業團體的強大阻力。(3)農民有制約工商資本的權力。根據規定,工商資本經營農地必須協調好與農業經營體的關系,接受基層農業組織的監督。日本農民組織發達,農業委員會、農協、土地改良區等承擔著鄉村管理的職能,這些組織有健全的民主制度,農民在其中有話語權,從而也就具備了抗衡資本的能力。三是把工商資本下鄉置于法制的軌道上,使土地流轉和使用有章可循。

在現有政策和制度框架下,多樣化、混合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和經營形態在中國農村將長期存在,資本、勞動、土地等要素將不斷相互碰撞和重新組合。這種組合又和農村上層建筑的權力結構交織在一起,必然影響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革、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方向以及農村基層治理結構的變革方向。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就是要在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創新農業經營體制,鞏固和完善農業中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要尊重和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在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應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將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作為完善農業中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中國經濟報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 欧美一区二区视频三区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日本在线A∨视频网 | 色五月丁香五月综合五月亚洲 | 日韩一级欧美动漫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