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李昇明:鄉村振興戰略是彌補城鄉裂痕和發展中國文明的歷史機遇

[ 作者:李昇明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3-30 錄入:王惠敏 ]

十九大對城鄉關系問題和“三農”問題形成了新的認識和表述。如:不再提“新農村建設”,而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雖然繼續要求“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但也提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不再提“統籌城鄉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而強調“城鄉融合發展”。一系列新的概念體現了新判斷、新決策。

近日,城脈研究院就有關鄉村振興問題與《中國人的自覺:費孝通傳》的作者李昇明先生進行了訪談。

城脈研究院:您認為當前鄉村振興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李昇明:此次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從小看是解決鄉村農民的貧困問題。從大看,是中國為世界解決發展什么文明的大問題。中國所承載的東方文明,不僅需要為農村脫貧、鄉村致富積極探索,還要走出一條屬于東方文明的“中國道路”。在我看來,鄉村振興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整個中國社會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共識。從鄉村管理者到村民,對于鄉村振興中的建設還有很多困惑,中央的方向明確,地方的辦法不多。

城脈研究院:您作為費孝通先生傳記的作者,在鄉村方面,您認為費先生留下了哪些寶貴的遺產?

李昇明:通過重走費孝通的道路,我深深感悟到社會是一個有機體,我們對待鄉村,應該像對待我們的身體一樣。費先生的《江村經濟》是一本了解中國鄉村社會的著作,他認為自己做的是村子五臟六腑的解剖,把村子看成是有機體。我們了解自己的身體嗎?答案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是一個醫生寫人的身體學問,那是一本讀不完的書,他知道里面所有的“是什么”和“為什么”。所以,如果我們沒有準備好過硬的本領,是做不好“鄉村大夫”的,鄉村能檢驗出所有虛假的語言。費先生是士大夫,是有充分準備的,堅持為幾億鄉村農民尋找出路,為改革做出了貢獻,他的心和農民的心是相通的,尤其難得。

城脈研究院:第一代鄉建先賢開出了哪些“鄉建”處方?

李昇明:有的學者把晏陽初、梁漱溟、費孝通等人稱為第一代鄉建先賢,把土改運動以來的一段時期看作是第二代的鄉村建設,然后把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的鄉村變化看作是第三代。這個劃分顯示了鄉村建設的延續性,但是在學術上可以多討論。

比如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費孝通發揮他第二次學術生命的一個最明顯階段。那么費孝通算不算第三代呢?可能不怎么好劃分。他同第一代的梁先生和晏先生有接觸,當時他在做鄉村調查。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土改運動,他不能參與,主要是參與民族問題研究。在方法上,近代鄉建還是有不同流派的。晏陽初帶回來的,是西醫的方法。他把中國鄉村人的問題總結為四個字:“愚、貧、弱、私”,開了四個針對性的處方。梁漱溟是一個儒家,他是研究中國文化和文化比較的,他開出的處方是中醫的處方。所以在鄉村建設上有西醫的方法,中醫的方法。

比如,梁漱溟希望守住鄉村倫理,守住中國人的本。幾千年來,中國文化是講情義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已經非常成熟。先把這個東西保住,再把工業文明拿進來,我們可以做得比西方更好。因為西方的社會發展還不成熟,有的西方學者也承認。

1933年,來自美國的派克教授在燕京大學做了半年客座教授,他認為中國的農業文明是一個完成了的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完成了的文明,西方的工業文明不是完成了的文明。后來中國鄉村出現了人口膨脹和土地有限的矛盾,出現了工業文明的沖擊,鄉村開始衰落了。為了挽救鄉村,梁漱溟和晏陽初各有一套鄉村建設處方,基本上是中醫和西醫的關系。我們知道西醫是治標不治本的,中醫則是標本兼治。那么,費孝通到底算中醫還是西醫呢?實際上,他比較偏向于為鄉村提供知識。

同時,梁漱溟和費孝通倆個人有一個共同點,用兩個字來說,即注重“根和本”:以中國文化為根,以中國農民為本。某種意義上,費孝通所受的教育完全是西學教育,但他受父輩身上的中國文化影響非常深。費孝通在寫《鄉土中國》的時候,談到了孔子的“禮”,他認為這個“禮”是中國人主動去做的意思。舉一個例子說,“非禮勿視”,這個行為是一種主動的行為,如果自己對別人做錯什么了,就會進行自省,這是一個主動的過程。這個“禮”,相當于一種自覺,與費孝通晚年提倡的文化自覺相通。

城脈研究院:中國近代有過多次鄉村建設方面的探索,您認為對于當前又有何借鑒意義?

李昇明:歷史證明,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是最重要的。從這一點出發,費先生認為村鎮是一體的,鄉村建設本身是一個村鎮結合的立體問題,農耕文明時期的重心在小村落,工業文明時期的重心在小城鎮,所以他看準趨勢,推動鄉村農民參與工業化,發揮了地方力量和農民力量的積極作用?,F在想解決鄉村問題,首先需要正本清源,我們面對鄉村要說真話,找到根本的事實與關系,才能找到解藥。中國正在經歷三千年未有的文化變遷,梁漱溟、晏陽初、費孝通等老先生們留下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需要我們站在這個基礎之上看得深、更要看得遠,中國對世界要有大的作為。

城脈研究院:您如何看待鄉村振興下的“城鄉”關系?

李昇明:我過去說過,中國社會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可能是撕裂、分開的城鄉關系。中國古代不存在什么城鄉對立的問題,鄉村有很多大宅院,說明原來的鄉村能沉淀社會財富,當時的城鄉是一體化的。那時的人即使在城鎮經商,也會把大家族的根基留在鄉村,回到家鄉、續延家風,最優秀的人成為了鄉賢,創立一個有競爭優勢的宗脈出來。過去的鄉紳、鄉賢不僅為自己的家庭服務,同時還為整個宗族服務,甚至為整個村子服務,為以后的子子孫孫留一條長遠的道路。

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鄉村未來應該怎么辦?我對這個問題的考慮是,城鄉的撕裂必須要重新彌補。第一,鄉村必須重建團體;第二,城鄉人員能互相流動,第三,要好好想想當年費孝通那篇《小城鎮大問題》的文章,發展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小城鎮,讓農民離土不離鄉,而且真正融入進來。

小城鎮是農村的文化中心,縣城不是農村的文化中心。如果人口一兩萬的小鎮能建設得很漂亮,經濟很有活力,也能吸引一部分年輕人回去。例如,過去的江南小鎮,那些“小橋流水人家”如詩如畫,是出過民國大師的地方。民國時期,蘇州市不過就30萬人,已經可以叫做“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了。

我們現在看西方幾十年前提出的一個理論——田園城市,其實回頭看看我們歷史上的江南小鎮,古蘇州不就是“田園城市”嗎?怎么我們還跟在西方人的背后介紹這個理論,幾百年前我們已經有田園城市了,“江南小鎮”就是“田園城市”。我個人以為,如果說英國人建的文明叫“質的文明”,那么美國人建的文明叫“量的文明”,而中國完全可以建立一種“美的文明”。

城脈研究院:當下,國家提倡“文化自信”,您認為中國鄉村文化該如何提振信心?

李昇明:現在的中國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叫“文化不自信”。從建筑上來看到這種不自信,比如原來的鄉村建筑講究“粉墻黛瓦”,每一個園林都是一幅山水畫,清朝中期以后隨著國力的下降,建筑、家具的形狀開始變得很張揚,而現在農村的建筑變成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已經沒有了傳統鄉村原來的那種依山傍水、錯落有致的美,而從心理學上講,這種“張揚”恰恰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表現。所以,到鄉村搞建設,如果我們沒有帶著美去,帶著文化自信去,可能到頭來會干出一些搞破壞的事情。

未來,我們無論是走向生態文明,或是后工業化時代,還是重新建設我們的家園,我們都不應該失去鄉村文明這個穩定的基礎,我們是人口大國,大國戰略要大氣,要穩健。如何為我們爭取一個未來社會生活的理想空間,都需要回顧歷史,思索我們為什么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鄉村振興還有很長的探索道路要走,但是我們處在一個新的歷史機遇上,在后工業時代做好城鄉一體的鏈接。如果把中國傳統文化請回來,回到其應有的地位,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一個新的文明,將來的大江南北的新老村鎮一定是世界游客最喜歡的地方。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城脈研究院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页面升级亚洲综合久久 | 综合国产激情久久 | 在线一级视频欧美亚洲 | 玖玖精品国产一区 |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 | 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