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鄉村治理一直是國家治理的重點,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近年來,黨和國家更貼近農村農業農民實際,出臺一系列針對性很強的頂層設計, 如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的若干意見”;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提出“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黨的十九大更是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為鄉村善治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發展機遇。然而,如何振興鄉村,怎樣通過鄉村振興促進國家發展,還需從理論和實踐上做出探索創新,使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真正落到實處。筆者認為,鄉村“智庫”建設至為重要和緊迫,它不僅可為鄉村振興注入內在動力,對于國家“智庫”和國家戰略發展也是不可或缺的。
不可輕忽鄉村“智庫”建設
所謂鄉村“智庫”,主要是指面向農村、為鄉村社會發展提供的所有智力和智慧支撐。這既包括國家和各級政府為鄉村發展成立的研究機構,也包括社科院系統、高校院所等建立的鄉村問題研究單位,還包括基層社會內部建立的為鄉村發展出謀劃策的各類組織。在不少人眼里,鄉村“智庫”建設與鄉村治理一樣,處于國家發展的邊緣地帶。這既取決于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對立觀念,也與對鄉村“智庫”的誤解和誤讀有關。其實,鄉村“智庫”意義重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鄉村“智庫”是整個國家“智庫”的一部分和堅實基礎。國家高端“智庫”直接決定國家政策走向和戰略發展方向,無疑具有關鍵作用。但并不能因此忽略鄉村“智庫”。這是因為:第一,沒有優秀的鄉村“智庫”,國家“智庫”是不完整的。第二,沒有可靠的鄉村“智庫”,國家高端“智庫”也就失去了重要支撐。
鄉村“智庫”具有地方和民間優勢,其扎根基層的實踐是一筆寶貴資源,可豐富、充實、激活整個國家“智庫”內涵。近些年,在鄉村“智庫”建設中,就有不少高學歷人才投身鄉村“智庫”,如廣東珠海西滘村的“一元年薪”聘請博士當村長助理。可以說,鄉村“智庫”不僅有助于鄉村治理,對于國家高端“智庫”建設也不無啟示。
鄉村“智庫”建設可為鄉村治理安上“大腦”,為中國城鄉一體化和鄉村治理現代化建設插上翅膀。應該承認,在中國城鄉一體化發展與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鄉村。鄉村“智庫”建設就是為廣大鄉村裝上“大腦”與“翅膀”。可以設想,當鄉村“智庫”在全國星火燎原般興起時,何愁沒有鄉村善治?城鄉關系與鄉村治理現代化能力水平提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鄉村“智庫”建設存在局限
目前,我國鄉村“智庫”建設有不少探索,也取得顯著成績。鄉村“智庫”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由高校和科研單位為主組成的外援型,如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打造的“首個農村發展智庫平臺”。二是由鄉村社會建立的內生型,如浙江蘭溪的“強村支書智囊團”、廣東信宜金垌鎮的“村官沙龍”。三是內外兼備型,如不少地方建立的“鄉賢智囊團”。不過,整體而言,鄉村“智庫”還比較粗放、過于隨意松散,更缺乏理性自覺。
首先,鄉村“智庫”建設過于重視經濟,相對忽略政治、道德、文化,形成嚴重失衡狀態。經濟發展是當前鄉村“智庫”建設的根本點、出發點和發力點,因為脫貧攻堅在我國已進入關鍵期,沒有農村經濟發展,一切都會失去基礎。不過,當鄉村“智庫”建設過于集中在單一的經濟型,缺乏政治、道德、文化等維度時,就會帶來兩個消極后果:一是影響農村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甚至走向物質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也降低了鄉村治理的品位與水平。二是影響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內生動力。鄉村經濟發展固然與直接發展經濟相關,但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離不開政治、道德和文化的引領與內動力。
其次,鄉村“智庫”建設還停留在低層次水平,缺乏現代“智庫”的內涵與功能。現代“智庫”的核心價值即“專業、獨立、前瞻和多元”。以此為標準,當前中國鄉村“智庫”的專業化、現代化程度不高,這是制約鄉村“智庫”有效發揮作用的最大短板。如當前不少鄉村“智庫”人才多為縣鄉鎮退休老干部、前村兩委班子成員、大學生志愿者、經濟能人等,其專業化程度與現代社會分工距離較大。而其他諸如環保、林業、監管、政治、文化、法律、安全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則更為缺乏。另外,鄉村“智庫”人才受制于教育背景、知識結構、眼光水平,多缺乏獨立的主體性和長遠的發展眼光,無法發揮“思想加工廠”功能,這勢必導致鄉村“智庫”成果缺乏文化與思想的含金量,也就難以成為真正的文化與思想“智庫”。
最后,鄉村“智庫”的多元聯動機制尚未建立起來,單一、零散甚至孤立的態勢比較明顯。目前中國鄉村“智庫”建設有不少地方創新,但卻散落于全國各地,沒有形成規模。這種單一、零散和孤立狀態是初創期之必然。這既表現在外援型鄉村“智庫”的各自為戰,隨意性很強;也表現在內生型鄉村“智庫”的一盤散沙,缺乏凝聚力;還表現在內外兼顧型鄉村“智庫”的有限性與盲目性。事實上,在縣、鄉鎮、村之間的“智庫”也未得到資源共享、有效融通和協調發展。當鄉村“智庫”彼此孤立時,其效力就大打折扣。
鄉村“智庫”建設構想
我國的“智庫”建設還剛剛起步。在中國“智庫”建設中,鄉村“智庫”更處于較低層次。不過,我們不能只以發達國家為絕對標準,而要立足中國國情和現實實踐,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智庫”。
第一,以整體系統理念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鄉村“智庫”建設作為一盤棋來思考。一是要處理好鄉村“智庫”與國家高端“智庫”的關系。二是將鄉村“智庫”與整體國家“智庫”統合起來,實現相互助益、協同發展。因為國家與鄉村在“智庫”建設中各有側重:一個重視宏觀、頂層設計、長遠戰略發展,一個是豐富多樣、靈活快捷、有草根智慧、接地氣。兩者需取長補短、互相增益,尤其是對于鄉村“智庫”,要從國家“智庫”中獲益,突破自身局限與困境,避免單一性、碎片化與封閉性。三是建立全國各地鄉村“智庫”聯通網絡,避免各自為政局面。目前,鄉村“智庫”也有一些聯動,但尚未建起一種緊密、有序、高效的聯動機制,更缺乏這方面的理性自覺,這就影響鄉村“智庫”的資源共享與相互促進。除了縣、鎮、村三級聯動,鎮與鎮、村與村也要有聯動機制。只有當鄉村“智庫”成為一個內外統一、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相得益彰的整體,加大結構的科學優化力度,注入現代思想、理念與方法,方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其潛能。
第二,加大鄉村“智庫”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通過制度創新使之成為精英人才的集聚地和蓄水池。鄉村治理和鄉村“智庫”建設成敗的關鍵是人才。要改變鄉村精英人才大量外流局面,必須進行制度創新。一是可通過相應政策吸引更多外來人才進入鄉村,如近幾年“特色小鎮”建設就吸引和匯聚了不少人才,尤其是創業創新人才。二是鼓勵更多公益組織和志愿者投身于鄉村治理,進一步充實鄉村“智庫”。調研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高校學生參與到鄉村精準扶貧,他們既作創客,又為村莊脫貧發展出謀劃策,成為未來村莊“智庫”的新生力量。三是充分發揮鄉賢在鄉村“智庫”中的作用,尤其要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從城市退休的人才回鄉為本地服務。四是進一步加大對鄉村自身人才的培訓力度,將鄉村人才培訓納入鄉村治理與發展戰略規劃,形成內外互動、開放多元、科學有效的鄉村人才培訓體系。
第三,強化鄉村“智庫”建設中的“文化軟實力”,以突破時下“經濟型”鄉村“智庫”局限。21世紀以來,“文化軟實力”對國家發展至為重要。無論國家治理還是鄉村治理,都不應忽視文化維度。因此,未來鄉村“智庫”建設應樹立科學均衡發展理念,即在強調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大政治、道德、文化等“軟實力”投入力度。在強調鄉村“智庫”的“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尤其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靈魂,防止文化建設等的表面化、世俗化、封建迷信傾向。只有這樣,鄉村“智庫”才能突破單一經濟型發展模式,進入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精神的整體系統發展之中,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撐。
目前,中國的鄉村“智庫”多以“智囊團”命名,離現代意義上的“智庫”尚有較大距離。這就需要今后在發揮中國傳統鄉村治理“智慧”的基礎上,加強其現代“主腦”的建設,并將兩者緊密融合起來,這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