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人類與地球母親連接的臍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這就決定了農業的本質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不是經濟發展利器。因而,在農業領域存在許多不符合商業規律的地方,比如:在農產品領域,對人類越是重要的產品(典型的如水稻、小麥),市場價格越低;而那些不太重要的非必需品(典型的如黑枸杞、藍莓),反而可以賣高價。通常的商業模式,要滿足人的“剛需”,而農業領域滿足剛需的部分利潤最低,甚至要依靠政府補貼才行。
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在中國這樣的原住民社會,做農業是農民的事,種糧種菜養豬羊雞的活兒就該農民干,錢該農民賺;企業和資本要想涉足農業,只能去做農民做不了的環節,比如:技術研發、系統集成、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與農民形成互補合作共生關系,既幫助了農民,又成就了自己;若企業大面積流轉土地,雇用農民做農活,與農民形成競爭關系,那就九死一生了。
村莊是社會的細胞,是中國社會的基礎單元,是人類文明的載體和基本功能單位。幾乎所有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都是在鄉村傳承著。城市化以后,傳統、風俗不再。農民做農業,要以村莊為單位進行有效組織,形成內生動力,團結互助,實施充分尊重個體權益的集體經濟模式(有組織的小農經濟),才有出路。
衡榮生態農場農夫們在休息
鄉村的衰落,農民的貧困,是多年來積累的結果,原因是我們制度的剪刀差和多年來沒有進行有效的研究和實踐,缺乏整體解決三農問題的方案造成的。所謂三農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把農業、農村、農民看作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才能找到解決的問題的路徑。如果把農業、農村、農民看做是三個問題而分別找出路的話,只能誕生三農“問題”專家,不可能找到系統的解決方案。
衡榮通過十幾年的探索、實踐、研究,總結出了全域有機生產、生態鄉村建設、人文社會回歸三位一體、同步實施的鄉村振興模式,也是生態扶貧的理想模式。
全域有機生產是利用村域范圍內全部的農業資源,包括但不限于耕地、草地、林地、果園、荒地、河灘溝谷以及農戶庭院等,實施糧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水果、中藥材、動物養殖、食用菌等因地制宜的綜合有機農業生產,實現植物、動物、微生物為一體的完整的有機生態產業循環。在生產實踐中,充分發掘與傳承傳統的農耕方法與技術,并且集成應用現代微生物技術、生物技術、育種技術、耕作方法等,實現有機農業不減產,一定區域內生產的有機食品總量不小于化學農業。
朱安妮和教授胡躍高在山西靈丘車河村合作有機種植項目,到 2017 年已有 4 年,其中 2017 年遇到大旱的情況下,旱作山地有機玉米種植畝產仍達到 400—500 公斤。
車河社區有機旱作蘿卜初步估計畝產普遍在13000斤,個大的蘿卜達到10斤,有機蘿卜批發價2元一斤,除去有機肥、人工、土地等成本,每畝收益超過1萬元。圖中央為朱安妮老師。
同時,農產品初加工、深加工要以縣為單位本地化,既可以就地形成完整的閉環,也可以就地實現附加值,避免了農產品原材料價格太低,城市對農村抽血的局面。同時,鄉村服務業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這樣才能形成農村地區一、二、三產融合的有機產業體系,這也是錢學森第六次產業革命的核心內容。
生態鄉村建設內容是就地改善農民居住條件、生活環境,修繕或建設村里的公共設施,改善鄉村面貌,充分集成現有的環保建筑材料、技術和方法,采用低碳建筑技術、材料和傳統鄉村建筑風格相融合的模式,進行垃圾分類、污水源分離后的廢棄物的系統化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這樣的村莊,生產和生活形成了完整的物質循環體系,所有的廢棄物都得到循環利用,真正實現零垃圾、零排放、零污染。住在這樣的村莊,要比住在城里舒服、愜意很多。
人文社會是指所有人都能得到關愛的社會關系的總和。組建村社一體的綜合性農民合作組織,充分發揮鄉規民約在鄉村發展中的作用;進行教育培訓,提升農民認知、素質;做實衛生醫療服務和內置金融。傳承鄉村文化,恢復鄉村教育(實施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融合全人類文明成果的教育模式,一步到位提升鄉村教育水平),使鄉村重新煥發活力,成為社會發展的健康的基本單元,實現鄉村可持續生存和發展。
生活在這樣的鄉村,即便是已經多年習慣了城市的方便和舒適的人,也會覺得要比住在城里舒服、幸福,才是真正能夠把心放下來的地方。在這樣的環境中,鄉村服務業就會突破現有的“旅游”概念,而是變“游客”為“留客”,真正實現休閑、度假、養生、養老,吸引進城青年和那些把農村當做自己第二故鄉來愛的人共同出智、出資、出力,建設美好家園,也為覺醒了的城市人找到了人生全壽命足跡的落腳點。
推動基于有機農業的鄉村振興模式具有如下社會價值:
1、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通過完整意義上一定區域內的有機生產,所產出的有機產品沒有任何有害殘留,可以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2、持續保障糧食安全:實現有機農業不減產,單位面積上(一定區域范圍內)提供的有機產品總量不小于化學農業,并且可持續,可以持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有機農業可以養活中國人。
3、完全杜絕農業污染:有機農業生產體系完全杜絕使用任何可能污染環境和危害健康的投入品,所產生的廢棄物都會作為下一個環節的原料、飼料、肥料,真正做到零垃圾、零排放、零污染,杜絕了地球上一半以上的污染源,全面推廣以后,大面積霧霾問題將迎刃而解。
4、保護生物鏈平衡:把部分蟲子叫做“害蟲”,用化學農藥殺蟲、殺菌、殺草,不是蟲子錯了,而是人錯了。有機農業生產遵從“世間萬物、眾生平等”的理念,給所有生物留下合理的生存空間,基礎就是保護實施區域內的生物鏈平衡;
5、保護鄉村,傳承中華文明:鄉村是中華文明的載體,傳統文化、風俗習慣都在鄉村傳承著,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鄉村保留著人類文明的多樣性?;谟袡C農業的鄉村振興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鄉村,傳承中華文明。
歷史上的農業,本身蘊含著農業生產、鄉村社會、村莊生態環境三部分內容,是生產和生活的統一體。當時的鄉村社會穩定、村莊生態環境和諧,故人們多關注生產變化。久而久之,人們便誤以為農業就是農業生產一項內容。近代工業革命興起,將錯就錯,索性削枝除根,只從生產中牟利,美其名曰“現代農業”。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感到百般不適。究其根本,是現代農業丟失鄉村社會,丟失了村莊生態環境所致。今天,我們正本清源,推動生態文明意義上的農業,就是還農業本來面目,就是給農業正名。從人類生存和發展到角度認識,不可持續的農業本質上是非農業,有機農業是農業的本質內涵。
十幾年來,衡榮農業將中華民族傳統的農耕方式和現代無害的新技術有機結合,進行全方位的系統集成,探索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的道路,不僅是生態扶貧的理想模式,更是中華民族重新領先世界的一次機會。
在鄉村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依托村莊的發展原則、村莊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原則、三位一體原則、市場導向原則和利用無害科學技術的原則。實現“產業化立村、在地化留人、多元化發展、人文化鑄魂?!苯ㄔO一個中國社會理想的發展模式,為人類在地球上可持續生存和發展探路。
作者簡介:賀建增,人稱“IT農夫”。IT行業從業十年,1998年入職深圳華為,2004年起從事有機農業,跑遍全國500多個縣,探索出衡榮有機生態產業鏈模式,致力于推動基于有機農業的鄉村復興模式;衡榮2010年作為上海世博會唯一參展有機企業,成功主辦“有機農耕,讓生活更健康”主題日活動?,F為北京衡榮有機農業研究院(NGO)發起人、理事長,耕讀大學執行校長,全域生態鄉村技術集成中心負責人,三親教育生態村項目負責人,是有機圈盛會的必邀嘉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衡榮農業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