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陳錫文:農業強國就要端牢自身飯碗

[ 作者:陳錫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4-01-26 錄入:朱燁 ]

      

非常高興應邀參加農大舉辦的新年論壇,今天我就《農業強國就要端牢自身飯碗》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關系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要求中,又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時隔5年,黨中央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什么要提出新目標和新要求?這主要因為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從而鄉村振興應承擔的任務也須有新擴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的亮點是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并分析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017年1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從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出發的。”此后,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因此,為加快解決好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就必須著力解決好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這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戰略部署,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新要求。全面闡述了與西方國家現代化有著本質區別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即“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西方國家的遏制和打壓不斷升級,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須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針對的就是要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確保國家安全的需要。        

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里闡述了農業強國的中國特色,包含五個方面:一是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二是依托雙層經營體制發展農業;三是發展生態低碳農業;四是賡續農耕文明;五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其中,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是最根本的。農業強國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重大課題,其評價指標廣泛。個人認為,從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這兩個指標來看,我國與當今世界的農業強國仍存在較大差距。發展至2050年,這兩個指標是否能趕上世界發達農業國家也是一個問題。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即建成農業強國必須要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飯碗。在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14億多人口的中國,任何時候都必須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飯碗,堅持產量產能一起抓、數量質量一起抓、生產生態一起抓,增強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性。”建成農業強國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一步一步來,但靠自己端牢飯碗這個概念應當牢牢確立。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曾指出:“看看世界上真正強大的國家、沒有軟肋的國家,都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美國是世界第一糧食出口國、農業最強國,俄羅斯、加拿大和歐盟的大國也是糧食強國。這些國家之所以強,是同糧食生產能力強聯系在一起的。所以,糧食問題不能只從經濟上看,必須從政治上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所謂強國、現代化強國、農業強國,都要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飯碗,這是總書記的一貫認識,“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靠別人解決吃飯問題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糧依賴進口,我們就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從這個角度看,作為人口大國,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就必須端牢自己的飯碗。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農業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極端重要的國家安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延宕,來自外部的遏制和打壓不斷升級,各種不確定難預料因素明顯增多,一旦農業出問題,飯碗被別人拿住,看別人臉色吃飯,還談什么現代化建設?只有農業強起來,農業安全有完全保障,我們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才有足夠的底氣和戰略主動,這是在當今國際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賦予農業的重大責任,也是保障中國式現代化順利向前推進的底氣和底線。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到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又增加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容。具有其必然性,是國家發展階段和國際外部環境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使然。鄉村振興的五大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就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是億萬農民所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首先要確保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從這個角度看,建設農業強國又是國之大者。民之所盼和國之大者兩者皆不可偏廢,因此,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建設農民所期盼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另一方面要打牢農業基礎,牢牢端住自己的飯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基礎。   

        二、建設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是增強自身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保障

        從中國目前糧食安全的基本狀況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占世界百分之九的耕地、百分之六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從當年四億人吃不飽到今天十四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這就是自力更生,我們自己養活自己。這一成績來之不易,要繼續鞏固拓展。”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糧食總產量從1978年的6095億斤增長到2023年的13908.2億斤,翻了一番還要多。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食物消費水平持續提高,因此,在國內農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的同時,中國從國際市場進口的農產品也在不斷增長。正常情況下,我國每年的糧食進口量約在1.5億噸(包括大豆)左右。據海關統計,2021年糧食進口量超1.6億噸,2022年為1.46億噸,相當于國內糧食總產量的20%~24%。這說明,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即便做到了“口糧絕對安全”,也不能高枕無憂。

        當前,口糧自給充足,人均口糧產量穩定在980斤/年左右,稻谷和小麥人均產量超過480斤/年,實際人均口糧消費量低于400斤/年。這意味著,部分稻谷和小麥轉化為飼料、工業用料。盡管中國的口糧供給已絕對安全,但從食物供給的總體情況看,中國糧食供給仍處于總量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的狀態。在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人們的食物消費中,口糧比重持續下降,其他食物比重不斷上升,因此,盡管2022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已經超過了6.8億噸,但實際的糧食消費量卻已經突破8億噸。        

另外,糧食安全不是單純的口糧問題,而是總體食物保障的問題。中國古語“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民以食為天”講的都是“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講,“行道曰糧”“止居曰食”。也就是說,人們在旅途中吃的是“糧”,是以五谷雜糧所做成的干糧,而日常居家時所吃的是“食”,是包括“糧”但不限于“糧”的各種食物的總稱,對于人們吃的飯而言,“糧”只是“飯”中的品類概念,而“食”才是“飯”的集合概念,包括肉禽蛋奶、瓜果蔬菜以及油鹽醬醋糖等各類食物。當然,食物保障的基礎還是在于糧食供給的安全,因為很多食物是由糧食轉化而來的,或是用生產糧食的資源替代而來的,雖然當前我國已做到口糧絕對安全,但還應清楚地看到飼料、油料、糖料仍不夠。        

當前,糧食生產仍面臨一系列的問題:第一個是耕地和水資源的制約,尤其是耕地。2021年耕地保有量19.14億畝,考慮到復種指數,每年的農作物播種面積實際上可達到25億畝。要想保證糧食總產量不低于6.5億噸,那么糧食播種面積需達到17.5億畝。2023年糧食總產量(69541萬噸,約合6.95億噸)接近7億噸,糧食播種面積17.85億畝,占總播種面積的71%。除糧食生產外,還需種植油料棉花、瓜果蔬菜、煙葉茶葉等等。因此,耕地面積無法提高,糧食播種面積難以增加。第二個是提高糧食總產量的難度日益增加。2015年,糧食總產量已站上6.5億噸臺階,到2023年年底,接近邁上7億噸臺階,接近十年時間。我們現在要建設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的能力,科技等方面還需要發展多少年?總而言之,難度是越來越大。第三個是產銷區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上世紀末,國家就已經根據人口和農業資源的分布狀況,將全國省份劃分為糧食供求的主產區、產銷平衡區和主銷區。當時劃定的主產區為13個省份,產銷平衡區為11個省份,主銷區為7個省份。但30多年過去,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目前,糧食產量能夠自給的省份只剩下13個,不能自給的省份則增加到了18個。有能力調出50億公斤以上糧食的主產區,只剩下了5個省份。在“北糧南運”的格局下,南方的水資源占全國的81%,北方的水資源只占19%,而糧食又是高耗水的作物,倘若高度依賴北方糧食生產,那么將存在很大的可持續風險。南北之間、發達省份和發展相對滯后的省份之間的糧食供銷差距,實際是利益差距的反映。因此,要解決好保障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的利益的問題。        

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到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重要的是要做好三件事情:第一,保護耕地,從2009年的國土二調到2019年的國土三調10年間,我國耕地總面積減少了1.13億畝,除東北三省以及內蒙古、新疆外,其他26個省(區市)的耕地面積都在減少。如果不是這5個省(區)十年間增加了9000多萬畝,我國十年間減少耕地將近2億畝。在這10年中,全國其余的26個省(區市)的耕地面積都在減少,其中8個省(區市)減少面積都超過了1000萬畝,最多的省份減了約2000萬畝,接近于其耕地總面積的1/4。因此,總書記強調“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紅線。第二,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才能在有限的耕地上生產出更多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在耕地面積有限、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的背景下,科技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最重要手段。第三,保障種糧農民的收益,讓糧食主產區得到利益補償,需認真研究新形勢下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我講這些看法,供大家參考,謝謝大家!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首席專家,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本文是作者出席“2024中國農業發展新年論壇”,并以“農業強國就要端牢自身飯碗”為題進行的主旨報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香蕉网伊在线中文字青青 | 亚洲污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青青操久久 | 中文字字幕在线精品乱码精品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多 | 亚洲中亚洲中文字幕无线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