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紅宇:辦實事、補短板是今年“三農”工作基本要求

[ 作者:張紅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4-02-04 錄入:曹倩 ]

近日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對2024年“三農”工作進行全方位部署。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委員會委員張紅宇在接受南方農村報(以下簡稱“南農”)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延續了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的總基調,聚焦農業農村農民,關注生產生活生態,體現出戰略上的一致性和連貫性。

與此同時,張紅宇指出,今年一號文件首提“千萬工程”,明確要以“千萬工程”的經驗為引領,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則更加凸顯“三農”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的工作方法,建立城鄉融合、城鄉一體的推進機制,“干出一批像脫貧攻堅一樣讓老百姓可感可及的大事、實事,讓農業更強大、讓農民更富有、讓農村更美好”。

屏幕截圖 2024-02-04 151205.png

談“三農”工作基調

今年突出利長遠、辦實事、補短板

南農:請您向我們介紹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整體方向和突出特點。

張紅宇: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延續了黨的十九大以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基調。同時,突出運用“千萬工程”的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今年一號文件突出表現為“四個強調”:

一是強調鄉村全面振興。過去我們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今年強調“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這一變化更加凸顯了鄉村振興要實現全面發展、長遠進步和根本性轉變,涵蓋生產、生活、生態方方面面,不能“只抓一點”、以偏概全,而是要從大局著眼、通盤籌劃、整體帶動。

二是強調辦實事。文件提到,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從中央的要求不難看出,要求以實際行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干出一批像脫貧攻堅一樣讓老百姓看得到、感受到的大事、實事。

三是強調補“短板”。今年一號文件提到“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實際上就是要解決當下的發展“短板”。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全面升級、農民全面發展、農村全面進步,一些落后地區的變化堪稱“百年之變”,成績輝煌。但還是要看到不足。比方說,現在“村村通公路”,村民基本出行有保障,但是能否適應鄉村旅游、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農村有自來水供應,但和城市相比質量如何?步入高質量發展的階段,鄉村振興不僅要解決“有沒有”,更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

四是強調因地制宜、久久為功。今年一號文件提出要以“千萬工程”的經驗為引領,“千萬工程”突出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這也說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能搞“一刀切”。以廣東為例,珠三角地區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資源稟賦差異大,這也說明了發展的切入點不一樣,要從實際出發。此外,中央反復強調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的經驗,實際上就是要學習浙江二十年如一日推進這項工程,立足當下、著眼長遠,“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積小勝成大勝。

南農:今年一號文件開篇提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您如何評價當前的“三農”基礎?

張紅宇: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我國“三農”基本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從農業發展看,產量提升,結構優化。在產量方面,2023年我國糧食產量為13908.2億斤,連續九年超1.3萬億斤。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的國內自給率長期維持在95%左右。在產業結構方面,現代加工、鄉村旅游、數字鄉村等新業態蓬勃發展、勢頭強勁。其中,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9萬億元,鄉村休閑旅游業營業收入在2019年已經超8500億元。

從農民生活水平看,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拓展,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2023年,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三季度同比增長8.1%,高于同期全國農民平均水平。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同時,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691元,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2.8%;城鄉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城鄉居民人均可收入支配比由2022年的2.45:1變為了2023年的2.39:1。

從農村治理來看,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取得了全面進步?;A設施建設水平穩步提升,全國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實現100%通硬化路,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7%,互聯網普及率達61.9%。公共服務質量不斷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施,農村醫療水平大幅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截至2023年底,全國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73%,生活污水治理率達40%以上,鄉村環境從干凈整潔向美麗宜居邁進。

但也要看到,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仍面臨諸多挑戰,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短板,農村仍然是現代化進程中的薄弱環節。以農業為例,從長期問題看,最近十年間,糧食供需形勢總體上已由“總量平衡,豐年有余”轉變為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態勢,2023年糧食對外依存度繼續攀升。從短期表現看,由于經濟增速相對放緩,城鄉居民消費趨于保守,國外進口農產品沖擊等因素,導致近期農產品價格市場低迷。2023年,全國農產品生產者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2.3%。生豬價格持續低位運行,生豬生產者價格同比下降14.0%,影響了農業從業者生產積極性。

此外,從農民生活水平方面看,一方面,農民收入增長勢頭放緩,2018-2023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2%,比2012-2017年的增速9.9%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城鄉發展差異顯著,2012-2023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由2.88:1縮小到2.39:1,平均每年縮小0.045,若按此速度,到2035年應為1.5:1,到2050年應為1.2:1-1:1.1左右,但實現這一收入增長目標的外部環境并不寬松。

談學習“千萬工程”

廣東“頭號工程”要建立長期考核監督機制

南農: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千萬工程”。如何看待“千萬工程”經驗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經驗價值?

張紅宇:“千萬工程”是200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這項工程20年來久久為功地推進,不斷迭代升級,不僅造就了浙江萬千美麗鄉村,而且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一號文件首次提“千萬工程”,強調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我認為,“千萬工程”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經驗價值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要從人民至上的立場推動“三農”工作,以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農業農村工作的標準,守住國家糧食安全、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帶動鄉村產業、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水平不斷提升。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的工作方法。要抓好找準農業農村工作中的突出問題,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確定切入口、突破口。循序漸進則要求從老百姓最迫切、鄉村最薄弱的環節抓起,從容易出成果、見效果的工作抓起,一件接著一件事情辦,樹立群眾的信心。

三是建立城鄉融合、城鄉一體的推進機制。應該立足新型城鄉關系,統籌推進城鄉一體規劃布局,以縣域為整體,優化村莊布局、產業結構,統籌規劃全域覆蓋、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為城鄉居民共享現代化成果提供保障。

南農: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縣域不強尤為突出。廣東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堅持強縣促鎮帶村。廣東應該和浙江的“千萬工程”學什么?

張紅宇:“千萬工程”在浙江推進20年,其內涵和意義不斷深化和升華,實現了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向“千村未來、萬村共富”的迭代升級。廣東和浙江都是經濟強省,“千萬工程”對廣東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廣東從去年起推進“百千萬工程”,努力破除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短板,促進縣鎮村一體化發展。根據“千萬工程”的經驗,廣東推進“百千萬工程”,要健全城鄉融合的發展機制,關鍵是打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制度性通道,暢通城鄉經濟循環。要學習浙江“一張藍圖繪到底”,建立“時間表”“任務圖”“路線圖”,明確短期任務和長期任務。此外,要建立考核機制和監督檢查機制,“百千萬工程”作為廣東“頭號工程”,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作,在考核方式上不僅要短期驗收,更需要長期監督,組織多次“回頭看”,確保“百千萬工程”久久為功推進。

談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產銷區要實現優勢互補

南農: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今年一號文件新提出要“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提出的背景和意義是什么?作為全國糧食主銷區的廣東,如何落實好這些新要求?

張紅宇:提出這些措施,是因為主產區、產銷平衡區、主銷區糧食產出能力下降。我國13個糧食主產省中,糧食凈調出省已減少到5個;11個產銷平衡省中,有9個省糧食自給率從2003年平均的97%下降到現在的58%;7個主銷區省糧食平均自給率從本世紀初的61%下滑到目前的24%。有個數據值得注意,2022年7個主銷區糧食總產量約2980萬噸,相當于湖南一個省(2022年糧食總產量3018.0萬噸),這說明糧食生產形勢嚴峻,任務重、壓力大。

過往提糧食補償機制,主要是中央財政補貼給產糧大省,壓力給到了中央。此番提出“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則意味著廣東、浙江、福建、海南、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向糧食主銷區向主產區支付產糧的成本。糧食主銷區多是經濟相對發達的省份,例如廣東2023年GDP達13.57萬億元,具有較強的人力、財力優勢能補貼產區及農民,提升產能和種糧的積極性。這一機制的建立旨在平衡主產區和主銷區的利益格局。

廣東既是糧食主銷區,也是經濟、科技大省,可以探索與糧食主產區深化建立多渠道的產銷合作。除了向主產區收購糧食,還應發揮在科技研發、人才資源等方面的優勢,與主產區之間協同互補互利,做到以多補缺、以強補弱、以長補短,既提升主產區的產能,同時也能提升自身在糧食供給和儲備上的韌性。

南農:在耕地保護方面,今年一號文件提出要“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堅持‘以占定補’,以省域內穩定利用耕地凈增加量作為下年度非農建設允許占用耕地規模上限”。這一提法如何理解?如何做好耕地保護,特別是防止耕地“非糧化”?

張紅宇: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命根子”,耕地保護要突出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格局。今年提出要堅持“以占定補”,以省域內穩定利用耕地凈增加量作為下年度非農建設允許占用耕地規模上限。這對耕地保護在質量上、生態上提出更高要求,除了強調非農建設允許占用耕地不能突破耕地凈增加量的上限,補的要比占的多,更不能以劣補優。非農建設應在閑置建設用地上盤活存量,不能在耕地上做增量。

在耕地保護方面,目前“非農化”得到遏制,但“非糧化”現象比較突出。2013-2022年,盡管糧食產量每年增長0.95%,但同期蔬菜、水果年增長卻分別達到2.65%和3.61%,特別是果樹占用耕地的情況相對嚴重,因此要延續之前提出的“退果還糧”、引導林果業上山的做法。防止耕地“非糧化”,要統籌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七篇文章”,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宜耕則耕,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堅持糧棉油糖肉菜果的優先順序,糧食為重,兼顧其他。

談促進農民增收

做好縣域經濟和鄉村產業“兩篇文章”

南農: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方面,今年把農產品加工放在突出位置。針對農業加工、保鮮等方面的薄弱環節,如何改進?

張紅宇:加快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農業加工、保鮮等重點環節,應該構建“四鏈共生”的發展格局,包括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保障供應鏈、完善利益鏈,不斷豐富鄉村產業的外延和內涵,讓更多農戶享受發展的紅利。

延長產業鏈,就是要加大力度發展農產品的粗加工和精深加工,不斷增加初級農產品的附加值,提升價值鏈。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升后,不斷豐富農產品供應的數量和種類,進一步保障農產品的供應鏈,滿足城鄉居民多元化的消費需求。農產品加工的發展,涉及農戶、合作社、村集體、企業等不同主體,在此過程中要建立健全合理的聯農帶動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探索和完善“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發展模式,讓農戶愿意參與合作。壯大農業加工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構建和不斷完善“四鏈共生”發展格局的過程。廣東發展壯大預制菜產業便是一種有益有效的探索。

南農:今年提到要強化農民增收舉措,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關于促進農民增收,您有什么建議?

張紅宇: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我認為要做好縣域經濟和鄉村產業“兩篇文章”。農村家庭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其中工資性、經營性收入是“大頭”,這就要求千方百計提高農民務工和務農的收入,因此對縣域經濟和鄉村產業的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一方面要壯大縣域經濟,特別是發展縣域的主導性、支柱性產業。國家提出要推進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山東曹縣棺材、廣東潮南內衣等都是一個產業帶旺縣域經濟、增加就業的案例。所以應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探索靈活就業機制,增加縣城對所在縣域農村居民的吸引力,實現非農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創業。

另一方面要加快鄉村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之前講過現代農業加工、鄉村產業發展,實際上是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保障供應鏈、完善利益鏈的過程。壯大鄉村產業,特別是推動一些新業態落地,要出臺相關政策或建立規章制度,完善聯農帶動機制,讓老百姓不斷有參與感和獲得感。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咨詢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農村報》2024.2.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本视频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 |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 |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精品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 | 自拍视频在线看伦 |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