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體現了與資本主義現代化相異的鮮明的制度內涵和道路差別,其中一個重要領域是直接關乎人民生命健康與福祉的醫藥衛生事業。舊中國的醫藥衛生水平低,國民曾被稱為“東亞病夫”,因此新中國成立后,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受到國家重點關注。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現代化建設沒有照搬照抄西方國家經驗,而是立足實際、自主探索,走出了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醫藥衛生事業現代化發展道路。這其中,“赤腳醫生”為推動新中國的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提高國民健康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赤腳醫生制度作為以人民為中心發展醫藥衛生事業的案例在1974年召開的第27屆世界衛生大會上被世界衛生組織高度評價為“解決邊遠地區醫藥衛生問題的典范”,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盡管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新中國赤腳醫生的醫術水平并不十分高明,保障醫療覆蓋面的廣度、相對匱乏的醫療資源的制約、醫療水平的有限等是一組矛盾,赤腳醫生制度的實施也并非盡善盡美,但應當重視其在有限的資源支持條件下所包含著的創新的發展醫藥衛生事業的指導思想和理念原則,與當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醫藥衛生思想是一致的。
一、“赤腳醫生”現象的產生背景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人民體質相對羸弱,平均壽命僅有36歲,內蒙古等偏遠地區的人均壽命低至19歲。人口死亡率達到2.5%,產婦死亡率為1.5%,兒童死亡率為13%,城市嬰兒死亡率是12%,全國嬰兒死亡率竟高達20%。在當時的中國,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醫療資源深度匱乏,醫生和醫療設施嚴重不足,人民的生命健康無從保證。
1965年6月26日,時任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向毛澤東匯報工作:全國有140多萬名衛生技術人員,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縣城,只有10%在農村;醫療經費的使用情況為農村占25%,城市占75%。毛澤東聽后嚴厲地說:“廣大農民得不到醫療,一無醫,二無藥。衛生部不是人民的衛生部,改成城市衛生部或老爺衛生部,或城市老爺衛生部好了”,應該“把醫療衛生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培養一批“農村也養得起”的醫生,由他們來為農民看病服務。毛澤東作出的“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六二六指示”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積極響應,強調注重以人民為中心來進行有限醫療資源的分配。截至20世紀60年代末,包含“縣—公社—生產大隊”三級醫藥衛生機構的農村醫藥衛生網在中國農村絕大多數地區基本建立,幾乎每個村都有兩三名赤腳醫生,到1977年底,全國的赤腳醫生數量達到了150多萬名。
1968年9月10日,《紅旗》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9月14日,《人民日報》轉載了這篇文章,隨后其他報刊也紛紛轉載,“赤腳醫生”這一名稱逐漸走向全國。平時在田里赤腳務農,村民有需要時再提供醫療服務,“亦醫亦農”正是赤腳醫生的特點。赤腳醫生是積極響應毛澤東號召的產物,有學者指出,“赤”是“紅色”的意思,紅色象征著毛澤東思想。這種解讀為赤腳醫生的稱謂增加了強烈的政治色彩和豐富的意識形態內涵,這體現在對赤腳醫生候選人家庭和政治面貌的嚴格要求上,需要歷史清白、政治觀念強等,而“地”、“富”、“反”、“壞”、“右”五類分子都不能成為赤腳醫生。
二、“赤腳醫生”現象的演進歷程
應當承認,赤腳醫生由于培訓時間短、知識水平有限,在診療過程中存在操作不當、誤診等現象。一位赤腳醫生曾在知青文集中寫到:“我兼任赤腳醫生,其實并不懂多少醫術藥理。一碗白開水中,針管來回推幾下,就算消了毒,幾年中,也從未有過感染的事,不知是我特別幸運,還是老鄉們特別皮實。”當然也不乏由于醫療過失導致村里產生中毒、感染事件等情況。但仍應看到他們在中國農村地區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從壟斷到普及:醫學知識的廣泛傳播
新中國成立前,醫學知識的傳播主要通過依托于血緣關系的父子傳承和建立在師徒關系基礎上的師徒傳承。這兩種傳播方式都有很大的局限性:空間上限制了本地范圍,數量上限制了醫學知識的接受者。而且為保證患者持續性的選擇,醫學知識、實踐技能、藥方、經驗都在家族或師門內被嚴格保密,不輕易外傳。因此,過去的傳播模式極大限制了醫學知識的推廣普及。
赤腳醫生的選拔方式打破了醫學知識的傳播壁壘,大幅提升了醫學知識接受者的廣度和數量,同時催生了一系列輔助醫學教學、臨床經驗交流的醫學出版物。例如,上海市川沙縣江鎮公社衛生院發行了包含“培訓”、“復訓”、“修訂”和“參考”在內的四個版本的《赤腳醫生培訓教材》;杭州市衛生革命委員會發行了《工農醫療衛生手冊》《赤腳醫生手冊》;國家及省級期刊《赤腳醫生雜志》、《浙江赤腳醫生雜志》也相繼問世。隨著出版物數量的增加,醫學書籍的發行方式也做了相應調整,縣衛生局面向生產大隊醫療站和公社診所免費發放赤腳醫生培訓教材,郵政系統會優先保證期刊的投遞工作、讓醫學刊物能及時送到基層赤腳醫生手中。醫學出版物的增多和發行渠道的暢通,標志著醫學知識傳播方式在中國的重大變革,促進了醫藥知識廣泛傳播,密切了醫療從業者之間的交流,成為赤腳醫生在短期培訓之外重要的知識來源。
赤腳醫生制度帶來的醫學知識傳播方式變革對于解決中國農村醫療資源短缺問題意義重大,促進了醫療資源的普及、均衡化和基層醫生醫療服務能力的提高。掌握醫學知識的赤腳醫生打破了原來個人或家庭對醫學知識的壟斷,他們不僅是醫療服務的提供者,還是醫藥衛生知識的傳播者,面向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健康教育,將醫學知識進一步推廣。
(二)從男性為主到女性參與:女性就醫難題的解決
在傳統中國社會中,醫者多為男性,普通女性難以甚至幾乎不可能接觸醫學知識、學習醫術。由男性主導的醫療者群體為女性就醫造成了極大不便,受“男女授受不親”封建觀念的影響,男性醫生為女性患者看病時應有家庭成員在場陪同,診療過程中只能進行非常有限的身體接觸和言語交流,不利于醫生全面了解病情、系統進行診治。傳統女性在面臨生殖系統疾病時,寧愿忍受痛苦也不愿就醫,她們認為這是見不得人的可恥的病癥。在1930年代推行農村公共衛生時期,接種疫苗的女性羞于向男醫生露出自己的手臂。到1960和1970年代,情況仍未得到好轉,婦女們抵觸男性醫生注射,無法接受聽診器隔著衣服按壓在她們的胸脯上。長期以來,由于分娩過程不衛生造成的感染是農村地區產婦和新生兒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雖然有女性接生婆輔助,但醫療知識較為匱乏的接生婆無法百分百地保證產婦和新生兒的生命健康。可見,農村地區需要具備科學的醫療知識的女性醫生,這對于治療女性患者、發展農村醫藥衛生事業十分關鍵。
赤腳醫生的選拔是沒有明確的性別限制的,女性也能參與培訓、成為醫生,女性力量開始在中國農村的醫藥衛生事業中嶄露頭角,成為實施中國鄉村婦科疾病普查診療和計劃生育的主力軍,頂起了農村醫療的半邊天。有“中國赤腳醫生第一人”之稱的王桂珍就是其中的一位女性,她是歌頌女赤腳醫生刻苦學習醫學知識、為鄉親們治病的劇情電影《春苗》的原型,是在日內瓦第27屆世界衛生大會上發言的中國代表,是多次獲得毛澤東接見的赤腳醫生模范。王桂珍的事跡激勵了更多女性成為赤腳醫生,也讓女赤腳醫生日益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信任。1970年代,女赤腳醫生的形象在宣傳海報上頻繁出現,這既凸顯了女赤腳醫生在實踐中的良好表現,也體現了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赤腳醫生制度下,醫生群體從以男性為主到女性增多的變化是女性患者的福音,在一般醫療技能之外,接受婦產科培訓、負責計劃生育的女赤腳醫生承擔起了男醫生不便完成的工作,這對于維護女性健康、促進中國鄉村醫藥衛生事業的全面發展以及性別平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從富貴到平凡:醫生群體的階層變化
中國有句古語叫“秀才學醫,籠中捉雞”,意思是學習醫術對有文化的人來說是相對較容易的,這反映出醫生教育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性。新中國成立前,行醫的醫生大多來自富?;蚓⒓彝?。這一情況與當今時代有些相似,醫學作為綜合性高且不斷發展的學科,有大量復雜的理論知識需要學習,同時醫學也注重實踐過程中的經驗積累和臨床技能的鍛煉,因此培養一名合格的醫生是耗時長、花費高的,需要家庭的大力支持和強力托舉。
赤腳醫生的選拔標準帶來了醫生群體的階層轉變,這一制度下更多出身普通的農村青年乃至貧下中農子女有機會成為醫生。這些來自農村、了解農村的青年在接受醫學教育后,能夠扎根農村、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他們與鄉村百姓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更能獲得患者的信任,促進醫患關系的和諧。
三、“赤腳醫生”現象的中國經驗
“赤腳醫生”現象不僅是中國農村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更彰顯了中國特色和中國經驗。赤腳醫生在普及醫學知識和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還注重提高人民群眾的自我保健能力。隨著當今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醫療資源的日益豐富,更應總結赤腳醫生制度的寶貴經驗,不斷改善服務模式、提升醫療水平,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作出更大貢獻。
(一)立足國情,創新基層醫療模式
新中國成立初期,廣大農村地區醫療資源極為匱乏,嚴重的缺醫少藥掣肘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大多數中國農民在20世紀中葉前從未聽說過要去醫院看病,直到1960年代中期絕大多數醫患接觸都還是在家中進行,對普通農民來說,住院、轉診都是十分遙遠且陌生的概念。可見,中國民眾的醫療需求是大量下沉在基層的。赤腳醫生制度通過廣泛招募和短期培訓使大量具備基本醫療知識的赤腳醫生進入到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當中,為農民提供了最基礎的兜底醫療保障,推動了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赤腳醫生制度是立足國情、因地制宜的產物,也是關注基層、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產物。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8月,我國基層衛生健康工作者有495萬名,其中鄉村醫生110萬名,服務基層百姓。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推進醫療公平,仍是當今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二)注重預防,促進民眾健康教育
1949年建國后,我國在醫藥衛生事業方面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國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定下了“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工作方針,把“人”的因素充分組織動員起來,“赤腳醫生”造福百姓,用草藥、銀針等低成本維護了幾億農民的健康。赤腳醫生的職能,不僅有治病還有“防病”,通過疫苗接種、普及醫療常識、傳播科學觀念等在農村地區進行疾病預防工作。預防為主是當前全球衛生治理的趨勢,即重視通過預防和控制疾病來降低醫療成本,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在衛生健康現代化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很重要,從根源上避免問題的產生同樣也很重要。重視疾病預防、加強民眾的健康教育是推動醫藥衛生體系可持續發展、促進健康中國事業的關鍵策略。
(三)深化改革,不斷完善體制機制
隨著時代發展,赤腳醫生制度經歷了相應調整和改革。1970年代,國家的助推對赤腳醫生群體認同的形成及社會地位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在當時強調“又紅又?!倍莾H注重專業醫療知識的相對濃厚的政治氛圍中,赤腳醫生無需依靠醫療機構注冊或獲得專業文憑就可樹立權威。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國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赤腳醫生的側重點由“紅”轉向了“?!?,醫藥衛生領域的現代化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專業化、提高服務質量、增加科技應用的趨勢。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發了《不再使用“赤腳醫生”名稱,鞏固發展鄉村醫生隊伍》一文,標志著赤腳醫生群體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所有農村衛生人員凡經過考試、考核已經達到醫生水平的,成為鄉村醫生。鄉村醫生需要經過相應的注冊及培訓考試方可辦理執照開業行醫,鄉村醫生管理進一步正規化、專業化。在赤腳醫生制度施行的鼎盛階段,1980年全國有150多萬名赤腳醫生。針對大量不合格醫生的下崗失業問題,國家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各地政府采取補助等多種形式,解決好下崗醫生的生活保障問題。中國醫療體制改革從1994年開始實施,每年都有新舉措。202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指出探索建立醫保、醫療、醫藥統一高效的政策協同、信息聯通、監管聯動機制??梢?,在發展過程中任何制度都要不斷完善、深化改革才能適應時代需要。
四、“赤腳醫生”現象的現實啟示
赤腳醫生制度在實踐中大獲成功,在解決農村地區醫療資源短缺、普及預防知識和健康觀念、促進農村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對于當今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仍具有啟迪意義。
(一)親情網絡下的醫療服務
影響醫患關系和患者就醫體驗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際關系的親近對于醫患關系有著積極作用。對于村民來說,進入區級衛生院或縣醫院等上級醫療機構,面對身穿制服,不用方言而用普通話交流的醫生時會感到局促不安,產生緊張、焦慮、自卑等負面情緒,這樣的現象被稱為“白大褂綜合癥”。但村民在面對村里土生土長的赤腳醫生時就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赤腳醫生作為其所在村莊的一員,了解自己服務對象的各種日常問題。他們的病人就是鄰居、勞動伙伴和親戚,因此能夠很好地服務村民。國家層面也充分利用親情網絡,鼓勵接受培訓后的赤腳醫生回到本村工作以及發展村民成為赤腳醫生。
“白大褂綜合癥”在今天依然存在,研究表明:陌生的就醫環境和對疾病認識不足會使患者感到恐懼和焦慮,患者希望在診療過程中得到醫護人員的關心和問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還是人民健康,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把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應該是全黨全社會必須牢牢樹立的一個理念?!?024年,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等還聯合印發了《醫學人文關懷提升行動方案(2024—2027年)》。所以,醫務工作者應堅持以人文本,加強人文關懷意識,這不僅關乎患者的就醫體驗,也與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現代化發展的成功息息相關。
(二)從利益爭奪到服務為本
中國有句古話叫“同行是冤家”,這在舊中國的醫生群體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為爭奪病人以保證收入、獲得更高的聲譽和社會認可度,醫生可能會攻擊其他同行的醫療水平,標榜自己而排擠他人,嚴峻對立的同行關系不利于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在赤腳醫生制度下赤腳醫生的收入得到了穩定的保障,他們的工資取決于所在生產大隊的經濟狀況而非接診病人的數量,即便一個村子有多名赤腳醫生行醫,每個赤腳醫生的收入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與此同時,在“醫療屬地化”政策下。赤腳醫生主要負責自己所在生產大隊成員的診療工作,患者幾乎都是本村村民,病人群體是相對穩定的。這樣的制度安排有效規避了惡性競爭,使赤腳醫生能夠專注于治病救人的醫療工作,積極提升自身專業水平,通過精湛的醫術和良好的服務態度贏得村民的信任。
如今的醫務工作者除了臨床上接診患者,還有教學要求、科研任務、績效考核等沉重的壓力,當然這些是無可厚非的。但對于一些太過繁瑣的形式化的工作,應當為醫者適度“減負”,讓他們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救治患者的臨床診療工作當中來,強調將醫療服務的能力和質量放在第一位,用心用情服務好每一位患者。
(三)強化道德與意識形態塑造
赤腳醫生制度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增強人民體質為目的,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充分體現了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在這樣的背景下赤腳醫生形成了鮮明的群體身份意識和醫療職業道德觀。政府對模范醫生的宣傳和表彰也是一種政治教育,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深入人心,因此赤腳醫生在意識形態上與黨和人民保持高度一致、絕不脫離群眾。
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廣大醫務工作者要恪守醫德醫風醫道,修醫德、行仁術,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對于培養醫生而言,精湛的醫術固然重要,擁有高尚的醫德更是不可或缺,新時代仍需要加強醫務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建設和醫學人文教育,著力提升他們的政治素養、科學素養、生命素養、衛生健康素養等,培養出更多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精神的良醫、大醫。
作者簡介:趙建靚,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助教;張懿,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醫學部教研中心講師。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5年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