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楊寬欣:對農地所有制和土地經營制度的思考

[ 作者:楊寬欣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1-13 錄入:12 ]

【摘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是我黨和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它們奠定了我國農村長久穩定的基礎。在我國農村城鎮化的大背景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不應被拋棄,不應實行土地私有制。土地規模化經營是我國農村土地經營制度發展的大方向,它應遵循市場化方式,因地制宜,結合農村實況逐步推廣,不宜違背農民意志強行推廣。我國各地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差異大,它決定了我國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具有多樣化特點。

【關鍵詞】土地集體所有制;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土地規模化經營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土地問題一直是我國農村的一個重要問題。確立科學合理的土地所有和土地經營制度,對我國農村的長治久安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近10多年以來,圍繞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經營制度,理論界開展了大量研究,產生了一些爭論。在農村土地所有制領域,有人主張應實行土地集體所有制,有人主張實行土地農戶所有制;對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有人主張繼續實行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人主張土地規模化經營,針對上述觀點,筆者談一些看法。

一、我國農村應選擇何種土地所有制

(一)從歷史看,土地私有制沒有給我國農村奠定長治久安的社會基礎

在新中國建立之前的2000多年里,我國農村土地在主體上歸私人所有,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土地私有制并沒有在我國農村奠定長期穩定的社會基礎,相反,它是社會不穩定的一個重要誘因。中國歷史上曾多次爆發農民起義,而農民起義也多與土地被大量兼并有關。在許多封建王朝的末期,土地兼并異常嚴重,大量農民失去了土地,流離失所,貧困交加,在萬般無奈地情況之下揭竿而起,反抗不合理的土地所有制。盡管農民一再提出過均田的思想,并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付諸實施,然而,農民的這種人人有田種的樸素思想并未取得大的成功,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提出這些口號的起義軍最終都被封建地主階級扼殺;二是農民起義軍對土地所有制的設計有重大缺陷。他們設計的土地所有制是農戶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可以自由買賣。依照這樣的土地所有制,被消滅了的地主階級又會在這樣的所有制下自然誕生。從歷史上看,受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有些人擁有的財富增多,他們有條件、有欲望購買更多的土地,而有些人卻因種種原因不得不出賣自己已擁有的土地,這樣,擁有土地多的人漸漸地變成了地主,而失去土地的農民則淪為雇農。當一定時期土地兼并十分嚴重、淪為雇農的農民無法承受時,又一場農民起義便開始了。中國封建社會一再上演的政權更替的周期律,盡管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但土地私有制是產生該現象的一個重要的經濟原因。

1927年—1956年,在革命戰爭時期和新中國建立初期,我黨也實行了農戶的土地所有制,在實踐中發現,原來分到土地的一些農民因種種原因又喪失了土地,重新淪為雇農。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經過互助組、合作社等形式,我國逐步形成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這種制度的特點是,土地歸集體所有,不歸單個的農戶所有,農戶之間不能自由買賣土地,一些人不能憑借土地的占有權取得他人大量的勞動果實。縱觀歷史,可以說,這是我黨在革命實踐中的一項偉大創舉,它奠定了我國農村長久穩定的經濟基礎。

(二)從我國的現實和較長歷史發展階段看,土地集體所有制仍是我國農村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石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為實施按勞分配提供了制度基礎。這是一個農民想擁有土地就可擁有土地,想放棄土地就可放棄土地,鼓勵按勞取酬的所有制形式。從我國的歷史和我國的國情看,它是一種科學、合理的土地所有制,有利于農村的長期穩定和平穩發展,它比農戶的土地所有制更有優越性。

土地集體所有制為實行按勞分配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能否有效實行按勞分配,還取決于經營機制和管理水平。在傳統的經濟體制下,大鍋飯、平均主義不能充分地體現按勞分配,挫傷了勞動者的積極性,致使農村的生產潛力得不到充分釋放。到1978年,八億多農民從事農業,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還不能有效解決,產生這一現象的根源不在于土地集體所有制不好,而在于我們選擇了大鍋飯和平均主義這種不恰當的經營機制和管理方式。我國農民在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了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這種經營機制,農民與村民小組簽訂合同,從村民小組那里承包土地,農民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全是自己的,它較好地落實了按勞分配原則,因此,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大面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1981—1984年,糧食生產連上新臺階。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些成績的取得與我國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有著密切的關系,實踐證明土地的集體所有制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比較合理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經營機制。

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在保持土地集體所有制不變的前提下,以農戶為經營單位,明確了責任,賦予了農戶較大的決策權,使農戶按自己的意向開展商品生產,促進了農村市場經濟的發育,促進了農村分工的發展,也創造了較公平的按勞分配形式,極大地釋放了農村的生產潛力。勞動者取得的勞動成果,正是他們勞動的結晶。他們的勞動,不僅包括體力勞動,還包括大量腦力勞動,比如他們要分析市場,預測市場,以確定自己該向市場提供什么樣的產品,探究以怎樣的技術形式向市場提供產品。市場為農戶評價自己的勞動成果提供了大舞臺,農戶的經營收入在較大程度上反映了農戶的勞動質量。

二、我國農村土地經營制度向何處去

(一)我國農村土地經營制度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有一系列優點,在實踐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1.一些農戶經營能力強,但受到家中人口的限制,不能從村集體多承包土地,而一些農戶經營能力不強,卻因家中人口多而承包到了較多的土地,這不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在城鎮化過程中,一些農民已在城市生活或在城市打工,但土地未轉租他人,導致土地撂荒。

3.在農村,一家農戶的土地往往被分割在多塊地方,不利于農戶土地連片經營,不利于大的先進化的農業機械使用,不利于規模經營。

4.在農業生產中,農戶經營存在盲目性,在一些產品上,存在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的情況,農產品價格波動大,一些時候農產品價格過低,一些時候農產品價格又過高,對農戶的生產經營沖擊大。

(二)我國農村土地經營制度的發展方向

1.對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在實踐中總結經驗,積極探索,逐步加以解決。在農村土地的發包層次,以人口分配土地是一種比較公平的土地承包制度,因為它把農民的生存權放在了首位,農民得到了憑借土地生存的權利。假如不把農民的生存權放在第一位,簡單地讓能者多承包土地,能力低者少承包或不承包土地,即使土地產出較以往增加,但這樣的效率建立在一些人的生存權得不到保障的基礎之上,建立在社會不穩定的基礎之上,而社會不穩定下的效率是不可靠的效率,是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效率。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制度,使善于經營土地的能手從土地經營能力低者手中轉包土地,使土地經營能力低者的生活有一定的保障,以此為基礎提高土地的經營效率,才有利于提高農村土地的經營效率。

2.土地碎化現象是農民對土地的級差收益一時找不到更好的解決辦法的產物。在一個村民小組內,土地有好劣之分,比如,有的土地離水源近,有的土地離水源遠,成本與收益不同;土地離村莊的遠近不同,成本也不同。就村民來講,都盡可能地想要離水源近或離村莊近的土地,發包土地者若找不到處理土地級差的辦法,就只好采取好地、劣地大家都有份,好、劣地搭配分配的辦法,結果導致了土地碎化現象。由此觀之,我們不難發現,土地碎化現象不是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必然產物,不是這種土地經營制度一定會導致這一現象,關鍵是農民遇到了土地級差分配的障礙,如果這一障礙被農民在實踐中加以解決,在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之下仍可實現土地的規模經營,仍可實現土地的連片種植。有些農村在分地時,實行優地少折畝、劣地多折畝的辦法,均衡土地級差,使農民的承包地集中連片,它就是農民在實踐中逐步總結出的實現土地連片種植和規模經營的一種辦法。

3.大力發展專業的農業經營公司。有些村莊與一些公司簽訂合同,農民將土地轉包給公司,公司實現了對土地的連片開發,有效解決了土地碎化問題。采取這種機制,筆者認為應先建立土地轉包的風險基金,由承包土地的公司先出資,并經公證處公證,委托銀行等機構管理這筆基金,一旦公司經營不善,無力向農戶支付土地承包金,就動用這部分基金先向農民支付土地轉包金,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穩定。

4.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生產經營合作社,提高農民生產和市場的對接能力。在市場經濟下,單個農戶對一些農產品市場供給與需求的判斷力必定局限性多,在市場經營中產生的盲目性也多。農民以一定形式結成經營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形式銜接市場供給與需求,這樣既可以取得規模效益,也可減少生產經營的盲目性,它是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政府應以政策和政府財政補貼等方式予以積極引導。

5.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制度,提高農民抵御多種經營風險的能力。相對于我國的人口數量和我國自然環境的特點看,2013年306.59億元的農業保險的規模太小,政府有必要從支農資金中安排一部分資金補貼投保農業保險的農戶和保險公司,引導農戶積極參加農業保險,引導保險公司多推出一些涉農險種和擴大農業保險規模,以較雄厚的農業保險資金為農民的生產經營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朱中彬.農村土地所有制改革的探討[J].農業經濟,2003,(11).

[2]侯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探索[M].天則出版社,1990.

[3]高化民.農業合作化運動始末[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經濟》2015年08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观看 | 日韩网战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二区乱码 | 中文字幕在线一级aV片 | 日韩中文字幕v亚洲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亚洲日韩乱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