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孫北國:需更高層次的人才返鄉創業和下鄉務農

[ 作者:孫北國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03 錄入:王惠敏 ]

人才如血液。前幾十年,是“三農”向城市化和工業化輸血;現在,城市化和工業化能不能向“三農”輸血?能不能更進一步為“三農”造血?

? 農業現代化需要企業家“返鄉創業”更需要企業化組織“下鄉務農”

政府最近幾年相繼出臺了“培養新型農民”、“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務農”等向農村輸血和造血的支持政策,并伴有多項相關財政支持舉措。這些固然是向“三農”輸血的一個重要舉措,但也因組織、保障、社會和人文環境不配套,難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在農村建立起農業現代化所需的人才軍團和強大的組織化體系,客觀上不解決大問題。現在最需要的是中國主流社會的企業家階層、企業化組織以及賢達階層、精英人群這種更高層次的“返鄉創業”和 “下鄉務農”。

企業家階層的“返鄉創業”和大企業經濟組織的“下鄉務農”,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三農”現狀。企業家階層所帶來的是企業家精神、龐大的人才資源、現代的管理體系等多重生產力能動要素,這是建設中國現代化農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企業家群體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最珍貴的資源力量,也是經濟發展的最強勁推動者。中國改革開放35年所取得的巨大工商業成就,企業家發揮的創造性作用功不可沒。今天面臨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產業的迫切轉型以及農民富裕、農村繁榮等事關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重大戰略升級,更需要一大批優秀企業家以承擔國家戰略發展責任和市場化經營邏輯來擔綱糧食種植的創高產、保安全、利環保之重責,創造和推動國家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推進農村繁榮、帶動農民富裕,創造中國大農業發展方式的歷史性進步和突破性變革。

企業家階層的“返鄉創業”和大企業經濟組織的“下鄉務農”,才可能更好實現新農業企業的發展戰略創新和運營理念創新。農糧種植產業的企業化運營一定是中國大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新農業種植企業的創新包括:理念創新、文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等。而所有這些創新,首要的、占據核心地位的是發展戰略、運營理念的創新和企業文化的創新,特別是在知識量、信息量急劇增長、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這方面的創新更具有決定的意義。而決定和發揮這些創新和創造的只能是企業家階層和企業化組織。

企業家階層的“返鄉創業”和大企業經濟組織的“下鄉務農”, 才可能有效實現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的農糧種植產業的體制創新。與發達國家相比,世界主要農業發達經濟體的農田基本建設、完備經營體制和人才傳承培養、農民群體整體素質等方面,都要優于我國。發達國家先進的農業宏觀管理調控、先進的農機裝備制造技術、農田養護技術、作物種植及良種培育等技術,也有很多需要我們學習和追趕。但是,從另一面看,我國在某些方面也有處于世界前沿甚至頂尖的生態農業技術,國外也在學習我們,這更需要我們自己大力弘揚。

從體制層面看,發達國家農業經營體制我們是不能效仿的,發達國家農業主要以家庭經營為主的體制模式絕不能做為中國農業未來長久的經營發展方式,這是一個重大戰略選擇問題,這是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都必須要清晰認知和清醒評判的。因為中國的國情、民情不一樣,中國發展農業現代化起步所面臨的世界糧食競爭格局和時代環境都與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起步階段不一樣。中國農糧種植產業的農業現代化,必須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大規模集約化條件下的專業化技術和組織化運營管理,一定是中國農糧種植產業的發展大道。而這條發展大道必須通過企業家創建大型農牧城建一體化綜合企業集團才能實現。

企業家階層的“返鄉創業”和大企業經濟組織的“下鄉務農”, 才可能在主糧產業建立起強大的國際競爭力。我們必須用超越的理念,站在世界競爭格局整體大環境中研究中國農業經營體制的突破點和著力點,我們需要突破性創新,我們不能以與世界農業接軌為戰略方向,而是要大踏步地向前!再向前!中國農業現代化必須實現從“資源農業”向“資本農業”的歷史性跨越。未來的中國農業必須要雄踞世界。中國這樣一個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如果不能在未來全球糧食協調機制上占據充分的話語權,如果不能建立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全球糧食產業核心競爭力,那是決不應當的,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農業的整體競爭力必須要找到帶領農民群體的主體和優秀創造資源,即國情需要更高層次的“返鄉創業”和“下鄉務農”。 主糧產業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首先必須著眼于建立強大國際競爭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現代新農業的蓬勃未來,中國新農業巨輪和大農業航母群的打造,將寄希望于企業家精神的弘揚和一大批農業企業家群體的涌現。只有優秀的農業企業家才能創造出偉大的新農業企業。中國農業的歷史性進步需要資源匯聚的超級組織化平臺,這樣的超級組織化平臺的締造者和管理者只能是企業家階層。

? 農村社會生態和文化生態的繁榮需要社會賢達和精英階層“返鄉創業”和“下鄉務農”

中國的“三農”問題協調解決,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不僅僅是農業戰略、農業模式、農業生產、農業科技、農業管理以及其它單純的農業發展問題,農業只是“三農”之一,只有農民、農村也同時實現歷史性進步,只有農業、農民、農村同步發展,只有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的理念層次向“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繁榮”這樣更高層次的理念躍升,只有在推動農業發展的同時,也探求出可操作、可執行的有效推動農民富裕、農村繁榮的發展路徑和發展舉措,“三農”問題才能實現協同進步與發展。但前提還是要先有人,也就是要有多層級的社會主流文化階層下鄉,才能有效推動農村繁榮,農業現代化才能有效實現。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新農業頂層設計路線圖,必須在向“三農”匯聚資源的具體指導理念上、行動路徑上和統籌謀劃上,創造出社會主流文化階層下鄉的社會環境、體制環境、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也要更進一步從“三農”發展理念上清晰評判,新農業的發展和創造、新農村的建設和繁榮都必須同步引導推動城市賢達階層、精英階層“返鄉創業”和“下鄉務農”。現代農村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必不可少要補上缺失文化和教育繁榮的這塊短板。

賢達階層、精英階層的“返鄉創業”和“下鄉務農”,才可能在大美鄉村建設層面,提高美學欣賞水平、美學設計水平、美學創造水平和美學運管水平,創造出新型城鎮化“以美為本”的核心建設理念和運營管理方略。

縱觀世界,美是文化傳承中永恒的精神食糧。美,超越階級、超越意識、超越宗教、超越時代。唯有美,才持久感動;唯有美,才讓人留戀;唯有美,才更產生凝聚;唯有美,才更創造價值。

賢達階層、精英階層的“返鄉創業”和“下鄉務農”,才能有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教育呈現出來,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必須以政策和體制的雙重協同推動,在鄉下營建出文化人和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的人群來得了、呆得住、不想走的多方面條件,并創造出政策支持、公益化和市場化相結合的文化教育傳播運營載體,才能實現文化落地、教育落地,才能更優雅的展現文明、展現和諧,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社會生態和文化生態,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三農”協調發展,才能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

? 更高層次的“返鄉創業”和“下鄉務農”,才能創造出“新農業主體力量”

中國農業現代化本身就是無比寬闊、蘊涵巨大潛能與發展機會的超級創業、創新和創造發展平臺,這個超級平臺必須打造出匯聚眾多人力資源的、可以成為實施“抓手”的“新農業主體力量”。

我們需要從政策、體制、輿論等多方面營造出強大的驅動力和吸引力,創造出非凡的組織力和凝聚力,吸引多層級的高素質人才和強大組織資源向這個平臺匯聚。打造可以推動中國農業歷史性進步的“新農業主體力量”,并使其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執行主體,以此形成吸引、驅動,匯聚、疊加的持續循環效應,體現出“抓手”效應,凝聚全社會的資源力量形成更加浩瀚的農業現代化創新、創造力量。

企業家階層、知識階層、文化階層、賢達人群、精英人群等更高層次的“返鄉創業”和階層“下鄉務農”是“新農業主體力量”形成的前提,從政策上鼓勵社會主流文化階層“返鄉創業”和階層“下鄉務農”,推動優秀企業家階層帶領農民創建大型農糧種植企業集群,以此形成人才、文化、組織、模式以及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體制理念、價值觀等多重能動要素向農村匯聚的新局面,是實現現代農村建設,現代農民生活,現代農業管理的必須。是實現農民群體體制性持續富裕和大美鄉村建設的必須。

中國農業自然資源豐富,農業不應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絆腳石,而應該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國情需要更高層次的“返鄉創業”和“下鄉務農”,這承載著偉大的中國夢,也承載著中國近2億戶主糧種植農村的廣大農民的幸福企盼。

作者系創聯新農業智庫創始人、首席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創聯新農業智庫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日本免费A | 中文字幕视频专区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在线高清 | 天堂久久久久va久久久久 | 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 | 亚洲第一页A∨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