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黃山市為例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專門規劃,啟動專項工程,加大力度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民族、地域元素的傳統村落和民居”的精神,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國家戰略高度。
近年來,黃山市高度重視中國傳統村落申報認定工作。目前,黃山市已通過了一、二、三、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共92個,位居全國同類市第5名,占全國總數2.21%,正在進行的第五批申報的有近300個。與此同時,積極開展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政策法規宣傳、項目實施建設、產業發展培育……等保護發展階段性重要工作,為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因其中國傳統文化的標本意義而著稱于世,作為徽州文化支撐性載體的傳統村落當應與之相呼應、相匹配、相協同,獨樹一幟的徽派建筑作為徽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了古徽州幾千年文明史,是古徽州社會歷史、政治、經濟、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生產方式及生活習慣等在物質形態和精神理念上的反映;是在特定的時空文化狀態下造就出來的物質實體,它表現出三大性征:實用性——功能適用要素;環境性——自然生態要素;象征性——精神文化要素。并形成特有的徽派建筑哲學理念:人與建筑、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人、人與自然最本質、最直接的聯系空間。它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于一體,充分體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事實表明:至今,黃山市仍然有許多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傳統文化尚未被發現、調查、掛牌、保護。許多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仍然在毀損或逐步衰落……
我認為,黃山市應從全國性、戰略性、區域性的格局高度全面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主要有以下幾點需要:
一是建設優秀傳統文化體系的需要。
黃山市徽派傳統村落是一種不可再生的人類文化歷史資源要素和核心支撐載體,更是中華文化優秀的形象標志,是與世界對話的窗口和舞臺,是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立足的根基。全面發現、調查、保護是對黃山市傳統村落一次家底排查和檢閱,更是對徽州文化的整理歸納、基因譜系的巡查。
二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需要。
徽派傳統村落是徽州文化賴以表達、生存、發展的資源性戰略平臺,是培育文化自尊、自強、自立的搖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完善補充和區域文化競爭力及多樣性保護的抓手,更是建立和諧社會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覺的精神家園。全面保護就是從“打基礎、保核心、立長遠”的創新性戰略思維,促進文化持續發展,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
三是彰顯城鄉地域風貌特色的需要。
徽派傳統村落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理念,其價值屬性、體型結構和社會結構及其生態價值表達出強烈地域形象驅動和內在的“人與建筑、建筑與自然”的統一特征,亦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其視覺吸引力對城鄉空間形象塑造的主題訴求極具“黃山品牌”價值,對城市品格和精神的形成具有頂層顯性意義。
四是新常態下拉動經濟轉型發展的需要。
當前處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的轉型關鍵時期,傳統村落作為一種優秀社會、經濟、歷史、文化價值的有形資源,因其內涵和外延的獨特性、唯一性、特色性,充分表達了人的自然空間屬性、人與自然和諧需求。它已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片,一種現代人類深刻失落的而今又努力追尋的歷史記憶和夢中鄉愁,這種傳統村落形態已極具轉化或活化成產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是一種與時俱進的產業資本。主要體現再對自然、對傳統、對文化的理性回歸上,社會有效需求越來越多,以傳統村落為載體的鄉村旅游、體驗養生、追根問祖、修學觀光、文物博覽、影視傳媒……等新興產業層出不窮。
五是統籌新型城鄉關系的需要。
全面保護傳統村落,空前地提升了全民自覺保護意識,極大地改善了村落公共基礎設施,有效地保護文化遺存,并與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及國家級徽州文化保護示范區內在地統一吻合。并因之全面激活了鄉村經濟再生,催生了傳統村落發展的內生動力,通過政府引導和社會資本、農民主體參與,圍繞傳統村落發展的新興業態不斷涌現。鄉村空間功能結構不斷發生變化,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轉型、發展,農民就業、創業、宜業、返鄉的熱情高漲。創造了農民致富途徑,城鄉一體化新格局圖景日益顯現,一個“傳統村落+……”的局面正在形成。
基于以上思考,為全面加強黃山市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我建議:
一.開展全面普查建檔行動。
結合黃山市正在申報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工作,加大搶救性普查力度,開展全面普查、深入調查登記,規范建檔立案,由主管部門牽頭統籌社會各方力量,建立全市傳統村落管理信息平臺。
二.建立分級名錄保護層次。
健全完善全市傳統村落名錄保護級次及機制,參照國家傳統村落認定標準,加快省、市、縣標準的分級認定、分類保護、相互聯系的傳統村落保護體系,初步建立起省、市、縣三級保護名錄層次。加強各層次傳統村落、傳統建筑、傳統文化保護標準及辦法指導的工作。
三.實施規劃編制全覆蓋。
全面開展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加快保護控制力度,統籌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危房改造等規劃設計,推進傳統村落、美麗鄉村、農房等全方位規劃設計工作,確保保護工作的科學性、有效性、協同性和可操作性。
四.促進傳統村落產業發展。
發揮傳統村落資源優勢,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培育優勢特色產業,結合全域旅游、農業休閑、鄉村體驗、戶外運動等新興生活趨勢發展業態。利用“互聯網+傳統村落+……”引導村民致富,激發傳統村落生命力。
五.建立傳統村落保護保障機制。
(一)組織保障。建議出臺《黃山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指導意見或管理辦法》,切實加強對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統籌協調和組織推進。
(二)法規保障。嚴格執行鄉村建設機制許可,加快推進傳統村落保護相關法規規章的制訂工作,加快市、縣級傳統村落保護標準指引意見的制定,增強保護剛性力度。
(三)資金保障。建議今年重點排定一些傳統村落,市財政整合相關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當前第五批開展的傳統村落調查申報、規劃設計、農房設計全覆蓋的工作。
(四)技術保障。抓緊出臺《黃山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導則》《黃山市傳統村落保護技術指南》,成立市級專家委員會,專家領銜,分層次、分片區指導,負責提供政策咨詢、保護建議、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發揮技藝型、文化型、有影響力專家的作用。
作者系黃山市城建勘察設計院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黃山城建設計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