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民政部數據,全國市轄區數量從2000年的787個增至2014年的897個,縣級市則從400個下降到361個。 新一線城市正在擴城。(中國網8月16日)
城市是指具有相當面積、經濟活動和住戶集中,以致在私人企業和公共部門產生規模經濟的連片地理區域。它是一個坐落在有限空間地區內的各種經濟市場如住房、勞動力、土地、運輸等等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網絡系統。報道稱,近年來,中國大城市縣(市)改區步伐進展很快,根據民政部數據,全國市轄區數量從2000年的787個增至2014年的897個,縣級市則從400個下降到361個。無疑,通過不斷擴大城區面積范圍,擴城“撤縣設區”,使經濟總量做大,把規劃權和建設權上收,有利于大城市在自己的轄區內進行統一規劃,增強對外輻射能力值得肯定。但筆者以為,擴城“撤縣設區”要高大亦要“上”。
再次追溯,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城市的起源從根本上來說,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兩種類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然,擴城“撤縣設區”的出發點,必須是當前的城市發展已經越來越受到原有發展空間限制,具有對外擴張的客觀要求,將市(縣)改區為城市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如果為了把城市的“餅子”攤大了,為了讓各方面的統計數據會更加“好看”,而注重客觀上“高與大”,忽略真正意義上的“上”,那么,就不排除基于權力自肥的“行政功利”。
記得人民日報曾刊文說到:“撤縣設區”的利益衡量不等于理智的選擇,更不一定能帶來理想中的績效結果。不排除在一拆一建中一些地方政府追求土地財政最大化的沖動。因為,一般被撤縣設區的地方都是城市規模比較大、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較大的轄區市,且現有城市土地資源不足以支撐城市的進一步擴張,因而有將所轄地理距離較近的縣改為區的強烈沖動。縣改為區后,廣闊的農村土地會納入城市規劃區范圍,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土地事實上將逐步變為國有土地,土地財政收入也會有很大提高。說白了,在一擴一收間讓規劃權和建設權更為集中。
當然,話又說回來,如果擴城“撤縣設區”能夠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發生質的轉變,也不是不可取的。如:怎樣根據擴城后的地理位置優越和產業優勢讓城市經濟功能趨于綜合型,金融、貿易、服務、文化、娛樂等功能得到發展;怎樣盡可能的把基礎設施和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都得以提升;怎樣在擴城后減少環境污染、交通擁堵、人口擁擠等,讓擴充后的區域成為經濟增長的中心、生態涵養的容器、百姓安居的樂園;怎樣保證原有的風土人情,不單純追求表面上熱火朝天,而脫離發展實際,做到以民生改善為根本目。總之一點,得因地制宜,少一些“拍腦袋”沖動。
一言以蔽之。擴城“撤縣設區”檢驗著地方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更是承載著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筆者相信,只要在擴城的過程中做好統籌規劃、建設、管理;做好統籌改革、科技、文化;做好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等,定能為城市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帶來深刻變革,讓區域發展再“上”一個臺階。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