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清鎮市的一項工作時制改革試點廣受關注。當地宣布,從11月1日起至2018年5月31日,將用半年時間,在全市9個鄉鎮部分崗位試行,每月有一次8天長假,但代價是要連續上班22天。筆者認為,這項改革要因時因地。
基層反映,為了解決群眾特別是“上班族”上班忙、農民農忙等由于時間關系辦事難的問題,決策部門煞費苦心,試行這項改革,旨在打好服務“時間差”。改革的初衷是為了方便群眾辦事,值得點贊。
一是改變基層公務員傳統的上班方式,方便服務基層百姓。公務員統一的“朝九晚五,周末休息”的工作時制和群眾尤其是農村居民辦事時間沖突,與服務百姓需求不符。“上22天休8”工作時制的出臺,能夠更好地針對基層實際,針對農村農忙農閑服務群眾,避免農民辦事跑冤枉路的現象發生。
二是緩解基層公務員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有效增強干事激情。“5+2”“白加黑”在鄉鎮是常態,“上5休2”的正常工作時制對于基層干部來說幾近奢望。除了大量的事務性工作外,鄉鎮干部經常要利用周末下村開展精準扶貧、秸稈禁燒等工作,特別是遇到自然災害、交通事故等突發事件,公務員就得加班處理,基層公務員壓力較大。“22+8”的出臺,可以讓他們“每月有一個黃金周”,適當的放松有助于其更好地投入工作,提升工作積極性。
三是一定程度增長消費,拉動內需。“22+8”工作時制一旦運行,公務員對旅游需求將會迅速擴大。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強烈,更多的公務員“期待每月一個黃金周,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定程度的增長了消費,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也有效避免了“國慶”“春節”長假旅游人山人海的尷尬局面。
但這項改革只有在有法有據、立足實際、多方調研的基礎上,才不會成為流于形式的新聞熱搜,而是實實在在受群眾歡迎、能夠接受檢驗的群眾福利。對此,基層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充分調研。在該項改革試點正式啟動前,筆者認為應該實地調研走訪基層公務員、基層群眾,充分調研論證,征求意見,全面了解多數人的心聲。“連上22天身體是否吃得消?”“8天之中,群眾辦事怎么辦”等等都應統籌全面考慮,科學決策,增強改革的可行性,盡可能避免決策失誤。
二是因時因地。筆者認為,該試點決不能一刀切。文件下發之后,各個鄉鎮可以結合實際選擇部門實施,實行輪流倒班,確保試點崗位除法定節假日外,每天都有干部上班,群眾在8天休息日都能獲得相關服務。比如有的鄉鎮以農業為主,民政辦工作比較多,那就可以施行“22+8”的工作時制。
三是探索實效。在實施改革的過程中,應不斷總結、優化和完善方案,并實時跟蹤關注,確保改革真正落到實處。按照一定的試行時間節點,建議聘請第三方,定期不定期采取現場走訪、蹲點調研與各級下達任務目標完成情況考核相結合開展評估。對效果不明顯、不適宜試點改革的,堅決不搞一刀切,宜改則改。
(作者單位:中共枝江市委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