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高舉起改革大旗,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應運而生,一場新時代的思想大解放席卷神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由此步入嶄新境界、結出豐碩果實。(2月21日 新浪網)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確定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20字奮斗目標。對廣大農民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喜訊,看到了農村發展的希望,吃下了堅守農村的“定心丸”。
但是,鄉村的振興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更不能盲無目的“碎片式”發展。否則,拳頭就可能打在棉花上,徒勞而無功,反而令農村的希望落空。只有聚焦農村的發展“短板”,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下功夫,把特色產業做強做大,激發農村的發展愿望,才能真正讓鄉村振興起來,在改革的思想引領下,破解當前的發展困局。
依靠改革推動產業發展,關鍵要讓市民的需求與農民的產出精準對接,滿足人民群眾對綠色食品、有機蔬菜,以及創意農業、體驗農業的興趣,充分利用本土的優秀資源,努力將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起來。這就需要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放活土地經營權,推動適度規模經營,讓農民在各種利益鏈接機制中獲得多重收益。
依靠改革推動鄉村治理,關鍵要移風易俗,讓農民養成好習慣。比如加強“四好村”建設,通過開辦農村夜校等方式,讓農民就近接受行為習慣教育引導,自覺抵制大操大辦之風,養成文明禮儀習慣,形成好的社會風氣。同時應加強農村黑惡勢力打擊力度,避免欺壓百姓的行為發生,讓大家的幸福感不斷增強。
作為黨政府,應改革已有的“管”法,多用服務思維指導農村發展。既不能管得太寬太死,也不能放任不管,任其自由發展。應站在宏觀的角度,對鄉村的發展進行謀劃布局,注重內涵的豐富,不讓鄉村“千村一面”,徒有其表。當前,一些地方已經取得了農村發展的探索成果,只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農村這塊“短板”必然早日填補到位,讓農民過上城里人一樣的日子。
(作者地址:江油市三合鎮雙龍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