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是萬物復蘇、春暖花開的時節,是生機勃發、埋頭苦干的季節。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就是要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走中國式的綠色發展道路。3月12日是植樹節,這是一個為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的節日,也是將綠色發展理念植入人心的節日,黨員干部更應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先行者。
十九大報告提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其中,將“美麗”納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涵,有利于加快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中國離不開“綠色”二字。歷經55年建設發展,塞罕壩從荒漠沙地,變成了“綠色明珠”,不僅成為一道堅實的生態屏障,每年為京津地區涵養水源、凈化水體1.37億立方米,固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5萬噸……還通過發展綠色產業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塞罕壩成為綠色發展理念踐行到底的成功范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就是要讓黨員干部帶頭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因為只有尊重自然規律、生態規律,才能使人類文明健康地發展。黨員干部要貫徹生態建設新要求,強化綠色發展理念,率先垂范、帶頭行動,發揚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精神,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貫徹落實好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日前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功成不必在我”的金句良言。而綠色發展理念要得以實現,就必須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正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綠色”是相當長歷史時期的艱巨任務,需要靠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大眾共同奮斗、火炬接力、前赴后繼才能走向輝煌的目標,絕非哪一代人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業。
綠色發展從來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要經過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積累,才能有些許成效,這無不考驗著黨員干部的耐心與毅力。唯有將綠色發展理念植入黨員干部的心,才能確保一代代黨員干部久久為功、持續發力。要有短時間內看不到成果,但卻為長期發展打下了基礎、創造了條件的精神,像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接著干下去,才是綠色發展能夠持續的關鍵。
(作者單位:四川省江安縣桐梓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