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坡坡成為“花果山”——榆林“鄉村振興”改革見聞,初春的陜北高原,寒風陣陣,涼氣襲人。當記者來到位于毛烏素沙漠邊緣的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采訪時,感受到的卻是“三變”改革后鄉村振興的活力。(3月12日 新華網)
“規劃先行、精準施策、分類推進、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不搞層層加碼,”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鄉村振興要杜絕‘形象工程’,立足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p>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是補短板、強弱項的迫切需要,也是農業現代化向農村現代化的戰略擴展。因此鄉村振興需聚焦道德 “回歸”、體系“重構”、發展“遙望”三條主線。從孝擴展到忠,從家擴展到國,鄉村傳統道德譜系有著豐富的內在靈魂,當其被扭曲金錢觀所侵蝕時,一些亂象就不足為奇。夠狠能掙錢的“鄉村混混”被羨慕,“造假村”、“詐騙村”、“販毒村”群體性出現。亟待正視問題,消除“面子焦慮”,讓文化回歸。依托中華優秀文化,挖掘傳統道德資源,按照現代社會發展規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重建由正確價值觀支撐的鄉村道德體系。讓人才回歸,創造“硬條件”使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的安心。創造“軟環境”使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
鄉村振興在“重構”。今年1號文件提出著重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突出品牌化,“四個特色”裝點鄉村,主題有特色,體驗有特色,產品有特色,文化有特色。突出集群化,“四個統一”興盛鄉村,服務標準化,交通一體化,管理智慧化,環境生態化。逐步完善農村金融環境,開拓農村金融的發展,政策性引導資金“寬進”農村領域,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讓鄉村體系重構“日新月異”。
鄉村振興在“展望”。當前,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立足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觀光旅游、農村電商等新業態,加大優惠政策的精準性,加快推進農產品由高產量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持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解決鄉村建設用地制約,激活農村沉睡土地資產。
鄉村振興需要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讓鄉村 “有看頭”,農業“有奔頭”。
(作者地址:綿陽市游仙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